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舞猫狮的特点及其价值研究*

2019-11-26王有基黄宗峰

体育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宜州舞狮舞动

王有基 黄宗峰

壮族舞猫狮的特点及其价值研究*

王有基 黄宗峰

(河池学院体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舞猫狮主要流行于广西河池地区,是广西壮族特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其技术难度不断提高,已发展成一种集表演、娱乐、健身、竞技等功能于一体的运动项目。与一般的狮舞不同的是其体型较小且只用一个人舞,虽然在南方,但其舞法与一般的南狮完全不同,因其形似猫,且表演时模仿猫的动作,被称为猫狮,多流传于壮族村落,相传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猫狮;运动;特点;价值

舞狮运动经过不断丰富演变,逐步发展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古到今,从没有断流,从南到北,不论是春节还是开业庆典,只要有舞狮表演,都会受到男女老少的欢迎。据资料介绍舞狮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1],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结合地方文化特色,通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创造,舞狮逐渐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表演风格[2]。2006年5月,狮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河池地区也流行着一种狮舞,与一般的狮舞不同的是它体型较小且只用一个人舞,虽然在南方,但其舞法与一般的南狮完全不同,因其形似猫,且表演时模仿猫的动作,则被称为猫狮,多流传于壮族村落,相传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猫狮属于小众民俗体育活动,表演形式独特,是壮民族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为了进一步研究挖掘和整理这一项目,文章就从猫狮的起源及发展现状、运动特点以及其社会价值来进行研究,为更好的挖掘、传承和发扬壮族民俗文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猫狮的起源及发展现状

1.1 猫狮的起源

猫狮已经被列为广西河池宜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表演与我们平日常见的醒狮不同,醒狮是两个人表演,而猫狮体型较小,仅需要一人就可以完成表演。猫狮分两种,个头大一点的是狮龙,个头小一点的叫猫龙。一般春节或壮族三月三等节日,会有舞猫狮表演。

据当地的老人介绍,猫狮是从广东醒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表演形式,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民俗巡游节目,他们表演时而俯身游走,时而凌空腾跃,活灵活现,过程中不时响来观众热烈的掌声。当地为了表达人们对驱邪除魔、免灾免难、风调雨顺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3],过春节时每家每户都要请猫狮到自己家各个角落走一走。因山路崎岖且荆棘丛生,家里房间空间又小,醒狮全身是毛,会挂树枝,且两人舞动非常不便,布又是比较常见的原料,所以狮身为布、体型较小、动作灵活的猫狮就充当了驱邪除魔的角色。

坊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村里稻谷丰收,却鼠患不断,人们想尽了办法,鼠患依然没有解决,粮食被糟蹋,村民苦不堪言。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外地人,他的对民说他有办法,他让几个村民拿道具扮成猫的模样,敲锣打鼓在村里家家户户游走,其他人拿着三叉、锄头等农具跟在后面助威。事后,果然老鼠渐渐少了,最后鼠患的问题解决了。村民为了不再滋生鼠患就常扮成猫,敲锣打鼓在各个村子游走,这个习俗被流传了下来,就形成了现在的舞猫狮。

舞猫狮的人员大都比较健壮,肢体比较灵活,可以在八仙桌上或地面上进行表演,也可以组成多种组合造型和队形舞动进行表演,从始至终演得生龙活虎,活龙活现,栩栩如生。在两个小鬼(猴子)、一个罗汉相互挑逗配合下,舞狮表演显得格外有趣。所到之处表演,均得到观众的热烈掌声和欢笑声。

1.2 猫狮的发展现状

猫狮是广西壮族特有的民俗项目,主要分布在广西河池市宜州区的屏南乡、北牙乡,洛东乡以及罗城的龙岸乡、宝坛乡等地方,这些地方每年都有规模大小不定的猫狮表演。

屏南乡合寨村参与猫狮表演的都是老人和一些十一二岁的少年,被称为“留守儿童猫龙队”,是由当地蒙光新、蒙成顺等几位老人组织的,老人家负责鼓乐,教小朋友练习。虽然这些小朋友看上去年纪小,但是舞起狮来却不含糊,小小的手臂撑起狮头,眼睛全神贯注的盯着前面,身体随着锣鼓舞动,施展着自己独特的绝活,活脱脱的像一只只小狮子,还有罗汉和猴子在挑逗玩耍!期间还有拳术、棍法、刀法和对练等壮族武术表演。

洛东乡花滚龙狮队据说成立于1914年(民国三年),目前由韦尔促、韦尔思、韦尔江、韦尔诗、韦尔盛等十二位青年组成,韦尔促是队长,也是舞猫狮高手。解放前后,每逢大小节日,当地许多单位及村屯都邀请花滚龙狮队去表演。舞狮队还曾在河池、宜州各地表演和比赛中还获得过一等奖。在猫狮表演过程中也穿插拳术、棍法、刀法和对练等武术表演。这些表演均通过锣鼓指挥,时间一般达两个小时左右,每到春节、三月三等重大节日,他们就出来舞猫狮表演,向人们传达喜庆的气氛。

罗城县宝坛乡龙狮队是由在家的几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组成,他们是韦明财、韦文刚、韦世友、韦世密等人,韦明财是组织者。村里人建新房、老人过世、新人结婚时偶尔邀请他们去表演,费用大概是1000元左右,不过现在结婚时很少邀请他们去舞狮子了。各种场合的表演都有相应的礼仪和规矩,老人过世一般是底架舞动,建新房和结婚是中架或高架舞动,相对来讲,底架舞动比较吃力。韦明财说:“以前舞狮期间也有武术表演,现在武术都没有人会练了,舞狮是个体力活,赚的钱又不多,收入不稳定,由于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孩子们也不愿意学,我们也是爱好,闲时得点抽烟钱,龙狮传承后继无人。”

罗城县龙岸乡的猫狮队发展相对较好,得到罗城及龙岸乡政府的大力支持,龙岸宣传文化站提供训练场地和器材及经费支持,成员有近二十人,年龄在四十到六十岁之间,体力好的舞狮,年纪长的配鼓乐。每三年一次的“罗城仫佬族依饭节”期间,龙岸猫狮被作为罗城的一张特色名片受邀进行表演,展示浓郁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文化气息。

1.3 猫狮的器材制作

猫狮属于小众项目,器材都来自于民间自制,因此各地猫狮的长相均不一致,但都是一个狮头,一条狮被。除去狮被,猫狮头的制作工艺也不简单,大多都是由纸一层一层粘在事先做好的底胎上,一层干了再沾下一层,平均厚度约在0.5-0.8公分之间,等纸胎干了以后再画漆进行装饰。目前会做猫狮的师傅有3个,屏南合寨的蒙开生、蒙光新,罗城宝坛乡的韦明财。

2 猫狮的运动特点

舞猫狮是将猫的动作与狮的性格进行融合,在这一基础上结合猫的神态、舞步及鼓、锣、钹等乐器的配合,在传统舞狮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表演形式,既有狮子的威猛雄壮,又具有猫的活泼可爱。在表演的过程中,者还舞者还要以各种不同的招式来表现南派功夫---壮拳,形态威猛、步伐轻灵,集娱乐性、观赏性、表演性于一体,非常富有阳刚之气。舞狮的过程中也需要跟鼓乐的节奏进行配合,动作与鼓声一致,随着鼓乐节拍的明朗,轻快、重点、快、慢有序的表演[4],这样才能表演出一场精彩的猫狮。猫狮运动具有以下特点。

2.1 娱乐性

猫狮是一项很受群众喜爱和追捧的娱乐的活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融合了猫的动作和狮的性格,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表演形式,独具特色,是一项快被人们遗忘的民间艺术。在两个小鬼(猴子)、一个罗汉相互挑逗配合下,猫狮表演显得格外有趣,还有罗汉和猴子以自身诙谐、搞笑的特点得到大家的喜爱。逢年过节、新店开张的时候人们就会请猫狮队来表演助兴,吸引过路的群众观看,营造热闹的气氛。

2.2 民族性

猫狮运动属于宜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河池壮族所特有的一种民间狮舞表现形式,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的运动特点和表现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单人猫狮只有河池地区壮族有流传,通过上百年的传承,逐渐具有了一种文化认同感或民族认同感[5]。在河池宜州地区,无论是民俗节日、乡民起新房,还是春节、三月三、四月八等重大节日,总是可以看到热闹的舞猫狮场面。

2.3 文化性

猫狮在当地人民的心目中是一种祥和的象征,它的创作素材与当地流传的神话故事有关,表达了人们对吉祥如意、美好生活的追求[6]。它的传承过程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我们可以从猫狮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中较容易窥见。舞猫狮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深深扎根于宜州独特的壮族文化土壤中,不管是舞猫狮所使用到的器具的制作、表现的形式、还是动作的编排、表演的手法都带有宜州独特的文化风格。尤其是狮头的制作与绘画,是否与傩面文化有一定的联系,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

3 舞猫狮的价值

3.1 健身价值

猫狮是河池市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群众基础深厚,也是河池民俗文化的一大亮点。猫狮不同南狮,在鼓乐的伴奏下,始终都是一个人舞,对舞狮者的上肢力量、下肢力量以及核心力量有较高的要求。没有力量的保障,舞狮的动作就没有那么刚劲有力,也或者在活动的过程中,一人不能完成整个程序所规定环节的表演,从而影响表演效果,影响狮队的声誉。另外,舞猫狮还有高架舞动和低架舞动,低架舞动对下肢力量的要求更加苛刻,动作全程都是在半蹲的状态下完成的。同时在学习舞狮的过程中,习练者的身体素质也会逐渐增强,尤其对于上肢和下肢的肌肉耐力以及身体协调性的发展有显著的效果。另外,舞狮队平时也进行武术内容的学习与训练。

3.2 观赏价值

宜州猫狮是一项体力与智慧相融合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了能够活灵活现的展示猫狮的神态和韵味,舞出猫和狮子的精、气、神,舞狮者的动作必须与鼓乐配合得相当默契。舞猫狮是单人拿狮头舞动,技巧性较强,所以表演者一般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展现出猫和狮子的灵活性和生动性,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在舞狮的过程中不仅要表现出猫狮矫健的身姿和多样的造型,还要在猴子与罗汉的挑逗下伴着鼓乐的节奏完成一个故事情节,猫狮表演的过程中还有当地的传统武术表演,多以拳术、棍术、三叉及对练为主,伴以铿锵有力的鼓乐进行表演,让观众热血沸腾。无论是罗城的依饭节、屏南乡的枫叶节还是宜州区的刘三姐文化艺术节,猫狮表演都是一大特色,在媒体和众多观众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3.3 教育价值

舞猫狮还造就了河池人朴实无华的优秀品质,早期艰苦的生活环境铸就了他们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应该将舞猫狮进行创新发展,这也是继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效方式。可以将舞猫狮引入学校去开展体育活动,让这项活动能在老师和学生们的创新下传承下去,通过丰富的活动,培养孩子的表现力、服务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等,寓教于乐,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孩子们从小就在宜州舞猫狮魅力的熏陶下,体会到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让宜州猫狮在学校的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陶冶学生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让他们学会勇敢的面对人生。

3.4 经济价值

宜州的文化丰富多彩,舞猫狮只是其中的一种,舞猫狮不仅仅只是一种表演形式,还具有带动经济发展的项目。随着时代的发展,宜州的旅游业不断发展,而舞猫狮也成为宜州当地吸引外地游客来旅游的重要项目之一,尤其是民俗文化游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罗城仫佬族依饭节、屏南枫叶节以及宜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期间都会有精彩的猫狮表演。此外,人们还可以将舞狮的服装道具推向市场,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4 结论

宜州猫狮是广西宜州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河池市宜州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文化遗产中一颗靓丽的明珠,舞猫狮的形成是宜州文化沉淀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的独特表现形式,它不仅具有娱乐性、民族性、文化性,还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观赏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未来舞猫狮运动的发展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开拓创新,既要加强理论研究、又要完善和提高技术动作的表演效果,同时还要善于利用社会赋予猫狮文化功能进行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宜州舞猫狮。

[1]张延庆.中国舞狮的起源与文化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78.

[2]商秋华.舞狮文化溯源[J].南京体育学院报,2004(12).

[3]马行风.中国舞狮的社会特性和功能—兼论体育学院校开设舞狮课程的可行性[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2).

[4]蒋玉泽.舞狮运动的形成与现代舞狮的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5(5).

[5]冯国超.中国传统体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348.

[6]吕韵钧.民间舞狮习俗与中国传统文化探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the Cat and Lion Dance of Zhuang Nationality

WANG Youji, etal.

(Hechi University, Hechi 546300, Guangxi, China)

河池学院2018年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专项课题:桂西北壮族舞狮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8TY001)。

王有基(1979—),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宜州舞狮舞动
舞狮献瑞
在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里来自新疆的阿里一家深深地爱上了宜州
迷宫弯弯绕
水下舞狮
指尖上舞动的“根”
魅力舞动火热一夏
舞龙舞狮进校园
宾阳县召开生源地助学贷款及大学新生资助工作会议河池宜州与浙江大学开展校地合作
翩翩荷叶舞动街头
宜州,四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