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2019-11-26姚志刚
姚志刚
阅读教学是整个小学教学的主体环节,如何上好阅读课,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够应该值得深思的。合理的阅读要求,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培养阅读兴趣、发挥主体性、
我们都知道,想做好一件事,兴趣很重要,老师要学会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阅读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学好语文阅读的关键所在。初读课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应该放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因为只有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后,才能作进一步的分析及感悟。随着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角色正在转变为课堂中的引导者。要注重学生的整体感知。要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到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但是放任主体并不是将学生放任自流,该讲的知识教师仍要做重点讲解。学生在遇到困惑时老师应做出果断的解释。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确保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联系实际、激发阅读思维
学生是花朵,老师有义务去浇灌它。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思维能力。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上课时,老师可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敏锐地觉察学生心头涌动的热烈的情感。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激发学生的感情流露。例如,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父亲的背影》中父亲蹒跚的背影段落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背景、抓住重点字词,体会作者望着父亲复杂的心情,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生的感情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三.读写结合、角色转换
1.老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用普通话朗读,引导其在阅读中的语调、语气及表情、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激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积极参加这类的朗读活动,体验朗读中的乐趣,达到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多多练习,从而能深入的理解所学课文的内容。
2.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特征。读可丰富词汇、累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而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能加学生的记忆力,提高读的质量。老师可要求学生摘录一些自己喜欢的字句。指导学生出黑板报。增加课外阅读。锻炼其语言组织能力。学生手脑相结合,掌握了最佳的阅读方法,阅读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3.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学生学会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现了团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乐于去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教师可运用多样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自主、合作的学习目的。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值得借鉴,教师可让其去指导其他的同学学习;谁的课文朗读得好,课上可以请他范读;谁课文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的不断转换,不仅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还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四.科学教学、渗透人文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重点突出、有深度,不要只在面上挖坑。阅读教学不同于做练习题,并不一定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阅读教学时间设计要合理。实验研究发现,学生课堂上处于最佳状态的时间为5—30分钟之间。老师可将对重点段落的揣摩放在一节课的第6—30分钟或10—35分钟之间,使课堂呈现最完美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课前一定要备好课,上课时在简短精彩导入后便可直奔文章重点,抓住学生的思维活跃时间。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使其在各方面受到好的熏陶。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意人文性的渗透。这样就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五.正确引导、培养能力
老师还要学会引导学生感悟文章、正确准确的理解字词句,不要脱离文本。在文本对话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要长时间离开课本夸夸其谈,拓展也不要太多。要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一定要紧扣文本,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再进行有价值的拓展训练,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只有做到这些,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地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还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为他们插上一双有力的翅膀,去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