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一体化师资现状与培养策略
——以广西工商技师学院汽车专业为例
2019-11-26广西工商技师学院刘子荣韦信光
广西工商技师学院 刘子荣,韦信光
1 一体化教师评定标准
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中被广泛推广的教学方法,要开展一体化教学,场地、设施、教学设备是基本条件,但师资队伍更为重要。一体化教师是指按照《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开发的课程标准,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根据人社部制订的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评定标准,按教师应达到的基本条件、胜任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能力要求分为三级、二级、一级,最高级别为一级,三个级别的标准要求依次递进,以下列举最低级别三级的基本条件与能力要求。
1.1 三级教师的基本条件
(1)具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教学经历满两年。
(2)具有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
(3)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
(4)具有相关职业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1.2 三级教师的能力要求
(1)能按照企业标准完成中、高级一体化课程学习任务的实践,并具备学习任务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等。
(2)能分析本专业中级工或高级工《一体化课程标准》《学习任务描述》《教学活动策划表》及工作页等学习材料,并制订一体化课程授课计划及编写教案。
(3)能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实施一体化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达到课程目标要求。
(4)能依据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考核要求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结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改进。
(5)能实施体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班级管理,设计并组织与职业发展相适应的班级活动,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6)能按照一体化教学场所管理规定及教学要求,制订场所及设备的维护保养计划并实施,确保其正常使用。
2 一体化师资现状与原因分析
2.1 我校汽车专业教师基本情况
(1)持有教师资格证人数严重不足。在被调研的我校汽车专业25个专业教师中,有教师资格证的为9人,占36%,无教师资格证的有16人,占64%,持有教师资格证的人数严重不足,不能满足三级教师须具有教师资格证书的基本条件,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大多数来自汽车专业类的专业院校或学校,而非师范类院校;二是部分教师年轻、教龄短,工作时还没来得及考取教师资格证。
(2)少数教师学历偏低。在被调研的专业教师中,最高学历为中专的4人,占16%,大专8人,占32%,本科13人,占52%,无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也不能满足三级教师基本条件的学历要求。究其原因,学校聘用的部分教师为来自企业的技术能手,在企业工作时企业对员工的学历不太注重,故来自企业的这部分教师还是保持原来的中专学历。
(3)大部分教师尚未能取得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在被调研的专业教师中,助理讲师3人,占12%,讲师1人,占1%,高级讲师3人,占12%,其他18人未获得任何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占72%,也不能满足三级教师相应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是这部分教师年轻、教龄短、大专学历,尚未够条件评初级的专业技术职;二是相当部分教师未取得教师资格证,没有条件进入申评教师系列的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三是来自企业部分的教师没有教师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
(4)接近半数教师没有达到高级工及以上的职业资格。在被调研的专业教师中,获得中级工证书的有10人、高级工有13人、技师有1人、未获得有职业资格证1人。究其原因,一是这部分教师年轻、工作年限短,未到升级年限;二是部分教师未注意申报考取升级。
2.2 教师能力情况
(1)大部分教师对一体化教学的认识深度不够。在我校汽车专业的25个被调研的专业教师中,参加过校内培训的19人,占76%,参加过区级培训的5人,占20%,参加过国家级培训的2人占8%,其他没有参加过培训的3人,大部分教师对一体化教学的认识深度不够,从教师提供的一体化教学材料也有所体现。究其原因,一是校内培训层次较低,二是区级及国家级的培训班限制名额,学校不能大批量送培,三是学校还没有对接专门的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导致教师培训人数偏少。
(2)教师缺乏一体化教学实践经验。从教师提供的一体化教学能力调查表发现,大部分教师对策划一体化教学过程思路比较模糊,没有清晰表达出关键的要素、步骤,而了解一体化课程开发流程的就更少。受学校条件限制,在开展专业课教学时,基本上还是理论课教师与实训课教师分开。因此,教师缺少一体化教学实践经验,一体化教学的各项能力较低。
3 一体化师资培养策略
一体化师资培养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教师的基本硬件条件,二是提高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能力,这是重点。师资培养可以采取分步走的策略,首先要做好规划,确定培养方向和总体目标,再设置阶段目标和实施方案,然后根据目标和方案逐步实施。
3.1 根据专业规模和发展目标,结合学校师资现状做好培养规划
师资培养规划是设计一个明晰的培养思路,能让实施具有参照。规划的依据是专业现有的规模和发展目标,以及专业师资的现状。规划包含短期、中期、长期,根据专业学生班级数量,评估一体化师资现状,设置3个时期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标。师资培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教师引进、教师送培、校内培训等。规划应有实施步骤与实施办法,应具有可操作性。
3.2 推行教师准入制度,引导教师完善自身基本条件
随着专业发展规模的壮大,对教师的需求也在扩大,在扩大师资力量时,需要着重考虑教师的硬件条件,对入编入职的教师,应设置一定的标准,在源头上解决教师基本条件不达标的问题。
(1)设置教师入编入职标准。对入编入职的教师,在引进的时候,应对照一体化教师基本条件的要求,在教师资格证、学历、职称、职业资格等方面设置准入标准,使引进的教师具备一体化教师基本条件。
(2)创造有利于聘用教师完善自身基本条件的环境。在专业急速发展时期,由于急需教师,会降低聘用教师的硬件标准。这部分教师在教师资格证、学历、职称、职业资格等方面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指标达不到一体化教师要求,尤其是专业教师及青年教师。此外,职称也是需要经过一定的工作时间才有资格参评,所以要引导年轻教师,为其创造条件,使其能够完善这些指标,比如引导和指导青年教师学习普通话、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并参加考试,考取教师资格证,组织职业技能学习与训练,组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提升技能级别等。
3.3 推进各种层次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
一体化师资培养重要的环节是培养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能力与课程开发能力,可以考虑先培养带头人,再由带头人牵头展开校内培训,形成一个教学团队,实现成员能授课,团队能开发的目的。
(1)选送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等高水平的师资培训,培养教学改革带头人。培养教学改革带头人,是为了能在学校开展校内培训,带领整个团队开展一体化教学实践,进行一体化课程开发,因此,教改带头人是整个师资培养的基础。选送培养带头人时应选择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可以先期选送3人左右,形成初步的教改开发团队,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等高水平的师资培训班进行培训。带头人负责把学习培训的成果带回学校,制订校内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并按计划展开培训。
(2)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内培训,提高教师一体化理论认知和实践水平。带头人负责开展校内培训,目的是提高教师一体化理论的认知和实践水平。培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讲座、示范教学、体验培训等,目标是使教师掌握一体化教学方法与课程开发,掌握设备管理和一体化教学班级管理。培训要分阶段实施,做到循序渐进,尤其要注意教学实践的指导。
(3)采取“学习→模仿→开发”分步走的办法进行一体化教学实践与课程开发。学校目前尚处在推进一体化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对一体化教学的认知还比较模糊,所以,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比较适合采取“学习→模仿→开发”分步走的办法进行一体化教学实践与课程开发。第一步是学习,学习其他学校的教学经验,学习成熟的一体化教学程序;第二步是模仿,把学到的成熟的一体化教学程序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第三步是开发,通过教学实践积累经验,然后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适合本校的一体化教学文本、课程,使以后的教学具有标准化与可操作性。
(4)实施“传帮带”师资培养工程,采取“以点带面”方法促进青年教师成长。青年教师的帮扶是师资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汽车专业目前有24%的教师年龄在25岁以下,48%的教师教龄在3年以内,这部分教师的成长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完整性和教改进程。对这部分教师的培养应实施“传帮带”师资培养工程,采取“以点带面”方法,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帮扶,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某门课程的主讲教师,青年教师做辅助教学,转换班级时由青年教师角色转换,加强其实践锻炼。此外,要求青年教师多听课,积累经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也要适时听青年教师的课,及时对其进行指导。
3.4 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师资与社会融合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师资与社会融合,目的是使一体化教学能跟企业的工作相对接。一方面,让教师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方面,并将其融入入学校的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把企业的行业专家聘请为顾问,成为师资队伍的一个部分,让企业的行业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避免教学与社会要求脱节。校企合作方式可以在多个层面展开,如教师进厂参加顶岗的生产实践,企业行业专家参加学校教改研讨、课程开发,企业对学校进行教学设备支持,学校提供技术工人后备保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