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价值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2019-11-26袁佳丽

文学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爱国价值观核心

袁佳丽

“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这是习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一环,语文教师作为基础知识的传授者,理应承担起学习、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

一.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对国家、社会、个人进行高度概括。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如何理解“文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的内涵,间接影响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一)立足根基

孔颖达注疏《尚书》中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指的是人类的进步,是人类自身价值的不断更新与保存。在充斥着物质文明的当代社会,我们最需要的是精神文明,“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依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远离“媚俗”的低级趣味,拒绝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精神道德危机的行为,促成学生精神道德等方面的进步。基于此,教师更应承担起价值观教育的重担,而对其内容的基本解读是一切的开始。

“爱国”一词的出处是《汉纪·惠帝纪》的“爱国如家”,意为“像爱抚自己的家一样爱国爱民”,在封建时期,“爱国”常常与“忠君”连用,这是对于有志之士的要求,在儒家思想看来,“忠君”是爱国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处理政事还是为人臣子,都不能懈怠、背叛。立足于现代社会,“忠君”可以引申为忠于自己的祖国,即为“爱国”,作为中学生,爱国首先体现在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上,这是个人对故土家园的归属感,对民族精神、文化内涵的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其次爱国也体现在学生对祖国的贡献中,每个人的存在都需要社会背景,都需要有相应的精神支撑,而这一切都来源于自己的祖国,学生有义务为自己的祖国付出努力,从而拥有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提到“敬业”,就会联想起许多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古有诸葛亮,今有钱学森,他们都有基于对自身职业的热爱而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朱熹有言:“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这也是社会对每一个人的道德要求,发自内心的敬业是把职业当成使命来对待,其本质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敬业”这一正确的价值观对任何人的职业操守都有调控作用,对于中学生也不例外,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这类积极的价值观,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也有很大的影响。

《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也。”“信,诚也。”遵守诚信,理当内诚于心,外信于人。诚信自古至今都是最基本的为人之道,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离不开“诚信”这一道德基石,诚信无论是作为社会道德规范,亦或是个人美德,都能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任何领域的交往变得更加公正和有效[1]。对于初中生而言,“诚信”更多的是在作业或考试中出现,这一良好品质的树立,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以端正的形象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友善”本源上的意思是自爱与他爱的统一,包括孔子的“仁而爱人”,是建立在“善”的基础上来帮助和成就他人,进而完善自身的人格。友善是缓和人际关系中矛盾和冲突的“润滑剂”,为尊重、宽容、关爱、互助的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2]。对于中学生来说,友善即与同学、老师、家人和睦相处,其中包含着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的良好美德,与同龄人之间的友好相处更有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宽容甚至舍己为人的精神是需要培养的。

(二)创新理解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把握最基本的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更应该站在中学生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其潜在的意义,打破中学生思维与行动的局限,让核心价值观更加生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爱国无小事,大到创造发明,小到爱护环境,这都是爱国的表现。人们往往从抽象的层面来理解“爱国”,其实爱国很具体,可以延伸为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护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或者做一个热心肠的人积极地生活,为身边的人提供帮助……对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生来说,爱国体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学有所成才能承担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努力学习也和“敬业”的内容有所重合。当然,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一个班级少不了大大小小的班干部,而学生能致力于自己的工作也是敬业的体现,敬业的态度不仅可以为他人服务,也能提升自我行动力。

诚信除了诚实守信以外,拾金不昧、诚实坦白也都是诚信的表现。初中生面临的问题更多与升学有关,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和家长也更加关注学生的成绩,因此有的学生为了“美化”成绩,不仅抄袭作业,更有甚者涂改成绩,以虚假的成绩蒙骗家长,或是冒充家长来欺骗老师。此外,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反而不敢面对错误的言行,隐瞒事实真相,甚至逃学玩乐……这些过激的行为都是由于诚信品质的缺失。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课文中的人物、事迹向学生传递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友善是初中生人际交往中最好的调和剂,与对待熟人不同的是,初中生对于陌生人的友善行为会与自身的利益联系起来,这是一大缺失,恰恰是这一点才能证明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是否和谐。此外,我们也可以将“友善”理解为友善地对待自然界,一个国家要想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友善地对待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也和我们国家提倡的生态文明不谋而合。

无论我们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都要站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道德修养的根基之上,使其内涵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力,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成为中学语文课堂的点睛之笔。

二.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全社会到中学课堂,都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是真正能落实到教学中的教师并不多,基于我们对本地区初中语文教学情况的了解,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一)忽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不少语文教师误认为《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对于语文教学内容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非常随意。其实这是不对的,语文本身就是一门非常灵活的学科,教学内容包括了教材课文内容、学生生活实践,因此《标准》的“留白”也给了教师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教师更加应当选择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实现课程标准。

其实在很多学校已明确提出要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但难以引起教师的重视,因为仍有很多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成绩高的就是“三好学生”,甚至对学生的不良品行视而不见,认为可讲可不讲。也有一些语文教师不是班主任,认为自己不承担德育的责任……这都是不对的。据我们对本地区某两所初中内学生的了解,仍有接近百分之二十的语文教师很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程本身结合起来,这个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价值观教育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成长来说都能起到重要作用,学生的价值观养成主要是从价值观教育开始的。

(二)拘泥于死板的教学方式

据我们了解,本地区某两所初中内超过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认为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形式是灌输、说教,仅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认为形式丰富、生动有趣。

教师往往会以命令式的口吻来宣传核心价值观,以“必须”、“要求”等类似的词来贯穿整个教育过程,而不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这样看来也并没有发挥语文教师的长处。我们见过一些语文老师会在课程的一开始让学生背一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后直接开始上课,连最起码的过渡都没有。由此可见,尽管很多教师有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识,但在教学的方式上仍偏于死板,流于形式,不会结合课文使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其实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小说这类文学体裁,教师完全可以借助这一有利因素,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其良好品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016年秋季学期,初中语文教材改版为部编本教材,总主编是温儒敏教授,他在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中提出,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将“立德树人”作为部编本教材的核心,教材如此,何况教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已是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一)探究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标准》在第二部分的总体目标中率先提出了“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阅读”目标中,强调了中学生要拓宽阅读范围,尤其是古代诗文,这有利于中学生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包括“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背后隐藏着激发学生热爱母语的爱国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目标指引着学生对积极价值观的探寻;“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目标则能引导学生通过友善交流来利用团队的力量获得进步。在“口语交际”的目标中也提到了“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这也是培养学生“友善”品格的基础;其中“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尤其是“负责”二字更是强调了诚信价值观的重要性,提醒教师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也是语文课堂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类似内容在《标准》中还有很多细节可以体现出来,无论是“写作”还是“综合性学习”,都有所涉及。

在很多语文教学名师的教学生涯中,他们上课需要用到的就是简简单单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说到底,教科书才是教师应当重视起来的东西,语文教师对所教内容的熟悉程度间接决定了教学水平,这和前期的备课分不开。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不仅仅是备某一篇课文,还要备一个单元、一本教科书,甚至是一个学段的教科书,这样才会对所教内容有预见性,学生缺乏的某个品质在教哪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做提醒和改善,考验的是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其实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很多内容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重合,比如涉及“爱国”的有《黄河颂》《最后一课》《我爱这土地》等,很多教师认为《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馆》这一类的散文主要写景,几乎与核心价值观无关,其实我们前面提到过关于“爱国”的创新理解——爱祖国的山川河流、名胜古迹,这样的爱国并不输于壮志豪情,爱国没有大小之分;比如涉及“敬业”的有《邓稼先》《敬业与乐业》《纪念白求恩》等;又比如涉及“诚信”的有《陈太丘与友期行》《大道之行也》等;再比如与“友善”有关的《老王》《桃花源记》《再塑生命的人》等。除了课文以外,综合性学习中的“有朋自远方来”、“家国天下”、“人无信不立”、“君子自强不息”……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在课堂各环节恰当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来体现其中的核心价值观呢?既不能一味地灌输,也不能任务观点地“贴标签”、“扣帽子”,否则教师周而复始教得无趣,将教学目标割裂成死板的模块,注重其形式而非精神实质,结果事倍功半。因此处理好核心价值观与语文教学之间关系的关键,不仅在于教师对课标、教材的把握,更在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

情境教学法非常适合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以具体形象为主体的生动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教师通过教学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最主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将情境教学法作为连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桥梁,是使前者渗透进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办法。以部编本八年级上册的《苏州园林》为例,在引导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独具匠心的美时,可以用“假想旅行”[3]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情境,“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这些原文语句都可以作为“假想旅行”的表述语,在这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用优美的语言,还有音乐、图片等形式能够更加快速地将学生带入情境,继而抓住文章的“标本”、“艺术”等关键词,透过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的精致与壮丽,感叹中国古代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创举,再来看现如今中国人在建筑上的创举,都凝聚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智慧,如此拉近古今的距离,环环相扣,以苏州园林为媒介,把中国的建筑之美传递给学生,继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在接近尾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表达对苏州园林,或是中国式建筑的情感,从而感染更多的学生。

情境教学法最主要的部分是以语言描述来强化情境,例如在教学《纪念白求恩》的时候,课文几乎没有提到白求恩在奉献的过程中的具体事例,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对白求恩的事迹有所了解,在讲到“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或“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时,可以绘声绘色地再现一些白求恩认真工作、做群众血库的场景,使一位无私奉献的革命者的形象屹立在学生的脑海中,让学生情绪饱满地进入情境。在课程进行到高潮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这些内容:“如果我是白求恩会怎么做?”或“我想对白求恩先生说……”等,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使得学生沉浸在感受伟人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中,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学语文的同时就是在学做人,做一个有正确价值观的人。

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儿童向青少年的过渡期,他们更加需要正面价值观的指引,教师应当更加重视,探索更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其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从真实的现实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将其还回生活中,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真正从感受和认知上强化积极的价值观,因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让学生从心里认同,然后才能达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效果。

猜你喜欢

爱国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价值观(二)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