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法
2019-11-26滕昭菊
滕昭菊
(重庆市潼南区梓潼小学 重庆 402660)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基本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对学生性格特点的塑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教师应该寻求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树立小学生正确的“三观”,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效果。
1.内容源自生活,教学切合实际
小学生的年龄偏小,他们大多是通过感知其所处的日常环境来认识这个世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就应该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让小学生以此判断世界上的善与恶、好与坏,形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该切合实际,将源自生活中的人情世故加以描述,以此来构建完善的德育体系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应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列举周围生活中发生的各类事情,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小学生养成爱家、爱社会、爱国的情感,养成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好学好问、团结友爱等优秀的品格。再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课后作业,这个课后作业可以有多个主题,可以是关于乐于助人的、可以使关于拾金不昧的、也可以是关于团结友爱的。然后召开一节主题班会,让学生们自由发言,讲述自己完成作业的情况。通过学生们自己的发言,他们能够从中切合实际感受到良好的品德修养对自己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2.结合教材内容,巧设情景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一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故事。根据教学内容,对所讲的故事增加一些道德观念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但是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不能忽视故事中的教育。二是进行情景展现的角色扮演游戏。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是活泼多动的,教学形式的生动有趣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来进行教育,让抽象的课本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加贴近生活,还能让他们加深印象,激发兴趣。三是运用多媒体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应用多媒体的教学已是常用方法,这让整个教学过程直观简单明了,更增加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
3.教师以身作则,巧用细节导行
曾有一个案例:一个态度非常认真的老师,课前把课堂上要用的卡片都准备妥当了,上课的时候,却一边贴卡片,一边随手把双面胶的废纸丢到了地上。在这一刻,再精彩的设计就一文不值了。可见,一个小小的动作,可以毁了你精心设计的课堂。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模仿能力非常强。老师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小小的一声“谢谢”,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常常因一些小事都会向学生说“谢谢”,向他们借书时说“谢谢”,他们帮我捡起吹落在地的纸张时说“谢谢”,学生为班级做了好事时也替全班同学说“谢谢”,久而久之,我发现班上的同学之间说“谢谢”也就成为习惯了,同学们的礼貌言行蔚然成风,从而无形中就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浓厚的学风。
4.注重创新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是紧跟时代步伐。现代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传授教学模式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与时俱进,寻找符合时代发展的德育内容和科学方法,利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知识殿堂,创造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潜能,训练学生的认知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力。二是把握典型示范。教师须向学生展示时代的民族精神,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典范行为,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理性的教化效果。三是丰富课外生活。比如:校内劳动、大扫除、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搞义务劳动、当文明礼貌、文明交通、文明生态劝导员,以此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环境,从而大大提高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效率。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一个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的过程。小学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要富有一片爱心,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紧扣时代脉搏,抓住儿童特征,努力探索出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以教材作为基本载体,以实践活动作为根本性平台,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