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字在朝鲜及日本的传播
2019-11-26龙绚丽
龙绚丽
一.汉字的早期传播
自古以来,汉字一直是汉族文化的核心成员和表现形式。在整个东亚地区,受到汉字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国家当属朝鲜和日本。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被引入朝鲜半岛,并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在《史记》中“箕子走之朝鲜”,是中朝关系最早的记载。朝鲜引入汉族文化的高峰期是西汉时期。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平定,汉字很可能已经通过政权传到了朝鲜。朝鲜三国时代则是朝鲜半岛使用汉字教育历史的初始。高句丽、新罗、百济的历史书籍都用汉字文言写成,如高句丽的《留记百册》、新罗国的《国史》、百济的《书记》。公元372年,汉字版佛经、字书和历史书籍进入了朝鲜,此后高句丽成立了太学、专门修建学校,并教授儒学,实现了汉字书籍的全面推广。汉字文言成了当时的通用语言文字。随着汉字的流行,朝鲜人还用汉字来书写历史,如《书记》。有些地区也使用汉字的含义来命名国家,如“新罗”(即德业日新,网罗四方)。在李氏王朝统一朝鲜之前,汉字一直被沿用,后来才有世宗国王自创的“谚文”。
在汉字传入之前,日本也没有文字,处于“口口相传”的蒙昧阶段。晋朝时期(265-420),汉字通过朝鲜传播到日本。汉字最早引入日本的记录载见于日本最早的官方正史《日本书纪》(成书于公元720年),朝鲜半岛南部百济国的汉宗室之后——博士王仁把《论语》和《千字文》传播到日本,被誉为将汉字和典籍传往日本的“第一人”。由中国所创造的汉字及汉字文化从秦汉时期起长期大规模传播到日本,使日本在弥生时代实现了从野蛮到文明的跨越。而汉字真正在日本普及并达到高潮则是在隋唐时期。这一时期中日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日本先后派出十几次规模宏大的遣隋使团、遣唐使团以及留学僧、留学生到访中国,接受中国文化熏陶。唐朝多次派遣日本大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鉴真东渡。他们所携带的汉字书籍和典章制度成为文化交流的媒介,涉及中国的天文历法、教育、文学、艺术、生产技术、服饰、娱乐、建筑等方方面面。此外,6世纪前后,大量汉文佛经通过朝鲜传入日本,汉字在日本作为官方文字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后来,日本人才尝试利用汉字给日语标注读音,为今天的日语奠定了基础。
汉字传入以上地区并被积极接受的原因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汉字是高度繁荣的中国文化的载体。随着冶金,纺织,农业等文明的发展,汉文化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汉字文化区。词语可以使信息复制,传播和保存,有利于社会组织的复杂性和统一性。其次,文字及先进文化的输入满足了当地统治的需要。引入儒家思想和中国典籍,文化和文字得到传播。由于地理原因,儒学首先被引入朝鲜半岛,后被引入东瀛,儒家思想和后来的佛教思想为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提供了文化武器。第三,文字的输入填补了当地的文字空白。引入汉字时,当地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汉字的输入填补了这个空白,这是汉字被确立为官方文字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如汉字首次被引入日本时,日本尚处于结绳记事阶段,没有文字记录自己的语言。因此,文字一旦传入,就会受到高度尊重。
二.汉字基础上的民族文字发展
朝鲜民族一贯擅长学习、善于思考。结构复杂的汉字是适用于汉语音韵和语法结构的,与当地世代流传的阿尔泰语系语言无法兼容。1443年,当时的世宗大王开始创制韩文,并派遣学者到中国学习和研究语文,历时三年而成。半岛古代人民在借鉴中国汉字特征的基础上,不断对汉字加以改造,应用创新思维创造出了属于自己民族的独特汉字词,这些汉字词不仅具有自己民族的独特性,并能适合当地语言的自身特点,故而形成了杂糅韩风的汉字系统。之后,世宗下令推行韩文。但当时的贵族和知识阶层,仍以汉文为尊,不屑使用新创的文字,致使韩文沦为二等文字,被称为“谚文”,只在民间流通。直到19世纪,朝鲜文字才成为朝鲜民族的民族文字。
《万叶集》是最古老、最有名的和歌集,收录了从7世纪到8世纪的4500多首和歌,并且全部都是用汉字写成的。其中既有贵族创作歌谣,也收录了一般民众的作品。《万叶集》采用最多的是汉字音读的方法,把汉字用作标记语音的符号,从而产生了“万叶假名”,也被称作“真假名”。这在日本文字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日本人从中国吸收汉字及汉字词汇以来,除照搬套用外,还参酌中国汉文的造词法,又顺应日语表述习惯,逐渐采用若干使汉字及汉字语汇日本化的措施,如:创制和制汉字。这些和制汉字词汇成为日本的“固有语”,我们今天所熟用的“见习”、“场合”、“取缔”等即是和制汉字词汇。部分日本汉字的意思和原来中文汉字的解释有所出入,如:“椿”意为“山茶花”,也有些是对汉字加以创新的,如:“畑”由“火”和“田”二字组成,意为“旱田”。“躾”由“身”和“美”二字组成,意为“教育”。
三.汉字的衰退
汉字虽然在朝鲜和日本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可是过去百多年来,却随着中国国势由盛转衰而历尽沧桑。二战结束后,朝鲜民族自尊重新抬头,朝鲜半岛也发生政治巨变,形成南北韩对立的局面,汉字也成为朝鲜民族自尊的牺牲品。朝鲜政府从1953年起便废除汉字,而韩国政府自从1946年开始限制汉字使用之后,便陆续推行了多项减用汉字的措施。汉字以及汉字教育在社会底层开始逐渐退潮,随后初高等中学的汉字教育课程也被废止,汉字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1842年,清朝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船队击败,消息传到日本后,不但令日本震动,文化界亦开始质疑汉字文明已不足持。废汉字、立新字,成为当时日本文化界的热门话题。然而,汉字深植日本文化,文化界和政府对废汉条件和程序未有共识,汉字知识亦由贵族把持,废汉字长期处于书生议论阶段。在改革日本语的思潮中,应以哪套文字取而代之,成为另一争论焦点。此时,日本实施“大政奉还”,天皇按古代制度重新获得了权力,日本人也希望从古代的大河文化中找到民族主义的基础,民间出现一片复古热。然而,明治维新也引入了西学研究,并倡导欧美文明。新旧文化的交替也使得文字变革路线朝多元化发展:学者要么推广假名,要么是罗马字,要么是新词,要么废除日语,改说英语。而罗马字派、假名派、新文字派在各自的派系内,对于究竟采用何种书写方法更为合理又有意见分歧。
四.汉字的复兴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4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得到了讯速地发展和恢复。进入21世纪,重新恢复使用汉字的呼声逐渐高涨,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大国地位的快速崛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废除汉字导致了历史文化传统的割裂断层。朝鲜半岛和日本都喜欢用汉字表达实词,以发挥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视觉功能和高效传递信息的作用,尤其是最具信息性和重要性的内容。这一原因促使日韩等汉字文化圈国家开始重新重视汉字。韩国将汉语课程恢复为中学和高中的正规教育课程,并成立了“汉字教育推进总联合会”。2005年,韩国政府宣布将在所有官方文件、交通标志等领域完全恢复使用汉字。同时,韩国学术界也再度掀起了研究汉字及汉文化的新热潮。日本也对汉字教育非常的重视,日本文部科学省做了一项关于“日本高等学校国际交流状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全国设有英语以外其他外语的学校共有2027所,开设的语言有16种。其中,设有汉语的学校是最多的,共有831所。日本还成立“汉字能力检定协会”,专门负责推广汉字。每年新年,这个协会都会评选出日本最受关注的汉字代表当年令人记忆深刻的事件,再由京都清水寺的住持挥毫书写。
汉字再次出现在日韩的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中并重新受到重视,一方面说明日韩文字所存在的局限,正是汉字所能弥补的,另一方面,这正说明中国的经济崛起,已经让汉字重新找回原有的尊重。这股由经济崛起所带来的文字尊严,使得由中、日、韩三国所构成的汉字圈,展现出不可忽视的文化和经济实力。
五.结语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汉字既是汉语言的载体,又传承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汉字随着儒家经典及诗集等大量传入朝鲜及日本,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使汉文化和汉字得到广泛传播。研究汉字在这些国家传播的历史过程、揭示其传播动因,能够使我们在对外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得到一些经验与启示。汉字最初是通过传统的汉文典籍传播到其他国家,表明文化传播必须建立在自身先进的思想文化基础上。朝鲜和日本在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颇具差异却共有着同一种文字,这得益于汉字本身的包容性与凝聚力。此外,汉字的复兴离不开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和日渐强大的综合国力,这赋予我们实实在在的文化自信。目前,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汉字跨文化传播的辐射效应将愈加凸显,世界将从汉字的视角再一次领略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