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教材史料 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2019-11-26尹菊平
尹菊平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庙港中学,江苏苏州 215232)
引 言
史料是我们学习历史、掌握历史的重要媒介,包括历史文献、出土文物、历史地理变迁图等诸多方面。新编历史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物照片与文献史料,这对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史料实证观点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加大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如果对史料逐句分析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所以如何合理利用史料提高教学效率,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通过近两年来对新教材的应用和反思,笔者总结了如下经验。
一、同一史料反复应用,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历史教材中的史料,无论是历史地图还是文献资料,学生理解起来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所以在历史史料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迁移。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将同一史料和地图反复应用,既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史料,又能节省阅读时间,提高教学效率[1]。
例如,在教学《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时,笔者将一则史料进行了多次使用。在学习第一幕张骞通西域的结果时,笔者出示了《汉书张骞传》中的一句“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族,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学生可以总结出张骞出使西域后,大量的外来使节进入长安。结合教材内容得出结论,虽然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但在客观上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在进行第二幕丝绸之路的教学时,笔者依然使用了这则史料,并且提出问题,张骞出使西域还带来了哪些影响?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第二幕的教学内容。在本次教学中,这则史料的应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结果的记忆,还可以上承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下启丝绸之路开通的相关史实。简单的过渡使课堂教学环节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史料的阅读是史料教学的难点,为了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在较难的字词中加上注释,也可以强调历史学科的史料以理解为主,不要求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二、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部编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史料的原始性和充足性,利用这些史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环节的设计、问题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合理利用出土文物和文献与口述史相佐证,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渗透史学研究中的“三重证据法”,对史料合理安排,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原始农耕生活》一课介绍的是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状态以及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生活特点,书中采用了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图和大量的出土文物及粮食化石。在进行第二幕和第三幕的教学时,首先,笔者出示了教材中的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遗址图,让学生找到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的所在。其次,笔者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来对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的生活状态进行比较。由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首次使用表格法,所以笔者给予了一定的提示,让学生通过时间、地点、工具、建筑类型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并让学生完成后进行展示。最后,笔者出示在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遗址图的基础上制作的动画,分别选取教材中的稻谷化石、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的房屋复原图、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的使用器具等文物进行比较,更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两个遗址的不同之处。通过对教材史料的合理整合,使其更具条理性与比较性,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将史料与课文内容相结合,为学生树立“论从史出”的意识打下基础。
要想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史料,教师需先形成系统的教学框架,这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大量的准备与整理。只有条理清晰,顺序合理,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三、充分使用历史图册,提高课堂效率
部编教材配有中国历史地图和中国历史填充图册,历史地图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补充说明,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历史填充图册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强调,并且配有综合探究,选取了不同种类的史料,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2]。
例如,在教学《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时,在分析第二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迁都原因时,笔者借助历史地图册中的两张地图,让学生根据图中平城与洛阳的地理位置总结迁都的原因,一是洛阳更靠近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较好;二是迁都洛阳可以减少匈奴的骚扰。在教学结束后,笔者带领学生完成历史填充图册的习题,学生通过完成淝水之战和北魏迁都两张地图的练习,加深了对本课内容的认识。
充分使用与教材配套的教辅材料,将教材配套资源活化,既可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又让练习具有一定的实效性,还可以帮助教师在有限的条件下,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实现高效课堂。
四、深入挖掘史料内涵,提高课堂效率
一则充足的史料包含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多方因素。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发掘史料内涵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注意细节问题以及思考角度的立体化,这对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提炼能力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教学《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课的第三幕历史巨著《史记》时,笔者选择了三则历史材料,前两则是学生之前学过的史料,分别来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史记·货殖列传》,第三则史料则是《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通过这三则具有代表性且学生熟悉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史记》的基本体例及其在史学界的地位。在讲授过程中,笔者重点强调第三则史料,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总结出《史记》中人物形象具有的文学价值,还让他们通过司马迁将陈涉与诸侯并列看出其爱憎分明的情感,以及司马迁对陈胜吴广起义的态度。通过深入挖掘史料细节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内化,提升知识掌握水平。
历史是由细节决定的,所以教师在利用史料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史料内涵,从而提高学生提炼史实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结 语
总之,新教材的应用还需要通过时间的打磨,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在了解学生学情的状态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还需要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提高文言文功底、课程设计能力等,为部编教材的落实提供保障,为课程改革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