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三个隐蔽误区
2019-11-26孟迁
文/孟迁
大概十年前,我学习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期间,一次送老师去机场,一路都提着箱子。被老师提醒,我才意识到,可以拖着箱子走。可是到下一次送老师,我又是这般操作。
我自己出门,皮箱是能拖就拖的,除非上下台阶。但那时,我遵从权威的思想还没破除,不觉得自己和老师是平等的。老师是大师,有机会和他接触,能为他做一点事,我就非常激动。
此刻我回想这些场景细节,尽管微小,却包含着深刻内容,它涉及爱的三个隐蔽误区。
一
第一个误区,是我非常想让老师知道我爱他。爱就爱呗,为什么拼命想让对方知道呢?所以,这份爱的表达其实是一种呼求,呼求对方回馈我更多爱。
这跟表功挺像。我爷爷就爱表功,做过一件好事,过去几十年了,他还是不停提起。他就是在呼求爱与肯定呀。因为我爷爷的关系,我爸爸深觉表功讨厌,所以他做什么事都只做,而不说,这样就到了另一个极端。
当单纯出于爱,没有需求而只是去爱的时候,那么使对方愉悦就够了,或者我做了自己能做的就够了,为什么一定要对方知道呢?
第二个误区和牺牲有关,以为牺牲越大爱越大。
许多时候,我们歌颂爱的时候,其实是在歌颂牺牲。妈妈为了孩子两鬓斑白,爸爸为了家庭累弯了腰……人们衡量爱的时候,都说:你爱我吗?那你肯为我牺牲什么?有的人表达自己爱得有分量,就说:为了你,千万家产都不要了,我还不够爱你吗?
这种牺牲是苦涩的、沉重的,容易被导向“受害者”情结,进而导向愤怒与攻击。真正的爱跟苦没有关系,爱跟乐相关才对,“我爱你是因为我快乐”。
第三个误区是努力。努力本质上是一种取悦,而取悦不是爱。
爱人的时候会带来愉快,取悦别人也会带来愉快,这是两者易混淆处。形式和效果上,两者有时相近,内涵却截然不同。取悦不是爱意的自然流淌,而含有努力表现的意味,有委屈自己的意味,有渴望对方认可的意味。
如开头我举的例子。轻轻松松地帮老师拖箱子,还是拎着箱子累到满头大汗,我选择了后者,因为觉得这样做更凸显我爱他。好像我越努力越吃苦,他就越感动,我们之间的连结就越强。
爱是没有期待的,取悦则必然有期待。取悦不成,往往恼羞成怒,比如“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能这样对我”,这就是取悦和牺牲在先,又没得到回报,觉得自己做了“赔本生意”。
二
爱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牺牲,也不需要刻意让别人知道。
说清楚了误区,接着怎样转念呢?
首先要清楚,我们所给出的,都是给自己的。之所以对别人好,不是因为对方是谁,不是期待对方回报什么,也不是别人以为的善良、奉献,而是因为这样做和自己内心最一致,这样做自己最舒服。这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假如一个人说“我怜贫惜弱,就帮帮你”,这已经是很好了,但深入去看,还可以有更平等更纯净的爱。比如“正巧有一个机会能支持到你,我好开心”。
我们要相信爱处处存在,相信自己值得被爱。相信别人爱自己的时候,就不会刻意取悦别人,也愿意告诉别人:“你不需要取悦我,我会自然地爱你。”
社会上,许多人默认一个法则:爱是需要争取的。比如,我侄子想买一辆玩具车,我哥哥就跟他说:“你期末考试考到第一名,我就给你买。”再比如,我有一个亲戚做着很大的生意,他儿子想买辆好点儿的摩托车,但他一直拖着,说再等等,要等到有一个足够的理由。他说:“不能随随便便全满足他。”好像一下子满足了,儿子就没有努力进步的动力,他就没有能力去牵引儿子了。
这种状况下,部分人把取悦当成一个技能去学。进入取悦就背离了爱,当对方的回应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对自己无利的时候,习惯取悦的人通常就会表现出冷漠,所谓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妨时常觉察自己的取悦,觉察自己的匮乏感,觉察自己对爱的不信任,然后告诉自己:“无须如此,我就是被爱的,我也非常愿意爱人。”保有这个意识,我们就越来越接近爱。即便出现取悦,也不要批判自己,那不过是一个习性,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像所有的学习一样,对爱的学习也是一个过程,需要一步一步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