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语言学视域中的时空体研究综述∗

2019-11-26

外语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巴赫金语言学时空

宋 旸

(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

提 要:巴赫金的时空体概念是文学批评中研究文学体裁、复调和人物身份的重要理论概念。近年来,社会语言学中的身份认同研究日益重视时间和空间的研究维度,也因此引入并日趋重视时空体的概念。本文首先介绍巴赫金理论中时空体在微观文本层面和宏观社会历史层面的双重界定,然后总结社会语言学对于时空体的理论定位——时空体作为语境的维度和身份认同的分析范畴——继而综述现有社会语言学时空体的实证研究方法与议题。我们认为,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在时空体概念理解上存在脱节现象,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多模态和科技关注,以及在研究议题上缺乏亚洲场景和全球化视角。

1 引言

受爱因斯坦相对论启发,巴赫金将时空体(chronotope)作为隐喻用于文学批评。巴赫金认为,时空是构成文学形式的范畴之一;体裁和体裁特征都取决于时空体,而且在文学中时空体的首要范畴是时间。时空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文学作品中人的形象。人的形象也因此在本质上具有时空特性。

自2007年Language&Communication推出时空体专刊开始,时空体的概念被正式引入社会语言学,尤其是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研究。此后,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和网络新媒体技术对交际活动的深入影响,国际社会语言学和话语分析期刊对身份认同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的重视程度日益增高(Smith,Thompson 2016)。时空体概念也频繁出现在相关研究文献中。本文从巴赫金小说体裁理论对时空体的界定出发,综述社会语言学对于时空体概念的理论定位和实证应用,讨论研究现状、局限和前景,以期对国内相关的身份认同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路径。

2 巴赫金对时空体的双重界定

巴赫金对于时空体的界定跨越微观文本分析和宏观历史语境分析两个层面。在微观文本分析层面,时间和空间被认为是分析和阐释小说中人的形象的重要维度。巴赫金将主人公人生历程的重要时间节点和空间位置的变换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例如,希腊传奇小说中的空间是可以互相替换的,同样的情节发生在不同地方并不会改变故事的走向。总体来看,时空的变换并不会对主人公的人生抉择和轨迹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巴赫金认为,在这类小说中,人是孤独和私自的个体(isolated and private individuals),只能接受命运的消极安排,而不会通过自我意识参与社会环境,与其发生互动。这种时空与人的形象的对应关系成为小说体裁的定义性特征。

此外,巴赫金还认为,不同的时空体出现在同一文本中是小说复调的重要方面(Bakhtin 1981)。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为例,巴赫金发现小说中人物的声音(voice)并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单一声音的变体,而是各自表达着与其特定身份相对应的声音,其外在形式包括在特定时空情境中角色的言谈举止,也就因此对应着各自的时空体,以及与时空体相匹配的某种复杂的价值或观念系统。多重声音的共现就形成小说复调。

在宏观的社会历史层面,巴赫金通过对于文学作品中人的形象来研究作品与其所处历史时空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时空体有助于探索文学文本与作家所处时代之间复杂而间接的勾连(Holquist 1990:109)。例如,在对拉伯雷作品的分析中,巴赫金认为拉伯雷对饮食、死亡、交媾、出生等情节的描写打破常规的概念毗邻关系,并以此展现人的独特形象。这种形象的独特性反映出作家对于历史时空转变的敏感——以解剖学为代表的科学正冲击着中世纪的社会生活范式。

虽然巴赫金只探讨时空体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他也开宗明义地强调时空体对文化的其它方面也相当重要。在社会语言学中,研究者尝试将时空体的双重界定结合起来,研究社会行动主体在特定时空(交叠)中如何协商和构建自身身份。

3 社会语言学视域中时空体的理论定位

3.1 时空体作为语境的维度

在社会语言学视域中,时空体概念的引入有助于进一步打破长期以来宏观语境和微观语境的分界(Silverstein 1992)。一方面,在具体的社会交际活动中,人只有通过可听可见的符号形式才能感受到“意义”,而“要想进入意义领域必须通过时空的大门”(Agha 2007b:322)。穿过时空大门便进入时空框架(chronotopic framework)。另一方面,特定的时空框架也代表着一定范围内普遍认可的某种社会规范,评判和规训着身处其中的社会行为主体的角色、行为方式和价值观(Blommaert 2016)。

Blommaert将时空体定义为语境中“能够激活特定历史时段的有序的社会表意资源”的部分(同上 2015:129)。这些社会表意资源的“有序性”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它们对应特定时空内不同的社会位置。社会主体获取社会位置的可能性取决于该时空体内的位置资源,以及他们是否具有获得这些资源所需要的社会权力;二是这些表意资源的社会文化价值相对稳定,具有类似于“小说体裁”的结构性特征,对应特定“人的形象”。这种结构性特征类似于社会语言学中的语域化现象(enregisterment),即具有特定社会指向的语符使用范式,通常与社会阶层相对应,代表相关群体的利益和社会地位(Agha 2005:38)。

将时空体作为语境的维度,可以帮助分析特定社会时空中社会表意资源的综合、有序的使用与社会行动主体身份建构的关系。时空体也因此被越来越多地用作社会语言学身份认同研究的分析范畴。

3.2 时空体作为身份认同的分析范畴

巴赫金从时空体角度研究人的形象正是将研究重点放在人的行为与时空转换之间的关系。后现代的身份认同理论也提出类似前提性论断,即社会行动主体通过表意资源的运用,在动态行为过程中构建和协调自身身份(Butler 1983)。基于这种理论视角的相似性,Blommaert和 De Fina(2016)认为,时空体概念将有助于社会语言学和话语分析学者厘清社会流动与身份认同的关系。例如,在大学校园中,咖啡馆、图书馆和剧院等不仅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物理性场所,也直接参与学生特定行为方式和品味的养成(Bourdieu,Pas⁃seron 1977)。而学生作为在大学时空体中的社会行为主体在多大程度上认同并实践这些行为方式和品味,又与他们自身成长经历和价值观所对应的“自传性时空体”相关联。作为社会行动主体,学生的能动性体现在如何协调“大学时空体”和“自传时空体”,并在某些情况下,基于这种协调,改变相关时空体的规范性特征。这种协调也是学生在多个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价值系统和行为规范中展开协商,构建和协调复杂身份“复调”的过程(Blommaert,De Fina 2016:16)。时空体也因此有助于在语言资源使用层面研究社会结构与价值体系和社会行动主体的动态辩证关系。

4 社会语言学视域中时空体实证研究现状

4.1 基于语词的民族志时空体研究

近年来,政治身份和种族身份(变迁)的社会语言学(Davidson 2007,Koven 2013)和语言人类学(Blanton 2011,Chávez 2015)研究将时空作为语言与身份关系研究的重要维度。运用时空体概念,Davidson(2007)分析东西德合并后原东德地区的工人在日常交际活动中所用的“这里—那里”和“现在—过去”的指称所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和背后的意识形态冲突。

在关于葡裔法国人(反)种族主义言论和说话人身份的民族志研究中,Koven发现种族言论中所包含的种族歧视是通过特定语汇的社会指向性得以实现的,而相关的社会指向性之所以成立又进一步依赖于这些与种族相关的语汇所对应的时空体及其社会文化内涵的二元对立性,主要包括“现代vs非现代、城市vs乡村、反种族主义的vs种族主义的和法国vs西班牙”(Koven 2013:547)。研究者将受访者在日常对话中所使用的(反)种族主义的关键语汇进行系统梳理,从说话者身份的角度对何谓种族主义给出基于说话者立场的社会语言学定义。

曹志成等[13]采用转底炉直接还原工艺,“转底炉直接还原- 燃气熔分”及“转底炉直接还原- 磨矿磁选”流程处理铜渣均可获得锌品位60.02%的氧化锌粉尘。曹志成等[14]采用转底炉直接还原和磨矿- 磁选工艺流程,所得最佳还原条件为铜渣∶无烟煤∶石灰石∶工业纯碱=100∶21.5∶10∶1,还原温度1 280 ℃,还原时间38 min;在布袋收尘系统所得粉尘中氧化锌含量为74.25%。

Chávez(2015)研究墨西哥和美国之间往返的西英双语非法移民社群在日常双语交际中对dal⁃las一词所赋予的隐喻性社会指向,旨在拓展现有语言生产的社会标记性研究框架。Dallas一词在西班牙语中的性暗示意义与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首府达拉斯的双重含义将非法移民的跨国时空与美国行政区划的时空重叠起来,非法移民所指向的“非法暴力”的文化内涵与美国“自由新生”的移民政策话语构成“复调”,构建出该非法移民社群成员带有“反抗性”的社会身份标记。

4.2 基于话语时态与叙事策略的时空体研究

时空体概念也被纳入话语分析(Nozawa 2007,Rosa 2016)和叙事分析(Perrino 2007,Schiffrin 2009)有关叙事者身份认同的研究中。Rosa(2016)分析大众流行文化文本中关于拉美裔美国人和语言选择的讨论。在叙事研究中,Perrino(2007)将时空体作为研究被述故事与叙事事件所处的双重时空框架如何通过叙事者的语言策略达到时段重合(coeval alignment)(Silverstein 2005),尤其是用作研究过去发生的故事如何被叙事者重现并与当下的叙事时空建立联系(Par⁃mentier 2007)。

时空体也为剧场表演者的身份研究提供新视角。在对喜剧表演的语类研究中,Glick(2007)分析英国自由派喜剧表演者如何利用(非)语言符号的诗化排比,将历史叙事转换为喜剧表演文类,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表达自己民主自由政治主张在剧场时空体中构建复调。Vigouroux(2015)利用时空体和指向性概念分析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裔法国喜剧演员如何在单口喜剧中利用复调资源构建包容多种族和多元文化的“城市新身份”。

4.3 语料库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时空体研究

关于时空体的语料库研究极少。Wodak(2015)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犹太难民后裔对(祖)父辈在大屠杀中经历的记忆叙述所体现出的历史想象和犹太难民后裔身份。研究者摘取受访者叙述录音的转录文本中关于时间和地点的指示词,通过叙事网络分析和语料库分析发现与特定历史时间节点或地点相对应的叙述的规律性特征,并结合定性分析结果进行历史性阐释。

与Wodak(2015)的话语历史分析法不同,Tlili(2016)将研究对象定位在音乐话语上,并将时空体看作一种语步(generic move),即流行音乐歌词结构中的组成部分之一。研究者搜集了近十年来英国流行音乐排行榜上前十位的歌曲,构建歌词语料库并开展对于时间和地点指示词的语料分析。然后摘取歌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酒吧”和“夜晚”等词进行基于青年文化的社会指向性分析。结论发现,这些高频词体现出当代青年文化对于以夜生活为代表的消费文化的心理需求以及对女性的物化幻想。

总体而言,社会语言学视域中的时空体实证研究着力于打破二元对立的身份话语,追溯身份认同的动态过程。研究的重点也从既有的意识形态在微观语境中的再生产,转向社会行动主体如何在交叠的时空体中,通过包括语词、时态、叙事策略等表意资源与表意活动,协商和构建充满张力的多元身份认同。

4.4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4.4.1 时空体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应用脱节

巴赫金理论中时空体与人的形象相关联是建立在对于小说体裁和叙事结构的细致分析上,即建立时空体——小说体裁——人的形象相联系的分析架构。其中,小说体裁是落实到文本分析层面的重要元素,只有依靠对于小说体裁和叙事结构中时空与人物(或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的互动关系才能得出关于人的形象的阐释。

关于时空体的社会语言学理论研究则将时空体界定为语境的重要维度和身份认同的分析范畴。这些研究清晰地注意到时空体衔接宏观历史文化层面和文本分析层面的辩证界面特质,并在语符层面,将特定时空体内的表意资源视为相互关联又各有“分工”的多模态语符资源组合(mul⁃timodal semiotic ensembles),其社会指向意义对应的是特定社会位置与相应的社会身份。但问题在于,现有研究并没有就文本分析提出类似于“小说体裁”的文本分析单元和相应的方法。

在实证研究中,时空体则被等同于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语符指示资源,如时间代词、空间代词、叙事中的时态和指称地点的词语等。对于这些指示资源的社会文化含义的阐释主要依赖于社会语言学中较为传统的指向性概念(Hanks 2005;Sil⁃verstein 1992,2003,2006),即将研究的核心问题定位在指示资源指向的社会文化含义与特定群体身份认同的指示关系上。将相对孤立的语符资源的运用与身份认同做直接的勾连,这无疑是对巴赫金时空体理论过度简化的理解。

由此可见,时空体的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在对时空体概念的界定上是脱节的。严格来说,关于“时空体”的社会语言学实证研究尚未发掘巴赫金时空体在身份认同研究方面的理论价值。

4.4.2 时空体实证研究缺乏多模态特性与科技关注

在语料选择和分析方法上,现有的时空体实证研究主要将时空指示资源定位在狭义的语言资源上,未充分重视社会生活中表意资源的多模态特性。虽然有少量关于舞台表演的时空体研究注意到表演者如何综合使用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构建多元自我,但也仅限于此。Agha(2007b)所提出的关于大众媒体在新媒体技术允许下跨时空传播的现象并未在现有的时空体研究中得到重视,而新媒体所带来的碎片化传播和重新符号化(re⁃sem iotization)等现象将为以时空体为核心的网络传播的多模态研究提供契机。

4.4.3 时空体实证研究议题的局限

现有时空体研究议题集中在欧美少数族裔跨国移民和特殊历史事件带来的身份认同问题上。这些都是欧美社会语言学研究中常规的社会身份研究议题。以移民和政治格局变迁为特征的个案研究亦或伴有社会空间的转换,亦或围绕着历史事件的时间变化,将时空体作为身份认同的理论视角和分析维度将有助于厘清时空变幻和多重身份的关系。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居多的亚洲正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人口变迁和多民族混居正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但是,目前尚无以亚洲国家或地区为语境的时空体和身份认同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出现。

5 时空体研究的前景与方向

5.1 基于文类和元语用的时空体理论拓展

为了避免将时空体概念简化为孤立的时空指示资源,解决时空体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脱节的现象,我们建议引入文类和元语用行为作为特定时空内与特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表意资源的分析单位,从而将身份认同研究落实到对特定时空中语符资源的使用层面,并关照其多模态特性。基于新修辞学派的研究传统,文类可定义为以语符资源为主要媒介、有一定结构性特征的社会行为。元语用行为即语言使用者对言语行为的反思或评价性立场。元语用行为的类型有3种:(1)以语言为媒介的显性评价行为;(2)不涉及语符的评价行为;(3)以多种符号为媒介的显性评价行为(Agha 2007a:24)。在特定文类范围内,研究社会行动主体元语用行为的习惯性使用特征将有助于揭示该时空体内语符资源所识相的社会含义与特定群体的社会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从而研究该时空体内社会行动主体的身份认同的动态过程(李成团2010;李成团 冉永平2015)。将文类和元语用分析配合使用,将有助于在时空体和身份认同之间搭建类似“小说体裁和叙事结构”的语符层面的衔接和分析平台,延续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的脉络,发挥其对身份认同的辩证阐释效用。

5.2 亚洲语境和全球互动背景中的时空体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研究具有地方和全球文化相关联的时空体也将成为研究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途径(Blommaert,De Fina 2016:17-19)。在亚洲语境,尤其是中国语境中,时空体为城乡二元环境中流动人口和都市化背景下海归的身份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可将现有关于语言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讨论进一步系统化(董洁 2016a,b;方宁 陆小鹿 2012;姚晓东秦亚勋2016),探索在当下中国大都市中流动人口如何在日常话语行为(包括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话语行为)中穿梭于城市—农村、中国—海外等多重时空框架,构建和协商多元身份的过程。此外,时空体概念可以用来分析地方与全球文化资源的互动,如嘻哈文化在全球不同地域的流行。

5.3 新媒体与应用语言学领域的时空体研究

英语学习者的身份认同问题一直是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点(Gao et al.2007;高一虹 2014)。在新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语言学研究中,时空体的概念有助于帮助研究者调查学生如何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与社群的时空体间自由转换,使用不同的语言资源、语言体裁和风格来进行(跨文化)交际,协商全球—地方的多元身份。在大众媒体的传播过程中,被传播的语符原本嵌入的时空框架被异置(disp laced),与受众本身所处的交际环境交叠在一起(Agha 2007b:234)。这些语符被学生理解的过程也因此可以视为一个创造多元自我(combinant selves)的过程。研究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多元身份想象和与特定时空体相关的表意资源,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反思网络科技的文化属性以及全球化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影响提供相关的课程设计思路和评估框架(Liao,Lin 2016:7)。

6 结束语

在全球化和社交媒体广泛使用的今天,巴赫金小说体裁理论中的时空体概念正日益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身份认同的重要理论视角。本文通过理顺时空体在巴赫金小说体裁理论、社会语言学理论研究和实证应用中的理论定位与运用,对现有社会语言学的时空体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3点不足,包括现有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在时空体概念理解上存在脱节现象,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多模态和科技关注,以及在研究议题上缺乏亚洲场景和全球化视角。最后,本文也结合现有国内外语言学界身份认同研究,提出未来时空体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旨在为国内现有的身份认同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理论视角。

猜你喜欢

巴赫金语言学时空
重新为巴赫金画像
跨越时空的相遇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分析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版《〈红楼梦〉教学法》:要览与反思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The Influence of Memetics for Language Sp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