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2019-11-26区艳霞

文学教育 2019年22期
关键词:文学专业课程

区艳霞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传统基础课,同时也是文秘、汉语国际教育、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等非中文专业的必修课程或者基础课程。教学对象的多元化,对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传统的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一系列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训练学生分析、鉴赏、评论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的能力,专业性和学术性比较强。文秘、汉语国际教育、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等非中文专业,有着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与中文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很大差异;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与中文专业学生相比较,对文学的兴趣与热情普遍不太高,文学作品阅读量相对来说比较少,文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大多数学生都是抱着修学分的心态被动去学习的。

因此,如何结合非中文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条件和要求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真正学有所用,这是在非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结合专业特点,将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实现有机融合

文秘、汉语国际教育、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等非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经典作品的鉴赏为主,引导学生体味不同的作家的风格,激发广大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初步了解分析不同作品的角度,掌握其要义与艺术特色,在审美的熏陶中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感悟能力、体验能力、分析能力与写作能力,从而给学生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入手:

1.淡化文学史和文学理论,重点在于对基础知识的讲解。

在非中文专业学生《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当中,我们应当淡化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讲解,只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做一个宏观的概括,重点在于对作家作品基础知识的讲解,也就是让学生基本掌握作品“写了什么”(基本内容)以及“怎么写”(艺术手法),而探究文学作品“为什么这样写”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可以作为拓展知识留给学有兴趣的学生。

2.充分挖掘文学经典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文学阅读与文学感悟的精神境界,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涤荡心灵,健全人格,升华境界,从而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实现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石破天惊地揭露了从家族到整个社会普遍的“吃人”现象,在最大程度上表达了对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激烈否定,同时也凝聚着鲁迅对人的终极自由的探索和思考。我们在解读作品的时候就可以抓住这两点进行分析,一方面让学生理解作品中所揭露的封建文化“吃人”的罪恶,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思考在文化中人性自由的问题。在解读沈从文的《边城》时,可以充分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自然美、人情美、人性美”的阅读感受中体悟沈从文对理想人性的追求、对民族品德重造的努力。

3.注意结合非中文专业的各自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侧重的是学生的写作技能;而写作的前提是阅读,在阅读当中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作品的阅读量,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得借鉴和分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多设计一些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实用性比较强的思考题和读写训练。比如学生在阅读茅盾的《子夜》时,可以要求学生从中选取一个事件,分析公共危机处理方法;阅读《省委书记》、《秘书长》……等当代官场小说时,可以要求学生分析小说中的秘书形象,并假设自己处在当时的情形下,应该如何处理职场中的人际关系等等。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应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文化意识。因为,他们将来要面对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因此,教学重点可以放在介绍中国文化和作家作品上,以介绍中国文化、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为主,并着重分析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关注作品中的语用现象与文化现象。

二.调整教学方法,建立师生互动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安排的总课时是144学时,分两年四个学期来讲授,时间安排上相对比较宽松;而文秘、汉语国际教育、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等非中文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往往只有36学时,要在一个学期内讲授完从新文化运动(1917年)至当代的课程内容,时间跨度大、作家作品多,这无疑是非常大的挑战。由于教学内容和课时的矛盾,《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很容易变成“填鸭式”的教育,课堂教学往往是以教师“满堂灌”的讲授为主,教师讲得累,学生却兴趣缺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调整教学思路,也要调整教学方法。

1.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甄选,变“全盘讲授”为讲要点重点。

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广泛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服务对象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内容作出一些调整,讲要点重点,不必面面俱到。对一些思想内容过于深刻、离开文学史背景就很难理解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篇目,不再在课堂上做重点讲解;而一些有着优美意境、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的作品,尽管以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太显著,但也把它列入我们的重点讲解篇目。

2.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分析结合起来,师生互动,进行研讨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发现问题,这样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有针对性的阅读思考题,在课堂上组织专题讨论会,建构师生互动课堂;还可以通过学生制作PPT参与作品讲读的方式,促进学生阅读作品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鲁迅的小说《伤逝》时,可以预先设置这样一些思考题:《伤逝》中造成主人公悲剧的主要根源是什么?这篇小说体现了鲁迅怎样的爱情婚恋观?《伤逝》对我们当今大学生有何启示意义?……让学生预先在课外阅读相关文本,查阅资料,整理思路,写好发言提纲,并制作PPT,然后在课堂上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因为课前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学生参与积极、讨论热烈,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最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点拨,告诉学生文学作品鉴赏的方法、思路,在鉴赏时候要注意的一些细节,同时引导学生向更深层的方向思考。这样的“研讨式”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创造性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阅读兴趣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信息量大的特点。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扩充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学文本,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1.文学经典与影视改编作品的比较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利用电影电视、录像等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今时代是图像文化时代,相当多的文学经典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教师可以推荐一些文学经典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引导学生观看,让他们比较快地形成情感体验。同时要引导学生,文学经典的意义是阐释不完的,而一个好的电影版本只是众多阐释当中的一种,鼓励学生从图像回归文字,对原著和根据原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做比较阅读,寻找隐藏在两者之间的深层不同,从而获得认知和审美感受。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让学生对作家、对原著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理解。

2.作家作品与多媒体片段展示欣赏。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影视片段、图片资料和多媒体视觉、听觉、声音同步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如介绍鲁迅生平与创作时,可以播放纪录片《鲁迅之路》、《鲁迅先生》片段,促进学生对鲁迅其人的了解;讲沈从文的《边城》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湘西边城的风景、风俗图片;在诗歌解读中,特别适合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的细节。比如讲解徐志摩的诗歌,可以把《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个风向吹》等诗歌通过课件展示出来,让一两个同学在课堂上朗诵,让学生切身感受徐志摩诗歌的潇洒飘逸之美;如在讲解郭沫若的长诗《凤凰涅槃》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其中的一些重点片段,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郭沫若诗歌的那种“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形式以及雄浑豪放的风格。

以上所谈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点粗浅的体会与思考,非中文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仍然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深入去探索与思考,需要更多的实践与努力,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文学专业课程
我们需要文学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部分专业介绍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