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实践中的学生身体存在状态研究

2019-11-26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自卑人文状态

何 康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全面、积极、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身体是体育的起点,也是体育的归宿,学生身体的参与直接而深刻的见证着学校体育实践的全过程。对学生在学校体育参与中的身体状态进行研究,有利于深化学校体育实践的改革与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1 回归身体的学校体育实践

近年来,“身体”日益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身体哲学、身体社会学、身体美学、身体伦理学、身体教育学、身体史学等学科逐渐发展起来,这也给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使得当前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呈现“身体转向”的特征。在学校体育领域同样带来积极的影响,回归学生身体,日益成为一种呼声。过去,学校教育无视身体、逃避身体、压制身体,把身体当作主体性的累赘,只有当学生体质连续下降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身体的存在以及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在学校体育领域,过去也存在“无视”身体的情况,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学生作为一个接受运动技术知识的没有性别、没有情感、没有能动性的客体。进而导致体育课堂呈现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状态,这样一种状态不仅导致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低,而且导致学生出现消极乃至厌学的情绪,即广为流传的“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回归身体的学校体育实践,就是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正视身体的尊严,正视身体的能动性,正视身体的性别差异,正视身体的感受性,进而理解身体、尊重身体、引导身体,发挥身体的能动性,促进全体学生身体的发展。

2 学校体育实践中学生身体的存在状态

在学校体育实践的整个环节中,学生身体始终是在场的存在,而且学生身体的存在状态直接反映了学校体育实践的质量。学生身体的存在状态,既包括显性的身体表达,比如技术动作运用的熟练性、技术动作学习的流畅性、分组学练过程中的积极性等,也包括隐性的情感表达,比如难度动作学习过程中的胆怯、分组学练过程中的交流的生疏、动作失败后的自卑等等。学生的身体存在状态既表征着自身课堂中的表现,也表征着教师的育人水平。

学校体育实践中学生的身体存在状态可概括为被动与主动共存,痛苦与快乐共存,自卑与自信共存,约束与自由共存等。所谓被动与主动共存,是指有的学生主动学习、主动练习,能够主动而自觉的提升自己的技战术水平,而有的学生则缺乏兴趣和热情,不愿意练习,被动的完成老师交代的学练内容,进而学习效率极低,这类学生,一方面身体动的少,另一方面动作僵化。所谓痛苦与快乐并存,是指在学生在学练过程以及参与体育锻炼和竞赛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既有感到痛苦的,也有感到十分快乐的。对于感到痛苦的学生来讲,往往是意志力薄弱,平时锻炼少,缺乏大强度运动的学生,他们往往对运动表现出抵触、畏缩、被动等特征。所谓自卑与自信共存,是指面对失败或者困难,有的学生自卑不前,而有的学生则充满信心,敢于应对学习中的各种挑战。对于感到自卑的学生而言,原因有很多,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比如体型较胖,不够灵活而感到自卑,比如运动技能差,不敢于表现而自卑等等。所谓约束与自由共存,是指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拘束,不敢尝试的特点,进而无法体验到运动的动感与快感,而有的学生则能在体育课堂中表现出自由的状态,动作流畅,乐于尝试,能从运动的学习与练习过程中感受到运动乐趣。

3 基于学生身体存在状态的学校体育实践改革

3.1 加强学校体育领域“学生身体”的人文社会学研究

当前,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界均存在“身体”转向的倾向,“身体”在人文社会科学界成为不可或缺的思想支点和新思想的催化剂。在学校体育领域,也同样重要,从身体出发,对于我们重新理解体育、理解学生、理解体育教学等都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学生身体是“活生生”或者“活泼”的身体,是成长的身体,是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身体。要提升学校体育的质量,就必须重视学生身体,必须反思过去生理学意义上的身体和被动的客体性身体观念。加强学校体育领域“学生身体”的研究无疑,对此具有基础性意义。

3.2 重视体育教学中技能形成的“具身性”

传授运动技术,并让学生掌握和运用进而形成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如果说技术是知识,是对动作的描述和概况,那么技能就是能力,是身体习得技术后的新状态。所谓“具身性”是指身体经验是建构知识的一种源泉,而这种建构是通过反复的身体操练和身体体验而进行的。传统的“非具身”学习观重视的是语言学习和视觉学习,认知过程是对语言、数学等抽象符号的加工,这种观点视学习为一种中枢过程,发生在大脑中,身体的作用只是提供刺激,或者执行大脑的命令。很多体育老师看到学生动作掌握或者运用的不合理也常常用“不动脑子”来形容,本质上这也就“非具身”观的反映。实质上,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与其说是靠脑子来学习,不如说是靠整全的身体在学习,在揣摩,在体会,在反思。因此,我们应当重视体育教学中技能形成的“具身性”。

3.3 关注弱势群体在学校体育参与中的状态

学校体育的对象是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学校体育的根本宗旨。然而实际过程中,由于学生在生理情况、社会支持、文化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他们的运动参与效果是不同的。特别是弱势学生群体,他们在体育学习与运动锻炼中的情绪、情感状态往往是负面的,其身体状态呈现拘谨、笨拙、逃避、懒惰等校级状态。这时候,一方面学校要从制度上保障弱势群体的体育权力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尊重,另一方面,具体的实施环节,特别是教师要给弱势学生群体更多的宽容,更多的鼓励,和更多的指导,让他们能尽可能的从体育学习和运动锻炼过程中体验快乐、体验成功、体验自由,进而改变过去形成的校际状态。

猜你喜欢

自卑人文状态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智珠二则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人文社科
自卑,本质上是自虐
自卑的地方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