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老漂族”体育健身困境及解决对策研究*
2019-11-26王健
王 健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体育部,江苏 苏州 215123)
随着苏州成为继深圳之后的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随子女来苏生活的“老漂族”逐渐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数据显示,苏州工业园区目前户籍人口为459535人,而流动人口却多达 676000人[1],这表明苏州工业园区流动人口超过户籍人口,在这些流动人口中就包括很大一部分的“老漂族”。据苏州某高校的调研数据显示:“老漂族”在社区老年人中的占比已经超过20%[2]。这一庞大群体在生活中面临诸多问题,如城市适应、家庭、心理、社会保障等,这些都影响着“老漂族”的生活质量。“老漂族”的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他们的健身诉求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是应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基本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促使老年人对体育健身的需求逐渐增大,将体育健身作为“老漂族”生活的组成部分是解决苏州园区“老漂族”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
1 “老漂族”概念界定及主要研究视角
“老漂族”一词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汇,最早出现于2011年,但它背后所折射的却是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所造成的一个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老漂族”一词顾名思义就是到了老年还在外漂泊的一个族群,“老”和“漂”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不同于“北漂族”、“广漂族”,“老漂族”漂泊的目的并非为了谋生,而是为了支持儿女事业,照看孙儿孙女。大众媒体上认为 “老漂族”是指为照顾第三代而远离家乡、来到陌生大城市的父母[3]。本文将“老漂族”界定:为支持儿女事业或照看孙儿孙女而从外省市的城镇或者农村,迁徙到苏州工业园区短期居住或长期居住的非本地户籍的外乡老年人。所以这一概念包括如下4个意思:迁徙的目的不是谋生而是为支持儿女事业或照看孙儿孙女;原居住地为外省市城镇或农村;在苏州园区要居住一段时间;户籍不在苏州工业园区。
目前学术界的对这一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探讨在大迁移背景下的城市适应、社会适应、社区融入等相关问题上[4],主要是从社会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分析“老漂族”的社会成因、社会适应、社会保障、医疗救助、异地养老等问题。本人以“老漂族”、“漂族老人”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查询,共搜索到152篇文章,而从体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老漂族”的文章仅有1篇,这说明“老漂族”体育健身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自开发建设以来,在中央和省市各级的高度重视下,在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经济、科技、文化、政策创新方面均走在苏州乃至全国发展的前列,能够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便利条件。故本论文选定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地域研究范围,以“老漂族”体育健身作为研究对象和内容。
2 苏州工业园区“老漂族”体育健身特点分析
调查显示,苏州园区“老漂族”的年龄大部分在 60—70岁,主要在家里做家务、带孙子孙女。相对年轻的50—60岁老人,有帮子女照顾生意、照看孩子的,还有打工谋生的。而70岁以上的老人,主要是子女接来共同生活,颐养天年。大部分“老漂族”仍然承担着照顾家庭的重任,其身体、精神状况对整个家庭稳定、地区的发展都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所以这一群体应当引起我们足够重视。“老漂族”作为老年群体,其体育健身除了具有一般老年人健身特点的共性外,还具有自身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2.1 经济状况欠佳或不独立,大部分生活开销依靠子女
经济上这种半独立的特点导致“老漂族”一般不会主动参加市场化的体育健身活动。市场化的体育健身活动一般以俱乐部的形式开展,在服务水平、场地设施、健身效果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能够提供更加专业,针对性更强,健身效果更加明显的服务。但是出于经济的弱势地位或者传统消费观念的束缚,“老漂族”对于体育健身的实际支出很少,且主要集中在健身服饰和健身器材等实物型消费方面,而对于体育门票、健身培训等服务型消费的支出却较低。
2.2 主要任务为照顾子女及孙辈,体育健身时间天然不足
“老漂族”的生活圈子相对单调和固定,其活动范围一般为居住地为中心的就近区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照看儿童、照顾家庭,空闲时间自然不足,故一般选择就近健身场所,最常见的就是利用本小区的公共健身器材进行简单的体育锻炼。另外,很多“老漂族”为支持子女工作,帮助照顾孩子,平时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生活较为单调枯燥,体育锻炼时间自然不足。
2.3 社会保障缺失,“老漂族”健身易被忽视
由于户籍原因,“老漂族”不能像园区本地老年人一样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待遇。“老漂族”所在社区也未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大部分社区对于这一群体基本上不闻不问,即便组织一些健身活动或者其他公益性活动也未将“老漂族”纳入其中,甚至排斥外来老年人的参与。再加上“老漂族”自身也没有形成有问题找社区的意识,故而形成双方不理不睬的状况。社区体育健身服务应当成为“老漂族”健身的基地和载体,但是目前基本上以向本地居民开放为主,未将“老漂族”体育健身纳入其中。
2.4 对体育的认知水平较低,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较高
大多数“老漂族”在自我的认知观念中,认识到了体育健身的重要性,承认体育锻炼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但对于更深层次的防病祛病、调节情绪、排除孤寂的功能认识不足。在进行健身时,参与热情较高,但健身知识不足,出现盲目跟风随众现象,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进行体育锻炼,致使健身效果不明显,甚至出现了不必要的运动损伤。调查显示,苏州园区“老漂族”对体育健身指导的需求明显,对体育健身信息(主要包括科学的健身方法、运用营养的补充、体育法规、体育消费等)的获取较为迫切。
2.5 健身环境不熟悉,精神和情感相对空虚
苏州园区本地户籍居民由于生活水平较高,对园区环境较为熟悉,体育健身信息的获取途径也比较多,故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参与健身锻炼和社交活动。而园区“老漂族”由于自身局限性和脱离原社会支持体系,造成他们活动范围小,亲人朋友少,生活单调乏味,身体状况不容乐观,甚至产生很大精神压力,导致他们很难融入园区文化和社会环境。因此,要充分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鼓励这一群体多参与体育活动,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融入社会。
3 苏州工业园区“老漂族”体育健身存在问题分析
3.1 “老漂族”体育健身缺乏专门性组织
苏州工业园区体育事业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园区社会事业局,负责园区群众体育工作的政策支持、项目引导、主办活动,在宏观上给予群众健身活动以动力支持。而园区群众性体育健身组织、社团的直接管理部门为苏州工业园区体育总会,具体负责对苏州园区范围内体育类社团组织和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业务指导、监督和管理。关于园区“老漂族”具体人数目前没有统计数据,但根据相关数据推断,目前园区“老漂族”是一个基数很大的群体。但苏州园区各街道社区并未成立专门的“老漂族”体育健身组织,因此尽快成立“老漂族”健身组织、健身团体,开展针对性健身活动势在必行。
3.2 政策均等化理念存在偏差
社区是基本公共服务和设施提供的主要载体,是“老漂族”最可及的地方,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老年人难以随子女进行户籍迁移,所以“老漂族”目前均为“人户分离状态”[5]。国家尽管有 “对常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外埠老年人给予同等优待”的政策规定,但是目前苏州工业园区社区体育健身服务基本上以向本地居民开放为主,特别是组织一些公益性活动或者群体性活动时,会特别说明针对本地户籍居民,这就大大限制了“老漂族”的健身活动,也打击了“老漂族”融入社区的积极性,“老漂族”除了能够享受到简单的公共健身设施外别无他物。社区职能管理部门也存在对外来人口区别对待的传统思想观念束缚,不自觉的对其产生排斥感,使得“老漂族”很难融入当地的体育健身生活圈。
3.3 “老漂族”体育健身缺乏必要资金支持
苏州园区社区体育活动经费大部分来源于政府拨款,以维持日常开支和活动开展,保障基础体育设施建设,还有少部分经费来源于企业赞助和活动组织自筹。政府拨款主要根据先前预算用于硬件设施建设,而社区老年人健身服务经费却很少纳入财政预算,更没有专门的“老漂族”健身活动经费,社区组织的老年人健身活动经费来源,多为上级组织临时安排的专项经费。社会资助往往非常注重资助的对象与项目能否间接地为其创造有利的社会价值,所以几乎不会将资金用于“老漂族”体育健身事业上来。而“老漂族”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经济上的不独立性使得他们很难筹措到健身活动资金。因此,“老漂族”健身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3.4 “老漂族”体育健身信息宣传不到位
目前,苏州园区“老漂族”对健身信息获取十分有限,即便是现行保障老年人健身权益的法律法规,“老漂族”也知之甚少。而园区体育主管部门对老年人健身知识、健身信息的宣传报道也很有局限性,只是在大的健身场所和社区办公部门设有宣传,而在“老漂族”健身活动的主要场所居住小区却宣传甚少,也很少组织社区老年人开展健身知识讲座。所以,社区体育主管部门在健身信息的横向宣传方面做得较好,而纵向宣传深度不够,没有考虑到“老漂族”由于自身局限性很难主动搜集和获取有效健身信息的实际情况,导致宣传不到位,“老漂族”健身信息获得渠道较少,健身知识不足。
4 解决苏州工业园区“老漂族”健身问题的对策与思路
毋庸置疑,园区政府应当在“老漂族”健身事业中承担重要角色,充分认识到“老漂族”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给予相应政策、资金、人力、服务等方面的支持,以保证“老漂族”健身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推动园区老年人健身事业的发展。
4.1 提高政府职能部门行政管理水平,增强公共体育服务能力
在社区“老漂族”健身方面,政府部门的职能主要体现在行政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政府在购买服务时要逐渐向社区地方转移,增强地方体育治理能力的趋势[6],进而统筹各方资源,协调各方力量,为城市“老漂族”搭建体育健身平台。设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各类体育社团、体育协会、小区健身小组等为核心的管理实施机构,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在“老漂族”健身方面的引导、协助、监管作用,大力培育和扶持自发性的群众健身组织,实现“老漂族”体育健身工作有序、高效开展。政府职能部门在开展老年人健身活动时可借鉴中小学的“一校一品”体育项目,由各社区根据实际情况申报“一社区一品牌”的老年人体育健身特色活动项目,对于好的项目要成立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建立活动开展长效机制,并将“老漂族”的参与人数作为一项考评指标,促进“老漂族”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4.2 加快建立地方性政策法规,帮助“老漂族”融入当地健身环境
2013年7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新增了“对常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外埠老年人给予同等优待”的规定,这实际上是国家从法律层面保障了“老漂族”与本地老年人享受同城待遇。因此,苏州工业园区相关主管部门也应顺势而为,加强针对“老漂族”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建设,尽快出台保障在园区外埠老年人健身权益的政策法规。同时,社区管理人员应与时俱进,破除本地户籍概念,在组织体育比赛、健身活动时将“老漂族”考虑在内,使他们享受到跟本地老人一样的健身待遇。针对本地老年人的各种优惠健身设施、开展的各项健身活动、文体比赛都应向“老漂族”全面开放,并邀请有资历、有能力的“老漂族”参与社区体育管理和监督,提高“老漂族”的城市归宿感,使他们更加容易融入本地生活,推动苏州工业园区老年人健身事业的发展。
4.3 增加经费投入、精准扶持,为园区“老漂族”体育健身提供设施保障
充足的活动经费和场地设施是“老漂族”健身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将园区“老漂族”健身服务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成立专项活动经费,精准支持城市“老漂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另外,在经费募集方面可以发挥社区各阶层能量,多渠道资金筹集,鼓励社会企业或个人捐助资金创办老年体育健身的“公益性”服务[7]。不同于本地户籍老年人,“老漂族”体育健身存在一定局限性,在进行健身活动时基本遵循就近锻炼、方便为主的原则,故优先选择小区内部空地,附近广场公园等区域。因此在这些场所建设、改造的规划设计中要做到精准扶持,加大建设适合于“老漂族”的健身场所的建筑比例,公共健身器材设置应注重层次性和多功能开发为思路,以老年人体育的特征为参考,在功能以及安全性能方面加强研发[8]。同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城市社区体育健身服务前移,在“老漂族”聚集区或者条件允许的小区增加场地设施,改善健身环境,并以小区居委会为单位组织开展更加有针对性的健身项目,使 “老漂族”不出小区就能充分享受公共健身服务。
4.4 努力构建社区体育文化,打造“老漂族”乐于参与的健身项目
努力构建社区体育文化,加强个体家庭和社区体育文化的互联互动,将本地老人、年轻人、“老漂族”因体育健身而凝聚到一起,以高聚集度的基层社区为活动支点,开展走进小区、贴近群众的体育文化系列活动。同时,重点抓好节假日的社区“老漂族”体育健身活动,提高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水平,保障“老漂族”的体育健身参与度。当前,苏州工业园区社区体育健身项目相对单一、趣味性不强,是制约园区“老漂族”健身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根据“老漂族”的群体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发出适宜“老漂族”的健身项目,是推动“老漂族”健身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如广场舞是近年来备受老年人青睐的一项运动,其动作简单易学,又有音乐伴奏,能够让“老漂族”很容易参与其中,因此可以有组织的在住宅小区空地、附近公园广场开展广场舞活动。另外,太极拳、养生气功、木兰扇等也是老年人喜爱的健身活动项目,社区可以加强组织管理与培训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项目,增强“老漂族”的城市归宿感。
4.5 充分利用新旧媒介宣传,提高“老漂族”体育认知水平
加大体育健身信息的报道和宣传力度,是打造苏州工业园区良好健身氛围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不仅补充了老年人的体育健身知识,还营造了良好的社区健身氛围。城市“老漂族”由于自身局限性,普遍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存在不足,因此应加强针对“老漂族”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提高他们对体育健身的认知水平和体育消费观念。在信息宣传时,既要注意宣传内容的丰富性,又要注意宣传方式的多样性。如通过在小区悬挂条幅标语,对“老漂族”进行健身心理暗示。同时加大新媒体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终端设备,不定时向“老漂族”或其子女推送健身知识、活动信息。建立社区老年人专属微信公众号,精准传递体育信息,增进“老漂族”与本地老年人的横向交流,使苏州园区全民健身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4.6 注重家庭情感支持,为“老漂族”体育健身营造良好氛围
家庭情感的支持是“老漂族”体育健身活动得以持久开展的前提条件。老年人背井离乡,来到陌生城市支持子女工作,帮助照顾孙儿孙女,为整个家庭做出了巨大贡献,子女也应理解父母之辛苦,与父母加深情感交流,关注他们的健身需求,主动承担育儿责任,为父母创造健身条件,空出体育锻炼时间。“老漂族”经济水平普遍较差,子女应当主动承担父母体育健身的费用,为他们配齐所需健身装备,多向父母宣传讲授当前新的健身理念、新的体育消费观念,提高他们体育认知水平,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社区文体活动,多多出去锻炼身体,从个体家庭层面推动苏州工业园区“老漂族”体育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