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体会
2019-11-26袁海全
袁海全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 河北 宽城 067600)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离开了课文,能力的训练、知识的传授、思想教育的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都将失去依托。为此,课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但是,在45分钟内如何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呢?
课本中所选课文文体不同,篇幅长短各异,但不管如何,如果学生不能在课堂上熟读课文,即使他掌握了一些知识,那也是支离破碎,没有系统性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就告诫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读。那怎样才能让学生读,并且尽可能的多读,又给学生更多练的时间呢?
1.要确立好教学重点
只有重点突出,在讲课时才能合理安排时间,给学生恰当读的时间,否则就可能出现教师独霸讲台,学生机械的接受的情况。例如,在讲《背影》时,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能破译文中的一、二、三、四、五”。“一”指一条线索;“二”指文章前后出现的两次思念;“三”指“我”的三次流泪;“四”指父亲的四次背影;“五”指父亲所说的五句话。这一重点既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又使文章内容具体化。在讲课时,只须让学生通过阅读,把这五个密码依次解开并做深入思考即可。因为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都要阅读一遍课文,并且是有重点的读,所以课文所蕴涵的情感及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也就水到渠成的被学生所接受。如果按常规教学,可能两课时也讲不完,且不能更多地训练读的能力,但确定好重点后,不但能更好地训练读的能力,且所有的知识都能通过读来完成。
2.在阅读课文时要在教学重点指导下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原则来阅读
从文章结构来说,字、词、句、段是根据全篇的需要而存在的,如果游离于这种需要,文辞再精美也没有意义。从阅读目的来说,理解字、词、句、段是为了弄清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想让学生按照这条思路学,教师就必须按照这条思路指导。
怎样做到从整体到部分呢?阅读课文时,从整体着眼,侧重于内容的了解,这是阅读的第一步。学生在阅读时,教师应随时给予指点,如每分钟600字左右、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动唇、不指读,并且能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有时还可辅以相应的思考题,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这一过程就是让学生浏览、通读的过程,“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对于浏览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不必先着手去查,只有把握了文章大意,再去扫除文字障碍,这也是符合整体到部分的原则。同时,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对学生初步认识的问题和提出的想法进行系统归纳,为具体细致地分析课文做铺垫。例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篇幅较长,在讲读课文时,必须先让学生粗读课文,了解大意,在去体会文章中细致、生动的描写以及重点词语、句子的深层含义。如果学生阅读时不得其法,学生读完课文后可能一无所得。
在初步阅读、整体着眼的基础上,深入进行词语理解、段落分析,这一环节在整个阅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阅读时教师可出示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去读,防止学生孤立地理解词义、分析句子,所设问题既要注意整体性,又要使知识具体化、定向化;教学中应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课文内容和篇章结构揉合在一起。在学《变色龙》时,先让学生读文了解大意,初步掌握人物的形象、性格,再通过分角色朗读具体体会人物性格,在全文的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总之,我们要利用教学重点统帅整个阅读过程。
把局部分析得到的知识联系起来,进一步从整体上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和内容,这就是由部分到整体。这一环节,既是前面两步的升华,也是对课文的又一次整体概括。当然,这一步与第一步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实施这一步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这样可以从整体上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作者的观点。在进行这一步教学时,应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自由讨论,因为在全面把握课文内容之后,学生有可能对文章中某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无意识地形成了评判和鉴定。这时,作为教师就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让评判、讨论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在讲《万紫千红的花》时,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白花最多,黑花最少”等问题,这时我就先让学生们自由讨论,在进行归纳,最终使问题圆满解决。
为了巩固阅读成果,还应让学生当堂练习,写则短文或读书心得。在讲《在烈日和暴雨下》后,就当堂让学生用细致描写的方法写一段关于“冷”的短文。读是为理解、为写服务,写又是检验阅读效果的一种方式,这样讲练结合,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阅读就是一个反复分析、综合的过程,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在教学重点指导下,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整体的步骤反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