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理念迭代与路径选择
2019-11-26金玉柱
董 刚,金玉柱
今天的中国正在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作为文化强国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意志、政治诉求。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出台的多部重磅文件都对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做出了明确指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月25日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支持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1],2017年12月21日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2]。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针对文化事业发展特别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3]所以,关于中国武术国际传播问题的思考,已经成为当前最具时代意义、最具战略意义的理论命题。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问题深远”[4];针对“在以政府职能部门具有明显目的性和计划性世界推介方面,虽然国家指向性理论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整体效益却不尽人意”[5];针对“一直以来中国武术在国际范围内传播的技术参与度、文化认同感、价值引领力等综合效益尚未达到理想高度”[6]等重供给、轻需求;重形式、轻效果;重技术、轻文化问题,重新审视和理解中国武术“走出去”的意涵,并试图通过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理念迭代,突破固有的认知范式,探寻中国武术“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的路径。无论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还是对中国武术文化资源的挖掘、中国武术时代价值的展现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回顾与省思
1.1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历史与成就
“武术传往海外,古已有之。或被华侨带往他邦,或为异国学子学成带回。”[7]这时的武术传播依然以民间交流为传播途径。政府有组织的武术推介活动是从1936年的德国柏林奥运会的武术展演开始。在这届奥运会上,虽然中国体育代表团被说成了《四万万人中跑得最快,奥运会则一败涂地》、《阵容虽然庞大,难除“病夫”之名》……,但是中国武术却赢得了,“真是了不起,想不到中国竟然有如此奇迹般的民间体育!”[8]的赞誉。1982年12月,“把武术逐步推向世界,积极扩大中华武术的影响”[9],由国家体委在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以此为发端,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正式列入了武术行政主管部门的发展战略之中。2000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走出去”发展战略,以此为肇始,此后的“走出去”就成了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缩略语。中国武术国际传播逐渐被纳入到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中,这也标志着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指向和行动原则——“走出去”。
中国武术“走出去”在国家给力、经济助力、文化发力等合力作用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仅就国家形象建构而言,中国武术已经成为“中国形象的代言人”。一项来自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在2013年,国际民众对中国文化载体认可度最高的是武术、其次是饮食和中医;在2015年的海外受访者眼中,中国文化元素典型代表的前三名,依然是中医、武术和饮食;在2016—2017海外受访者眼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首选中餐,其次是中医药和武术。当然,这只是中国武术“走出去”取得的最为直观的效果。还有那些日趋完善的武术培训、武术展演、武术竞赛市场,不断扩大的武术产业等等,中国武术“走出去”取得的成绩不胜枚举。概言之,中国武术在“走出去”这一目标指向和行动原则的引领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1.2 中国武术“走出去”的问题与实质
中国武术“走出去”不能只看“步数”,更要看“力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教授就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出这样的提醒,“地域上的拓展、空间上的覆盖并不意味着影响力的到达,硬实力的增强也并不意味软实力的提升。”[10]所以,我们不能只关注中国武术“走出去”的成绩,更要关注中国武术“走出去”的效果,更要关注中国武术“走出去”的问题。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中遭遇的文化误读、认同危机等文化困境,仍然是制约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主要因素”。[11]
——“文化定位、国际受众对拳种的选择与认同、国际受众对武术体系的理解、交流方式、武术的神秘性、国际市场的稳定性、文化差异是传统武术在对交流中遇到在主要问题”。[12]
——中国武术“‘形神兼备’的训练方式和复杂独特的身体技术,很难被西方人有效的理解和接受;其次,中国武术文化博大精深,一眼看去,在让人震撼的同时也让人无所适从、不知所措”。[13]
从上述这些问题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武术“走出去”依然面临着众多困难,“深层或价值论”层面的问题依然是困扰中国武术“走出去”的难题。中国武术“走出去”的文化体认、文化认同、文化误读、文化差异等问题依然深远,中国武术“走出去”的整体效益依然有待提高,让人们理解和接纳厚重中华文化的传播理想有待实现。
中国武术真的“走出去”了吗?回答这一问题,不仅要看中国武术“走出去”的成绩和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看我们如何来理解和界定“走出去”的意涵。如果我们把中国武术“走出去”简单地理解为“中国武术走出国门”,通过武术让人们认识、了解和熟悉中国文化,在这一点上应该说中国武术已经“走出去”了。但要着眼于人们对中国武术的理解、接纳和信仰,或者说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接纳和信仰,中国武术“走出去”是不完全、不充分的。换言之,“中国武术走出国门”这只是中国武术“走出去”的第一步,但这远远不够,因为中国武术“走出去”整体效益的提高、传播理想的实现,需要中国武术“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
2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必然选择
事物的发展需要理念的引领。一个与事物发展水平高度契合的理念能够引领事物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反之,一个不合时宜的理念则会成为事物发展的羁绊和掣肘。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同样如此。
2.1 理念迭代——破解中国武术“走出去”困境的必然选择
中国武术不仅要走出国门,更要让人们“理解和接纳”中国武术;中国武术“走出去”不仅要实现地域上的拓展、空间上的覆盖,更要让中国武术的影响力充分到达;中国武术“走出去”不仅要增强自身的硬实力,更要着眼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这些问题的求解,需要我们从理念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正如英国哲学家休谟所言:“一个方向正确的跛子,比一个方向错误的善跑的人先到达目的地”。如果我们一直在“直观或常识”意义层面对中国武术“走出去”进行“修修补补”,这些修补只能不断偏移中国武术“走出去”的“问题重心”,只能从表面上暂时缓解中国武术“走出去”的问题,致使中国武术“走出去”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或者错失真正解决问题的良机。长此以往,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将会成为一种“熟练的无能”,将会成为“行动勤奋、战略慵懒”的样板。
只有新的理念才能实现新的作为。中国武术要想实现真正“走出去”,就必须要转换理念。只有敢于变革才能突破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瓶颈,才能在理念转换中实现新的作为。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改革开放做出这样的评价:“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14]这一论断不仅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同时也阐明了,“改革开放”这一理念转换对“党从理论到实践”的孕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理念迭代之于事物发展的重要作用。故此,我们也希望籍理念的迭代实现一次觉醒,实现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从理论到实践的创造,继而推动中国武术更好“走出去”。
2.2“走进去”——实现中国武术真正“走出去”的必然选择
中国武术“走进去”是一个呼之欲出的理念。在关于中国武术“走出去”的研究中,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中国武术如何“更好、更稳、更快、更深”地“走出去”。这些加了限定词的“走出去”,显然还不够明确,更为确切地说,就是要“走进去”。
所谓中国武术“走进去”,就是以“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为目的的中国武术深度国际传播。中国武术“走进去”是建立在“走出去”基础上的同一系统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走进去”既是“走出去”的时间上的延伸,也是空间上的拓展。“走进去”是“走出去”的生动呈现与深度表达,“走进去”更是“走出去”的效果监测与实践检验。
“走进去”是一个目标清晰、指向明确的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理念。中国武术“走出去”需要一个具体的“目标理念”“效果理念”“路径理念”。因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充分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扩大等这些宏大的中国武术“走出去”“价值理念”的有效实现,必须以中国武术真正“走进去”为前提、为依托、为基础。如果中国武术没有实现真正“走进去”,即使我们“赋予”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再多价值、再多意义,最终只会变成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所以,我们要从这些宏大的“价值理念”中跳出来,从“送出去”“推出去”中跳出来,从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中跳出来,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转向关注传播对象的利益诉求,转向关注文化抵触、冲突、折扣的消解,转向走进生活,转向“走进去”。
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血脉已与全世界深度融合。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文化的感召力、竞争力和亲和力不断增强。国力强大、国运昌盛已经为中国武术“走进去”提供了新的机遇,注入了新的动能。所以,是时候开启“走进去”的旅程了。
3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实现路径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仅有一个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理念迭代还远远不够,更需要我们有实践的回响。
3.1 从武术技术“走出去”到中国文化“走进去”
多年来,中国武术一方面以“文化使者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武术技术传播、武术竞赛激励、武术培训推广来推动中国武术“走出去”。从1936年柏林奥运会表演到2008年奥运会的武术展示,从1974年的中国武术代表团访美到2013年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的少林寺武僧团献艺,从各项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的频繁亮相到功夫舞台剧的世界巡演。这些带有强烈视觉冲击与舞台效果的武术表演,在充分展示中国武术“文化身份”的同时,也引发了无数人对中国武术的向往,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中国武术的这些展示、展演和巡演虽然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好奇,但是,理解和接纳厚重中华文化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武术技术传播与推广过程中让人“望而却步”的“高、难、美、新”、让人“无所适从”的“繁复技术”,也在影响着中国武术真正“走进去”。孙鸿志、王岗在分析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推进缓慢的原因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的“权重分配”是“偏重技术的‘体育竞技化’改造,忽略‘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构建”[15]。
故此,我们要淡化武术技术传播,实现从武术技术“走出去”到中国文化“走进去”,我们不能只以“体育运动”的形式推广武术,而是要以文化的视角来审视和践履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当然,这并不是在否认中国武术以体育运动形式推广所取得的成绩,而是需要我们强化中国武术在文化传承、文化审美、文化产业、文化娱乐等领域的多元势力。诚如卢元镇先生所言:“中国武术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丛体。我们称它为‘文化丛体’,是因为它以多个触角与哲学、军事、教育、医学、养生、竞技、娱乐、休闲、民俗等相关联,具有跨领域、跨学科、跨人群的性质,它不仅仅属于体育。”[16]
转向以“武术文化”为重心的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不仅要“用中国的话语体系、价值观念、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与生产”[17],更要从传播内容的“有效供给”、传播方式的“不断整合”、议题设置的“主动掌控”等多角度构建起中国武术文化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中国武术的影响力、竞争力和生命力,只有这样,中国武术才能真正“走进去”。
3.2 从政府主导“走出去”到携手共济“走进去”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主体目前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国家主体有计划、有目的的推介活动日益增多,而民间传播依然处在“无序”的状态,影视与网络传播依然处于“无意”的状态。国家主体的参与,对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不能让国家成为中国武术“走进去”的唯一主体,也不应该让国家事无巨细地承揽所有事物。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整体效益的提高,中国武术深入“走进去”还有赖于多方势力的协同和协调,有赖于更多主体的继续跟进和持续发力。
正如项久雨、张业振在对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思考中提出的那样:“对国家主体的过度强调并不必然带来国际传播效果的增强,反而有可能得到相反的效果。”[18]故此,我们要建构多元主体的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新格局,让包括民间组织、社会团体所构成的“非政府组织”,也包括以社会精英、广大公众组成的“桥梁人群”参与其中,从政府主导“走出去”到携手共济“走进去”。
“非政府组织”“桥梁人群”“国家主体”共同构成了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多元主体”。在这个“多元主体”协同作用下,中国武术将会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更加持久、深入的“走进去”。张西平教授曾就中华文化“走进去”指出:“民间力量往往方式更多样、更灵活,影响更深、更持久,活力也更强劲。”[19]中国武术“走进去”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部分,同样如此。多方“势力”的有效协作和高度协同,有利于意识形态壁垒的突破,有利于中国武术在更广泛、更深层次上“走出去”。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也在支持这一转向,“民间武术传播是使武术得以在美国传播的根基,是连接武术从高高在上的亭台楼阁到与地气相接的勾栏瓦舍的纽带,这种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才使中国武术真正走进了美国人的生活。”[20]
故此,加强所有传播主体间的内部联系,努力让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都成为传播中国武术的主体,让所有的力量竞相迸发、携手共济。让这些跨越国家边界、活跃于世界各地的主体间建立起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也将随着这个桥梁不断“延伸”到人们的生活中去。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这个“多元主体”的规模也将不断扩大,质量也将不断提高,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定能不断深入“走进去”。
3.3 从对外宣传“走出去”到武术传播“走进去”
中国武术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不仅需要多元主体的携手共济,更要从“对外宣传”转向到“武术传播”。王国志在研究中指出:“中国武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传播过程中,擅长使用‘宣传’策略,而不是‘传播’策略,目的性和倾向性明显,传播理念落后”[21]。这种缺乏交流与沟通的“宣传”策略,显然无法引领中国武术“走进去”。带有明显目的性和倾向性的“武术宣传”会让人产生“文化入侵”的嫌疑,一旦产生了这种嫌疑,就会出现本能的抵制情绪,无形中就会形成“免疫反应”,不利于中国武术向更深层次的“走进去”迈进。因为,不遗余力维护自身理念的一贯性和“正确性”,是人们的思维惯性。一但有新的理念进入都会调动人们本能地进行“免疫”反应,避免这个“新病菌”的“入侵”,以确保自身的安全。朱鸿军、刘向华的研究结果也深刻揭示了这一点,“个体大多不希望轻易被传者主观目的性很强的内容所说服,西方民众更是对具有传统宣传意味的内容持有警惕。”[22]中国武术要想“走进去”,就必须要减少具有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特征的“武术宣传”。
相较于对外宣传而言,“武术传播”在“走进去”的过程中则更有优势。武术传播不是“打官腔”,更不是单方声音的“传话筒”。“武术传播”强调的是互动、互惠和互利,这不仅有利于打破信息不对等的传播格局,而且可以在消解“敌意”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增强中国武术的亲和力,因此也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也将更加有利于中国武术“走进去”。故此,我们要努力减少“具有传统宣传意味的内容”,减少“目的性和倾向性”明确的宣传策略应用,加强“互动、沟通、互利、互惠”,彻底转换传播理念,将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切实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对外传播”。只有这样,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才能发生质的飞跃,才能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蜕变。
3.4 从追逐流量“走出去”到锚定用户“走进去”
中国武术要想“走出去”不能只顾“自我”,也要关注“他人”。关注“他人”就是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因为中国武术能否深入“走进去”是由“自我”和“他人”共同决定的。在中国武术“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为了“求得更多关注的目光”,获得更多的“人群流量”,在传播内容选择、传播策略建构、目标人群锁定的过程中过多地关注了自身的发展诉求,而忽略了接收者的利益诉求和情感体验,忽略了“用户”的文化背景与真实需求。这就难免会造成文化误读与认同危机,难免会让人们“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所以我们的声音传不出去、传不开也就不足为奇,中国武术“走出去”的整体效益差强人意也就“理所应当”。
故此,我们不能再追着“流量”跑,要改变“拥有流量就拥有了一切”的想法。文化认同是相互的,在我们试图求得他人认同的同时,我们是否对他人的文化也给予了相应的认同?我们要试着去了解海外受众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生活境遇、心理期待,并对这些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认同。早在明朝万历年间,从意大利来华传教的利玛窦等人,早就意识到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从其“易僧袍为儒服”的过程,我们不仅看到了非语言传播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表现,而且更应该看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内在认同。”[23]也正是基于这种认同,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也为利玛窦在中国上层社会的“行走”铺设了道路。近年来,出现了多个跨国公司“锁定中国人味蕾”的事例,继麦当劳卖油条、星巴克卖粽子之后,肯德基又开始售卖老坛酸菜鸡块饭。这种为了“迎合”中国人口味的做法,就是基于对中国人文化背景、饮食习惯、生活境遇的深入思考。不但让更多的食物走进国人的胃里,而且也让这些食物走进国人的“心里”。这些洋快餐思考“舌尖上的中国”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那就是我们是否也要试着去思考,是否也要转换一下思路,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不能仅考虑“向世界提供中国味道”,更应该关照对方的“味蕾”,关照“用户”的心理体验和真实需求,并将这些“关照”不断融入到中国武术的产品设计、迭代与营销中。
3.5 从行有不得“走出去”到反求诸己“走进去”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中国武术在国内的生存境遇、传播现状、发展水平,对其在国际上的传播有着直接的影响。做好中国武术在国内传承与发展,会起到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吸引更多的效仿者和追随者。自然会有更多的人信任武术,接纳武术。在国内,“学校武术教育的‘外在虚胖’与内容的‘骨感无物’,武术赛事的‘繁华似锦’与赛事内涵的‘空旷虚无’,武术影视制作的‘怀旧情节’与时代价值的‘错位分离’,武术产业发展的‘头重脚轻’与基础布局的‘散乱无序’,是当代中国武术文化软实力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困境”[24],这些困境的有效化解,不仅是中国武术在国内的发展诉求,同时对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武术在相同的历史背景、相同的文化、相同的意识形态、相同的话语体系中,尚且不能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而去苛责国际上的“不识货”,这就难免落入“舍本逐末”的窠臼。没有解决好中国武术在国内的传承问题,又怎能奢谈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如果我们把对内传播、传承做好了,然后再探讨中国武术的对外传播问题,也就顺理成章了。
有鉴于此,要提高中国武术在国际传播中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者要想达到“走进去”的效果,就要求我们对武术有深入的了解和充分的认同,就要让中国武术的价值在国内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就要充分发挥中国武术在国内传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中国武术国内传播实践中,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充分挖掘和阐释中国武术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努力构建中国武术独特的价值节点,站稳中国武术的“生态位”。王岗教授曾指出:“回眸中国武术近百年的发展,使我们感到最为羞涩的问题,就是我们始终没有对中国武术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有过坚定的‘文化自信’态度和立场。”[25]故此,坚定中国武术的“文化自信”,做好中国武术在国内的传播,通过以内带外,充分发挥中国武术“对内传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才能助推中国武术真正“走进去”。
4 结语
多年来,我们围绕着中国武术“走出去”做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中国武术“走出去”也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还没有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去,所以说“走出去”是不完全,不充分的,甚至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不成功的。中国武术之所以不能真正“走出去”的原因就是缺少一个与之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理念,缺少一个可以不断升级迭代的理念。基于此,我们提出升级迭代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理念——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并试图从武术技术“走出去”到中国文化“走进去”;从政府主导“走出去”到携手共济“走进去”;从对外宣传“走出去”到武术传播“走进去”;从追逐流量“走出去”到锚定用户“走进去”;从行有不得“走出去”到反求诸己“走进去”五方面探寻具体的实践路径。
以上只是我们对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做的些许探索,中国武术“走进去”依然任重道远。实现中国武术与不同文化共存、与同质文化共话,开创中国武术与人类共享、与时代共舞之路,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故此,要想真正实现“走进去”还需要我们把中国武术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理念迭代当成一场事关中国武术未来发展、事关中华文化绵延赓续的深刻变革来认识、来实践。唯有如此,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才能无愧于国家顶层战略设计的关照,才能助推中国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