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红色文化传承的大学生思政教学改革探究

2019-11-26王迈汪洋

文学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文化

王迈 汪洋

大学生群体必将成长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帮助该群体继承红色文化,可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高校是提供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可使高校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近年来,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元,教学理念也发生重大转变,我国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难以适应这一变化,红色文化传承也将受到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改变传统理念,并依据红色文化的主要特征,设计更为科学的教学机制,从而使我国大学生的品格与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在全球化视野下探究,红色文化可被视为上世纪左翼思潮的中国形态。五四运动时期,引进国际先进科学与哲学思想的发展观念,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获得兼具民族独立意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及以社会主义理念为依据的经济建设思路。其中民族独立精神是红色文化的内核,也是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治国理念。传统文化精髓可包含“君子文化”、“格物致知”等内容,其是对传统文化的集中总结。社会主义理念是红色文化的发展诉求与手段。历史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当代社会的最佳选择。抽象的红色文化,在革命时期逐渐成熟并得到具体展现。该时期的共产党人,充分发扬了艰苦奋斗与不怕牺牲的革命意志,从而使我党在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下,获得革命斗争的最终胜利。

(二)红色文化的价值

红色文化的主要价值可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历史价值。在革命时期与建国初期,红色文化的展现更加具体。通过对这段历史进行分析,可引导当代居民寻找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更加珍惜当代社会的建设成果。其二,是教育价值。艰苦奋斗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当代青年的意志力可得到提升,精神面貌将焕然一新。其三,是应用价值。红色文化是早期共产党员,在实践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共同认知。依靠红丝文化,革命队伍更加团结,工作热情更加高涨,管理效率远高于同时期的社会组织。由此可见,将红色文化应用于当代社会组织与企业,可使管理效率得到提升。其四,是整合主流价值观。我国社会规模庞大,治理成本远高于其他国家。将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相结合,可使各地区居民的意识形态相对统一,社会治理成本将相应下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诉求,是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理应提供有效的信息输出平台,从而使学生获得正面影响。但我国部分高校,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以至思政教育难以有效开展,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随着网络终端的快速普及,当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为了提升自身关注度,部分网络媒体丢弃公众媒体理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并片面迎合部分学生的猎奇心理,以至大量不负责任的报道被广泛传播。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必然受到冲击。其次,部分高校缺乏红色文化宣传意识,并主观强调课堂教学的权威性。但在当代的信息条件下,类似的教学设计难以展现出预期效果,学生在课堂收获的知识,必将面对网络信息的挑战。

(二)红色文化的理论建设不足

红色文化是在实践工作中自发形成的认知形态,因此该文化在构建初期较少获得针对性的理论引导。在随后的工作中,研究人员加强了红色文化的理论建设。但在高校教学层面,其理论建设仍然存在不足。例如,我国部分高校会依据本地区的革命事迹展开红色文化教育。但类似的教学设计,必将限制红色文化的包容性。再有,部分高校会将红色文化等同于集体主义精神与奉献精神。但在具体应用中,红色文化并未排斥物质诉求,片面强调奉献精神的教育理念,与红色文化核心内涵存在冲突。还有,红色文化可分为精神、物质、制度三个层面。但在部分高校中,教师更加强调制度层面的讲解,而针对精神与物质层面的教育,则缺乏理论依据。总之,红色文化在教育层面的理论建设仍然存在不足,教学工作将因此受到影响。

(三)思政教育活动流于形式

马克思认为,外部条件决定意识形态。基于这一理念,思政及红色文化教育,应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但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活动,往往过于看重活动形式,而忽视了活动带来的教育效果。例如,我国部分高校开展的教育活动,存在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等问题。在此类活动中,学生仅会参观教育基地的部分陈列,并倾听相关讲解。其所接受的教育信息仅能停留在理智层面,而情感与意志并未受到影响。思政教育的初衷,是通过外在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相关事迹与自身生活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深刻感悟,并对教育内容产生认同感。随着认同感的累积,学生将逐渐形成牢固的价值观,并在意志层面确定价值取向。但肤浅的教育方式,无法获得预期的教育效果,思政教育难以发挥影响。

(四)思政教育手段较为单一

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普遍存在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氛围枯燥等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三个方面。首先,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思政教育应保持严肃、严谨的教学氛围,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必将破坏教育活动的严肃性。受到这一理念的影响,先进的教学手段往往无法在思政教学中得到应用。其次,部分高校仍将考试作为评估思政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倾向于引导学生背诵相关的思政知识,以便获得更为优异的考试成绩。但以背诵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意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也将受到影响。再有,部分思政教师并未接受到先进的教学培训,其教学手段相对匮乏。这一问题,也将对教学效率带来负面影响。

(五)思政教育与日常生活脱节

我国多数高校的思政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严重脱节。部分高校认为,大学生已步入青年阶段,其自学能力普遍较强。基于这一认知,高校教师极少介入学生的课后生活,课堂中的教学知识也难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思政教育的主要诉求,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因此,思政教育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对接,而在缺乏教师介入的情况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必然受到影响。同时,我国多数高校并未建立对接学生日常生活的思政教育平台。思政教育应由理论教育、管理制度以及教学组织共同构成。但在多数高校中,理论教育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而管理制度将由辅导员负责落实,各类教学组织也极少参与基层管理。这样的管理机制,将使思政教育无法形成合力,学生将在不同的教学层面中获取存在差异的信息。

三.红色文化传承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融入路径

(一)构建红色文化宣传阵地

在当代的信息环境下,高校应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红色文化宣传阵地,从而使学生接受到更多的正面信息。例如,高校应首先设立红色文化宣传部门,并编列相应预算。在该部门中,高校可邀请校党委参与日常管理,并由思政教师负责具体工作。同时高校也应邀请学生参与到技术岗位的建设中。通过这样的设计,该部门将保持较高的理论水平,综合成本也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之后,该部门应在校园网站内开辟红色文化专栏,并建立微信、微博等宣传平台。在校园网站的红色文化专栏,该部门可邀请学生投稿,并定期阐述对于红色文化的见解。在微博的日常运营中,该部门可定期播放与红色文化相关联的记录片或影视作品。微博的信息传输功能较强,借助微博平台学生可观看到丰富多彩的影视作品。再有,高校可同步推出微信公众号。微信是大学生最为常用的交流工具,借助微信的覆盖范围,红色文化将得到更多关注。

(二)完善红色文化教育的理论建设

红色文化在教育层面的理论建设存在不足,教学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引导。有鉴于此,各地区高校应形成合力,并逐步探究、完善红色文化教育的理论建设。首先,各高校应摆脱地域限制,并集中各地区的优秀事迹。通过这样的设计,红色文化精髓将集中呈现给当代学生,教学有效性也可获得提升。其次,高校应将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概括为精炼的文字内容。通过准确提炼,教学针对性将得到提升,模糊的概念可得到准确界定。

在理论建设过程中,具备条件的高校可举办红色文化教学理论研讨会。在研讨会中,各院校的教育专家与地方党校教师将共同讨论时下的热点问题。借助领域内的专家意见,思政教育中的红色文化传承,可获得有效的理论依据。同时高校可在每年的相同时段举办类似活动,从而形成学术积累。总之,高校是社会的学术中心,因此理应承担学术研究责任,并弥补红色文化教育中存在的理论缺陷。

(三)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我国部分高校开展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仍然存在内容肤浅、教育效果不足等问题。在改进过程中,高校应与活动主办方共同探究效率更高的教学模式。首先,部分教育基地可摆脱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并引入体验感更强的教学内容。例如,可开设红军食堂或重走革命行军路线的徒步活动。在红军食堂中,学生可品尝到我国不同时期的饮食。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直观感受到当代社会的巨大变化。

重走革命行军路线的徒步活动,可引导学生深入体验革命前辈的艰辛。通过此类活动,学生的意志力将得到磨练,并对红色文化精神产生更为直观的认识。活动结束后,高校可邀请学生写出活动体验。其中优质的文稿可在全校范围内得到展示,从而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得到正确引导。而针对思想认识尚不统一的问题,高校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从而使各类意见得到汇聚。教师可给出更具针对性的辅导,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四)丰富高校思政教育手段

教学手段单一,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共性问题。在改进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打造更加符合当代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改善。例如,思政教师可在课堂中结合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教师应首先将关键知识点制作成教学短视频,其中每段视频应着重探究一项知识点,并将时长控制在5分钟左右。学生可借助微信等网络工具,在课前预习这部分教学视频。

在课堂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预习到的内容进行讲解,并邀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将转变为教学主体,课堂氛围将得到转变。或者,教师可在讲解红色文化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播放多媒体影片。多媒体影片,可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变为具体影像,学生可透过视觉感悟理解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之后,教师可利用小组教学法,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中教师也可融入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并由学生利用所掌握到的知识,对该问题进行讲解。

(五)思政教育对接日常生活

思政教育理应对接学生的日常生活。基于这一认知,高校可邀请学生建立红色文化传承社团,并依托社团活动推广思政知识。社团是由学生发起并负责管理的组织,建立红色文化传承社团,可在学生中培养具备红色精神的青年干部。同时学生社团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借助红色文化社团,学生的课余活动将与红色文化相对接。例如,社团可举办红色文化艺术展出活动。在该活动中,学生可制作体现红色文化特征的艺术作品。

还有,学校应设立统一的思政教育管理平台。在该平台中,思政教师、辅导员、学生会、团委等部门应接受统一培训,并沿用统一的教学理念。同时,思政教师应与各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其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暴露出的问题,应在课堂中得到集中讲解。而思政教师在本阶段提供的重点教学内容,应得到其他部门的共同关注。通过统一的协调、搭配,思政教育及红色文化,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效对接。

四.结语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改进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思政宣传平台,并在其中融入红色文化信息。其次,高校应借助学术活动完善自身的理论建设,从而使红色文化教育获得准确的理论依据。再有,高校应进一步提升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与体验感。还有,高校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丰富教学手段,以提升学生的参与意愿。最后,高校可借助学生社团,将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使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文化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