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精准扶贫发展研究

2019-11-26陆壹东王政武

广西农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贫困户精准农村

陆壹东 王政武

(1.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6; 2. 《改革与战略》 杂志社, 广西南宁 530022;3. 广西社科联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工程建设基地, 广西南宁 530022)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的时代必然性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1]。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足以看出党中央对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视,充分体现了党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农民增收的殷切期盼。 乡村兴则国家兴,农民富则国家强。 新时代,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集中在乡村。 从全国发展的全局方面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最大现实国情与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具体体现在一些乡村的贫困问题上。 实现伟大理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从全国一盘棋的发展形势看,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解决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主要发力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国未来三十年的奋斗目标。 通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艰苦奋斗与实践,我国的综合国力跃升了一个大的台阶,顺利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目标转变。 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下一个问题就是解决好最后贫困人口的问题,即全面的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这一问题的集中点在农村,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贫困,成为衡量我国农村工作取得最终进展的重要参照系。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 乡村振兴的直接目标导向是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通过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推进乡村文明建设、提高农村现代化治理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精准扶贫”的思想最早提出于2013 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指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思想的适时提出符合了马克思主义因时、因势、因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思想。 关于精准扶贫思想的落地,2014 年1月中央又详细设计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及工作方法的顶层设计,有力地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的落地。 2014 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两会代表团的审议时又对精准扶贫的理念进行了集中阐释,强调要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的工作方法。 2015 年习总书记在考察贵州省工作时指出,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 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重要论断。精准扶贫是习总书记区别于粗放式扶贫方式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扶贫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并最终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必由之路。 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指出要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这主要包涵两个方面:一是要精准定位真正的贫困人口,助力其脱贫;二是要帮助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不再返贫。 这一目标的追求不仅表现在经济收入增加这一方面,而且还包括住房、教育、医疗、人民的生活环境等几个方面,从而全面彻底的让人民过上更加高质量的生活。 打赢脱贫攻坚,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为我国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的精准扶贫策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转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2 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融合互促性

2.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社会的整体发展。

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等将有力地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问题。 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解决城乡发展的非均衡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农业农村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 同时,立足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推动资源要素配置向“三农”倾斜,建立农村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扩大农村发展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通过顶层设计和制度优化保障破解城乡制度壁垒,建立城乡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发展共促、成果共享的新型城乡关系,就从城乡融合视角把城市、农村视作一个有机整体,把农村与城市都放在平等的发展地位上,有利于以乡村振兴为支点,统筹协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扶贫工作的绩效将影响和制约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乡村社会的整体发展和城乡发展的非均衡问题,为推进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基础,是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

2.2 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的动向深化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及精准扶贫是新时代党中央对待农村工作的基本措施,二者工作的统筹解决与协同推进,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社会发展短板、化解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准确并协调把握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关系与深层次逻辑,是正确认识精准扶贫措施的关键,同时更是科学深化具体的精准扶贫方案及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人口的脱贫问题,并针对扶贫开发制定了一系列的详细工作。 党的十九大更是把脱贫工作摆在了日益重要的位置,强调要尽快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 年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从具体目标上看,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农村、农业“三农”问题,旨在促进城乡朝着平衡、充分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40 年间,中国国民经济更是高速腾飞,年均GDP 增速约为9%,远远高于同时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达到同期世界第一,大大超过德、日、美等国在其崛起甚至“黄金时期”的增长速度[3]。 经过十八大以来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脱贫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仍有一千多万的贫困人口在我国广泛分布和存在,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这剩下的一千多万贫困人口进行精准施策,助力其摆脱贫困的现状。

新时代,实施精准扶贫是打赢最后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和基本方略,实现贫困地区人口在基本生活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有彻底的改观和保障,真正享受与城市居民具有同等发展的权利。因此,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其目的都是让老百姓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 精准扶贫的多维贫困治理理论在实践上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需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在多维贫困治理方面,乡村振兴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是“五位一体”综合式的发展,多维同向发力。 在具体实施方法上,精准扶贫恰好具备了多维贫困治理的特点,使精准扶贫能够实际有效的推动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面发展及贫困乡村实现整体化发展,因而与乡村振兴的发展需要达到了完美的契合。 如精准扶贫中的特色产业的脱贫,积极采取扶持一批贫困人口参与特色农业发展、培育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支持与扶植贫困地区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加快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等举措,助力精准扶贫的开展与实施。

2.3 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都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民生保障与改善即人的发展问题越来越重视,已经把人的发展摆在更核心的位置,作为推进和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与标准,着力解决好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这一思想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把为什么人的问题作为检验政党和政权的试金石,要求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涵盖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优化、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治理、农村生活等方面,其始终是围绕着怎么样能让农民生活得更好,实现更好地发展来展开的。 精准扶贫强调“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精准扶贫最终目的在于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挖掘他们的潜能,调动他们参与社会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和生活水平,让更多人实现共同富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精准扶贫已经成为解决中国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国家战略,以及促进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途径[4]。 可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精准扶贫,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经济的内在要求,都是为了更好地使人的生存和发展得到更好的保障。

3 精准扶贫的理论依据及其阐释

3.1 马克思对贫困理论的阐释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社会比较突出的一个基本问题,摆脱贫困从而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是整个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普遍话题。 马克思终其一生对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科学的贫困治理体系。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导致贫困的主要来源,私有制的产生与存在使广大劳动者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从而不得不依附于资本家,靠出卖廉价的劳动力过活。 在生产关系中,劳动者为了维持生命所需,从而获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不得不通过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与雇佣劳动参与到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完全分离,造成资本家越来越最大程度的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劳动生产的东西越多,劳动者越贫困。 马克思贫困理论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致贫的根本原因,从而为无产阶级彻底消除与摆脱贫困提供了科学的路线选择,同时也为我国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摆脱贫困是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让人民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又是我党一直奉行的工作原则与使命。 经过几代人的长期努力,我国贫困治理工作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贫困治理路径。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深化扶贫工作的实践,提出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旨在实现七千多万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成就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实现脱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对世界的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时代下,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关键期,消除绝对贫困人口是当前我们的奋斗目标。 要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应当准确地把握马克思贫困理论的精华,把我国的扶贫减贫工作落到实处。

3.2 精准扶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体现

坚持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 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始终牢记发展为了人民这是我党始终不变的初心与使命。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首次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民被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始终尊重与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思想内涵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灵魂。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我国的扶贫与脱贫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解决了一些长期积累的贫困问题,为人民实现由贫困向脱贫转变、由脱贫向致富转变的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我国实施的脱贫攻坚及精准扶贫其实质就是更好的解决我国最后贫困人口的现实问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不使一个人掉队。 深刻的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 在扶贫工作中,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是进行精准扶贫的实践要求,既是其实践原则又是价值取向。 “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民在扶贫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位于这个系统工作的中心,具体工作的筹划和展开都要以人民利益的实现为尺度和标杆,始终做到扶贫为人民,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参与到扶贫实践中。

从精准扶贫的实际绩效和成果来看,只有人民的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根本性的、长久性的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权益得到了根本性的保障,那么扶贫的实际效果才能切实得到人民的认可。坚持人民这个中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始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本质体现,是党和人民事业能够不断取得进步和顺利实现不断前进的重要保证。 抓民生,就是要抓住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在对象选择上抓住那部分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勤勉务实的服务于扶贫工作,从最大程度上解决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

4 乡村振兴背景下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历史发展看,我国的扶贫工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的扶贫减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其凸显出来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 那就是一直以来存在的贫困居民动态变量人数认识不清,统计数据不能及时跟进,返贫人口不能得到第一时间的关注等。 在信息搜集上,由于在一些地区没有建立统一完善的扶贫信息系统,由于信息不能及时跟进,便会导致对具体贫困居民、贫困户的帮扶存在着盲目的特点。 在另一方面同样由于信息不完善的缘故,一些真正的贫困户和贫困居民反而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帮扶,甚至完全被忽略。 另外,由于基层扶贫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导致扶贫中出现人情扶贫、关系扶贫这一怪象的发生,造成应扶的未扶、扶“富”现象的出现,造成了极大的社会不公,引起人民心中的不满。

此外,在扶贫方法上存在着具体问题的针对性不强、工作力度不到位、扶贫资金使用不当、扶贫项目可操作性差等一些突出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扶贫制度和扶贫方式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足,一些扶贫项目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而进行具体考察,便粗放式的大范围推广实施,采取一种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产业扶贫,造成了扶贫项目针对性不强,甚至是完全不适合当地特点,造成人员浪费和资源损失、人民经济利益受到损失现象的出现。 以扶贫搬迁为例,居住在偏远山区、交通闭塞较重及自然地质灾害较重的地区,虽然异地搬迁可以有效的解决这部分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但受制于浓厚乡土观念、安土重迁思想的影响,很多人对异地搬迁工作不理解甚至不配合,这部分居民搬迁问题的解决便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需要基层工作人员认真对其心里进行疏导,制定完善的搬迁方案,以让老百姓真心实愿的接受异地搬迁工作。 此外,扶贫工作还必须要有高精准度,只要准确的定位,才能把扶贫的目标准确把准脉,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乱象。精准扶贫更要瞄准具体的贫困居民,把扶贫资金和扶贫政策及时、有效、能经受得住历史考验的运用于贫困户之上,用准、用对方向。

5 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精准扶贫的三个着力点

精准扶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我国扶贫工作的积极应对和正确指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精准扶贫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精准扶贫的道路,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在实际扶贫工作中扶贫与扶志、扶智的相结合,坚持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因贫困类型施策的总体工作方针,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精准的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扶贫工作的协作运行,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 那就要求我们做到:

5.1 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是确定扶贫对象并制定相应扶贫措施的必要前提,只有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6],才能确保帮扶工作的不盲目。 通过有效、合理的帮扶措施和实施程序,把真正的贫困户精准的识别出来,真正做到扶真贫。 通过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现状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经过入户调查、群众评议等方式把真正的贫困户纳入到精准扶贫计划中,确保扶贫工作中不使一个真正贫困户掉队。 此外,在对贫困户的具体评定和审议上,我们要充分发挥基层民主的作风,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切忌以权谋私、胡为乱为,在确定贫困户审议中一定要透明、公开、公正,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真正的贫困户,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精准与公正。

5.2 精准帮扶

精确帮扶的有效推进是确保精准扶贫工作能否取得实效进步的关键。 贫困居民被识别出以后,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确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和确定一对一的帮扶责任人,确保扶贫工作的运行良好和有效。 一是坚持方针。 正确的方针和路线是确保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第一步,一定要坚持习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正确指示,即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工作路线与方针,在人、钱、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细化,确保精准帮扶的实际成效落实到户、到人。 二是因户施策。 对每一个贫困户而言,致贫的原因可能存在着细微的差别,通过入户调研可以具体分析致贫的原因,以确保帮扶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通过对不同贫困户具体致贫原因的考察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 通过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的保障措施和方法,切实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的贫困条件,帮助其发展生产、增加收入、长效脱贫。

5.3 精准管理

精准管理是确保精准扶贫后不返贫的重要保证。 一方面,农户信息要采取精准管理。 通过建立贫困户信息网络系统,将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到系统,实施动态管理,以了解贫困户的生活和生产状况,做到对贫困户的实时状况全面掌握。对贫困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真正做到“真扶贫”。 对将要退出贫困的脱贫户,更要对照脱贫的标准逐条逐项严格核查,做到贫困户的退出零差错,实现清清楚楚地真脱贫[7]。 另一方面,对扶贫资金同样也应当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示公开制度,以保证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防止扶贫工作中的腐败现象滋生。

6 结语

精准扶贫是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也是制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能否顺利开展的决定性因素。 扶贫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我们整合各方面的积极措施,群策群力,建立相互融合的扶贫机制与措施,真正做到对扶贫工作的“扶真贫”“真扶贫”,为全面解决我国最后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好良好的布局与开端。

猜你喜欢

贫困户精准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
精准扶贫二首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