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选编比较
2019-11-26安书翰韦冬余谢惠芬
安书翰 韦冬余 谢惠芬
2016年,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面世,我国也迎来了语文教育的新时期。但是,许多教师还不能很好的适应、转换到部编本教材的使用,并基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内容变化和特色,开展教学。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部编本与苏教版七年级教材古诗文的比较研究,深入探讨了二者在教材内容方面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古诗文的特点,以便教师形成恰当的教学策略。
一.教材内容比较
(一)选编体例
1.编排方式
苏教版七年级古诗文编排有两种方式。一是文言混编,选文按主题编写,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专题内白话文和文言文混合编排。一是将自读古诗文的编排位置放在单元的最后一课,但不是每个单元都有自读古诗文,且自读古诗文数量多于教读古诗文数量。而部编本的七年级教材,注意循序渐进,让学生先学习古诗,再阅读文言文。古诗文以教读课文为主,教师细致讲解,学生得到更加细致、方向性地指导,奠定扎实的文言基础。
2.数量占比
苏教版教材,七年级古诗文数量合计为33篇,其中七年级上册为17篇,七年级下册为17篇,分别占该教材课文篇目总数的37.0%和32.0%(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选文总数46篇,下册50篇)。部编本教材中,七年级上册和下册古诗文都收录了19篇,但由于教材总篇数的不同(上册选文41篇,下册38篇),所占比例也不同,分别是上册46.3%,下册50.0%。从数据分析来看,两版教材古诗文篇数都没有有较为明显的浮动,但总的来说,部编本古诗文篇数多于苏教版,且苏教版的古诗文以自读课文居多,教读课文较少。
3.题材和体裁
从两版古诗文的体裁比较来看,两版古诗文体裁广泛性相近,都涉猎了不同体裁的古诗与文言文,主要包括古文、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古体诗、乐府诗、宋词和元曲。其中部编本七年级古诗文七言绝句较多,共17篇,未涉及宋词,而苏教版七年级古诗文则古体诗和元曲都未涉及。相比较而言,苏教版的体裁更为单一,且七年级上册与下册五言律诗的篇幅数相差5篇,七言绝句同样相差五篇,学生不能合理学习足够均衡的古诗内容。因此,部编本在体裁的兼顾性和合理性上更胜一筹。
从题材来看,我们发现,苏教版教材古诗文主要有写景抒情、怀古咏今、叙事抒情、托物言志、神话爱情、人物传记、山水田园、说理、寓言、语录、边塞、爱国、思乡九个题材,而部编本则多包含了纪游这个题材,共十个题材。但在题材的分布上,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文更为合理,各个题材都有所涉及,且分布较为均匀,写景抒情诗7篇、怀古咏今诗2篇、叙事抒情诗1篇、托物言志诗1篇、人物传记诗1篇、山水田园诗1篇、说理诗1篇、寓言诗1篇、边塞诗1篇、爱国诗1篇、思乡诗1篇、纪游诗1篇。同时,在内容上部编本加强了学生对亲情、友情和国家大事的关注。从选文作品分析来看,部编本七年级古诗文选取的作品也多为各朝代的名家名作,有利于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文化认同、民族自信。相比,苏教版七年级古诗文部分古诗则较为艰涩,如七年级上册的《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七年级下册的《蝉》、《孤雁》、《鹧鸪》。相同的是,两个版本的七年级教材,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寓言三方面的古诗文都占多数,写景抒情尤为最多,苏教版12篇,部编本16篇。
(二)具体篇目
在具体篇目的比较上,以两版教材共同选编的《木兰诗》为例,分别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一首和部编本七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第八课。
1.课前导读
苏教版以专题编排课文,每个专题单元前设置单元导读,具体课文前不设置导读部分,但就《木兰诗》所在单元的单元导读而言,此处并未涉及《木兰诗》的相关导读内容。相反,部编本则课前设置了“预习”作为课前导读内容。“木兰从军的故事千百年年来广为传颂,多次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这个故事的源头,就是北朝民歌《木兰诗》。借助注释,阅读课文,熟悉这首民歌讲述的故事。这首民歌既体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她的女儿情怀。学习时注意从这两方面把握木兰这一人物形象。”[1]第一部分介绍木兰故事的影响力,激发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并产生阅读兴趣。第二部分为学生把握木兰人物形象、了解该篇乐府诗的情感色彩指明方向。这种形式的导读,表现出“先行组织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回忆相关的旧知识,激起学生学习延伸知识的兴趣,提升知识量。
2.注释
两版教材的《木兰诗》在注释数量上相同,都是41个。具体分析注释内容,可以发现,部编本在注释的完善程度上更胜一筹。首先,共同点是两版教材对重难点字词都进行了注释。不同点是,苏教版注释部分更关注学生易错易混字的注释,如“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2]的但字,注释为“只,仅仅”[3],若无注释,学生一般译为“但是”。部编版在注释上则更为细致,若无教师讲解,学生基本也能自行翻译成现代文,因此教师在讲解时,更需要关注的是学生易错易混字的注释。此外,部编本还对苏教版的“惟闻女叹息”[4]的“惟”,进行了更正和注释,“唯闻女叹息”[5],唯译为“只”[6]。注释拼音部分,苏教版有7个,部编本有16个,对初一学生而言,部编本更有利于阅读规范。
3.课后习题
在课后习题设置方面,就数量而言,部编本共3个,苏教版就1个,但包含了两个不同的问题。在习题类型上,部编本一共是两个理解性习题和一个应用性习题,苏教版则一个问题同时包含了理解性和应用性,都符合了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但具体分析,难度上,苏教版习题的设置更有挑战性,同时更关注学生自己的观点看法。而部编本从课文全局出发,就课文架构对学生发问,并且还要求学生从写作风格、写作手法进行分析。部编本将古诗文内容与写作训练等其他知识技能融合,脱离了问题框架的束缚,这是部编本教材课后练习编写的突破。
二.部编本古诗文的特点
(一)自读课文设置多层次助学系统
部编本七年级古诗文包括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个部分,其中相比苏教版古诗文的自读课文,部编本多了“旁批”和“阅读提示”。
1.旁批
部编本在所有古诗文自读课文中随文设置旁批,这些旁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一般不以结论直接呈现,大部分以问题形式呈现,语言简明,指向关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自学。旁批栏中除了编者给出的旁批外,还有大片空白,方便学生自读时随时将阅读感受记录下来。
2.阅读提示
部编本古诗文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出现在课后,一般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依据单元重点或选取文章的独到之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同时尽可能向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语文生活延伸,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二部分是开放性的思考题,这些思考题不追求统一答案,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讨论和体会。有时也以口语实践的形式呈现,如讲述、复述、讨论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部编本七年级古诗文选文都遵循着“1+X[7]”的模式。如七年级下册中第三单元讲述的是人物小故事,这一单元的古诗文的教读篇目是《卖油翁》,单元的课外诵读选取了王维的《竹里馆》。这种选文模式的设定,有助于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在语文课和学生语文生活之间建立了一条通道,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解决语文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根据部编本七年级古诗文教材内容,可以发现,部编本注重学生的文化教育,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部编本七年级的古诗文教材都出自于《论语》、《世说新语》、《吕氏春秋》等中国经典文学著作。而且每篇古诗文的导读内容,都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文体和写作手法,而是引导学生挖掘其写作背景,探寻写作手法。在课外古诗文拓展篇目中,还加强了课文诵读的要求,促使学生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内容熟记于心,还能理解其中意义和内涵,有利于优化学习策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结语
古诗文承载了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是我国独特的文学样式,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原苏教版七年级古诗文,部编本七年级古诗文从选编体例上看,注意循序渐进;选编内容题材广泛,分布均匀,且体裁更加多样,同时重视传统经典篇目;数量占比更加科学合理。部编本七年级古诗文呈现出为自读课文设置多层次助学系统;注重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特点。总而言之,部编本七年级古诗文体现了最新的教育理念,了解部编本七年级古诗文与部编本古诗文的异同,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使用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顺利实现从苏教版到部编本教材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