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知识分子责任担当的失落与重拾

2019-11-26

文学教育 2019年22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道德责任

孙 云

一.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界定

1.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界定

从知识分子的产生源头看,中西方关于“知识分子”的界定各有论述。在中国,知识分子源于2000多年前的“士”,一般特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读书人,既可以是高级地位的老百姓,也可以是通过学而优进入仕途的群体;在西方,知识分子的产生与文字的出现和运用密切相关,是人类知识积累的必然结果,基于大家对文字的神秘性崇拜,那些极少数掌握文字的人就是知识分子的雏形。

从数量上说,目前研究并未有统一定论。一部分学者认为知识分子的数量上是占多数的,例如葛兰西曾在《狱中札记》中提出,全社会的人都可称为知识分子,但要分为传统型和有机型,并不是所有人都发挥了知识分子的作用。所谓传统型知识分子,主要集中于老师、行政官吏、教士等群体;有机知识分子则指除了谋生前提外,还在阶级或企业中谋取更多权力和利益。一部分学者认为知识分子是社会上占少数的群体,他们掌握知识的最高专业水平,人格高尚,能力不凡,是不受地域、利益和权力所限制的“社会良心”,这种说法以班达为典型代表。

从特征上看,中西方知识分子都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学有所专,是社会先进思想的传播和倡导者。其二,知识作为谋生手段,着力于知识的传承、创造与传播。其三,具有极强社会敏感性和理性批判思维,扮演引领道德和理性标杆的示范角色。其四,具有高尚人格,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综上所述,知识分子指在精神层面独立,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数量不受限制,以知识为谋生和济世的基础,以脑力输出为主要劳动方式,并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意识的群体。

2.新时代知识分子责任与担当的现实定位

2016年4月,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肯定了我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价值坚守,以及重道义、勇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同年,他也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重任而生。

新使命呼唤新的责任与担当。科技文化上,他们肩负着各类专业知识的继承、传播和创新使命。社会经济上,他们肩负着对经济发展方向的先导作用,经济体制与制度的设计建设作用,以科技成果创新促发展作用。政治文明上,他们肩负着政治理念和意识的先导作用,政治体制和制度的建设作用,政治生活的参与和示范作用,以及政治行为的评价与监督作用。社会层面上,他们肩负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吁,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倡导和设计等作用。

二.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责任和担当的失落现状

在古代,知识分子既是大众利益诉求的向上传递者,也是统治阶层维护权威进行统治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向下引导者,在思想上具有独立性和批判性。然而,在当前国内外社会局势动荡下,我国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境遇受到挑战,其社会责任和担当的践行趋于失落。

1.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缺位严重

具有责任意识,但言行脱离实际。责任意识是知识分子的基本素养,指知识分子对肩负的个人和社会责任,具有深刻的认知、浓烈的情感认同、坚定的信仰,并积极执着地践行。然而,中国当前的个别知识分子,一方面自认为优于常人,努力为自己谋求政治上的话语权和财富的集聚。另一方面又全然偏离了社会良知作用,既没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也没有在实践中培养公民意识。甚至会为维护自身专业权威,在未立足实情的前提下公开发表博眼球性观点,扰乱民众的视线,引起社会动荡,丧失了知识分子本应有的专业与良知。

目标利己,由专业化趋向职业化。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描述了人们利用知识创造科技,并通过这种技术达到对人本身的生理控制和精神控制,最终让知识沦为自己谋求私利的工具,让大众成为自己文化控制下的囚奴。葛兰西也曾指出知识分子更应重视社会问题,进行反思和批判。但随着社会分工逐渐细密和知识体制的强化及扩张,当代知识分子也逐渐职业化。知识分子的社会利益地位与其所掌握的文化资本和权力呈正比,而这些又是知识体制所造成的。所以他们无法依据兴趣爱好和社会问题去思考和研究,只能在学科专业的硬性规定下,生产千篇一律的知识产品,以追逐更高和更多的专业权威和文化资本。

2.知识分子责任和担当的践行无力感增强

践行代价大,无力感和焦虑感骤增。知识分子天生的敏感性和思考性使其更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而逐渐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和自身的疏离感更加重了知识分子的焦虑。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知识分子群体更体现出其忧国忧民的本能,更体现了作为时代良知的焦灼。这种压力主要来源于物质层面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层面受网络时代影响下自身专业权威受挫的压力。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再像过去一样自由而体面地生活和思考,不再享有从前的精英式权威地位,每天也要为房子、车子、票子而困扰,虽然也有肩负为国为民的责任和担当的意识,却充满了无力感。

信息网络发展对知识分子精英地位的隐性冲击。一方面,知识的便捷化、普及化和平民化,导致原本以专门“占有”知识而异于常人的知识分子产生地位焦虑感。知识分子为了挽回自身社会影响地位,要么迫使自己掌握的知识更专业化和特殊化,要么退守精神家园的城堡以占据道义的制高点;另一方面,具有学识的专家为证明个人权威,纷纷就热点发表言论,不断加强语言修辞和语气助攻,却不能证明其救世主张的先验合理性,使社会良知形象在公众心中大打折扣。

三.新时代知识分子责任和担当失落的缘由

知识分子本应有勇、有谋、有担当,然而现实压力与崇高理想的巨大反差,明道济世逐渐转向暗逐私利,人文知识关怀逐渐弱化,加上网络发展对精神及崇高地位的冲击,都不同程度降低了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和践行力度。

与生俱来的崇高人格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差距,加深了失落感。知识分子原是承担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道”其人生追求,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但“道”必须回归社会现实。当今知识分子参与了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他们因为也会生存压力被迫趋附权贵,精神上不再特立独行,失去了知识分子必须具有的精神超脱性。他们对于“道”的追求往往会陷于应然和实然两难全的窘境,从而催生了对长久以来所坚持的崇高价值理念的无助感和怀疑感。在思想上,他们有限的知识储备,又受到新兴媒介丰富的知识系统和网络空间评论参与普遍化的挑战,使得知识分子一方面在知识权威上产生心理落差,另一方面他们也因其启蒙和济世责任受到怀疑而屈服于残酷现实,逐渐偏离了知识分子的初衷。

话语权弱化,加深知识分子的失落感和责任担当意识的淡化。首先,近代以来,中国惨遭外敌入侵,传统的政治秩序被彻底推翻,传统道德秩序失去政治保障而崩塌,动摇了知识分子赖以生存的价值体系和文化根基。其次,改革开放后,实用主义浪潮此起彼伏,“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也在市场利益的挟持下趋于物质化,摘掉了长期戴在知识分子头上的神圣光环,话语权也逐渐被弱化。同时,部分知识分子因利益冲突和利益选择多样化而被市场无形操纵,逐渐从理性的社会批判者转为迎合市场稀缺资源的盲目逐利者。其三,新兴媒介拉近了大众与热点焦点的距离,每个人都可成为话语主宰者和评判标准的制定者。另外,网络的便捷也让知识的获取更加全面,使传统知识分子话语权威再度受到挑战,所带来的身份地位和境遇的失落感也让其责任担当践行意愿降低。

教育过度专业化,忽视知识的人文关怀。随着中国近代以来新式学堂的建立,传统知识分子所接受的价值理念和理论学说被纳入文史类系列。同时受西学东渐浪潮影响,科技内容高于人文现象逐渐在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生根,造成人文情怀的弱化。文理分科后,知识内容的传授和知识成果的学术评估按学科严格区分,统一的知识体系被人为分割成若干相对封闭的专业领域。知识分子所拥有的只是单一的、技术化的知识,而不是批判的、公共的知识。知识分子的过度专业化,使其丧失了关怀社会公共问题的视野和对公共问题深度思考的兴趣及责任,责任与担当意识逐渐淡化。

知识分子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的现实症状。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社会是锻炼人才的重要场所。然而,现代社会呈现单向度社会特征,各种生产都趋向批量性、复制性和速成性。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全方面的激烈竞争,人才培养在绩效和名声的压力下,不断由创造转向为单一灌输与生产,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新性、系统性和思辨性。同时,利益充斥社会,人才在社会上的锻炼也被不良因素引导而畸形发展。虽然他们也是知识分子,但早已失去了自身所应具备的知识权威,失去了本应具有的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失去了所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四.新时代知识分子责任和担当的重拾路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国当下重要发展目标,“文化强国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分子作为“文化强国”建设过程的中坚力量,其责任担当对社会良性发展举足轻重。因此,应对现实中知识分子责任意识淡化现象,强化其责任意识建设的任务迫在眉睫。

立足道德群体的个体实践,提升知识分子道德素养。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强化知识分子责任意识要回归其本身,追寻自身合法性,重建话语权威。掌握社会话语权的知识分子主要依靠其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发挥作用,并以自己的学术理念和价值取向及道德判断影响公共政策,是社会良知的象征。但公众对知识分子道德素养的要求远高于普通民众,难以容忍他们以负面形象在公众场合虚谈是非公正。因此,知识分子在面对公共问题发言时,应自觉立足现实,从良知和现实出发,理性判断。其次,在多元思潮环境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知识分子加强理论和道德熏陶。其三,道德的话语权源于道德群体的个体实践,过分抬高标准而脱离实际,只会空泛说教。理论要想掌握群众,必须回归现实,不断通俗化和大众化,但并非鸡汤化和庸俗化。只有让道德成为知识分子精神寄托和安身立命之基础,让道德成为知识分子不胜向往的践行目标,让道德护航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才能使知识分子自觉秉持“社会良心”。

推行通识教育,打破专业局限。知识分子不分专业,其社会地位的合法性由知识储备和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决定。学术首先源于专业知识,深厚的专业知识是他们对公共关怀发言的重要知识依据。但它不仅指专业知识,它更涵盖公共关怀、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而公共关怀、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形成又不是专业教育所能独立完成的。因此,弥补专业教育的缺陷,突破封闭的专业领地局限性,必须推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通过多样化选择,摆脱专业的硬性划分,使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完善人格的过程。它要求知识分子跨越专业的狭窄眼界,注重学科之间的知识链接。通过寻找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契合点,从专业的具体领域出发,跨越专业的局限,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将自己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理性思考,深入阐释其内在价值,凭借超越性的文化资本为社会发展献言献策。

建立健全知识分子践行责任与担当的体制和机制,强化社会崇尚知识和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实践证明,单靠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方式来强化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的幻想已经破灭,而片面苛求知识分子的“道德自律”又太过理想化。因此,必须建立强化知识分子责任意识的外在驱动力和践行责任与担当的内在调动力的体制与机制。这种良好的引导机制和体制一旦建立,既能有效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又能有效融入社会的正能量需求;既能约束知识分子安守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又能激励其崇尚道义和乐于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必须深化科技、教育、文化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氛围,加快形成有利于知识分子想干事,敢干事和能干事的体制机制,让广大知识分子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

调动知识分子践行社会责任与担当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首先,主体性需要具备丰厚的知识和道德素养支撑。要在教育和宣传层面上培养当前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与高洁风骨,培养成就明道济世,勇于践行的品质,培养昌明睿智而沉静的理性精神。其次,主动性需要全面尊重和保障知识分子的发声地位和条件。要坚持国家创新和人才战略,改善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为知识分子提供建功立业的时代动力。从而激励他们正确运用自身所拥有的文化资本,不以知识为逐私利的手段,真正实现知识性人文关怀;激励其秉持社会良心,自觉介入公共领域,引领社会良好风气,纠正不良恶习,实现社会关怀;激励他们立足现实和怀揣理想,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说话和谋求利益,实现人文关怀。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道德责任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责任(四)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青年之问:你愿不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