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促进学校德育工作
2019-11-26廖晓慧
廖晓慧
(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五昌小学 广西 罗城 546400)
引言
当代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这三个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都有着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难以获得好的教育效果。当前却存在着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方面教育不协调、功能滞后的严重问题,导致出现了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忽视、社会教育无效的局面。在以后,必须要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才能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更大的实效,为小学生未来的成长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1.现阶段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教育不协调。当前学校、家庭、社会这三方面在对学生教育上不能衔接,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各自相互独立,缺乏彼此之间的联系,导致无法形成教育内容、效果进行互补的效应,降低了德育工作开展的效果。比如,学校把几乎所有精力都放在知识教育上,家庭方面缺乏科学的规划或家长言传身教作用的发挥,社会方面更是没有做好监管宣传工作[1]。
1.2 教育功能滞后。从学校教育角度来看,当前很多小学学校都明显地表现为过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追求更高的知识教育水平,对思想教育的关注度不够。虽然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提出,但想要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一个过程;再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说,很多家庭在对孩子教育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就是为孩子讲述为人处世、长辈礼貌、生活常识等方面,缺乏科学系统的德育教育引导。再就是同样过多关心考试成绩,对孩子的日常表现缺乏足够关注;最后从社会教育方面讲,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培训班,主要还是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缺乏对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方面宣传和教育,没有为他们提供一个净化的外部环境,小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影响。
2.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工作模式
2.1 学校要发挥主力军作用,落实德育教育的开展。在素质教育改革逐渐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小学学校必须要革新办学教育理念,应该改变以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理念,发挥自身的主力军作用,将各项德育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加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诚信教育等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2]。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德育工作开展的主渠道,教师应该科学制定教育目标,更多地结合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进行教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讨论生活化的话题,积极渗透情感教育,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情感认同,将道德品质做到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于行。比如对于“在爱的阳光下”相关内容教学中,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老师、父母对自己的爱,还有社会上警察叔叔、清洁工也是一种爱的奉献,从而引导学生们要懂得感恩,培养良好的道德。此外,学校还应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在街道边进行普法宣传,到敬老院举行慰问演出等,这都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2.2 家庭要积极支持配合,强化亲子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小学生除了在校园以外,主要就是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最多,家长的点滴言行将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这种言传身教的作用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如果家长能够实施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及科学教养方式,关注孩子的日常点滴表现,及时管理规范孩子,这对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开展也会提供很大帮助。为此,广大家长应该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要把孩子的道德素养建设放在首位,注重良好家风建设,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自身要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逐渐地感染和塑造孩子,从而创设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并与学校教育建立起紧密联系,学校和家长相互沟通交流,家长积极支持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做好对孩子的思想道德观念、心理心态等方面的监督和疏导工作,多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强化亲子教育,努力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对未来社会有用的人才[3]。
结语
总之,在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这三方面的共同支持,只有实现这个三方面的充分结合,才能发挥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最大作用。为此,必须要建立学校、社会、家庭“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良好工作机制,明确各方职责,相互配合,从而保障德育工作扎实有效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