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思政: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变革
2019-11-25周良发
周良发
摘 要:构建“智能思政”,旨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转型,促使教育主体的多元化、教学过程的个性化、人机交互的拟人化和考核评估的智能化。推进“智能思政”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党和国家的重视为“智能思政”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研究成果的涌现为“智能思政”建设夯实了理论基础,实际应用的深入为“智能思政”建设奠定了现实基础。“智能思政”建设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教育改革创新,要找准人机协作教学的契合点、提升教师人机协作教学能力,引导学生适应智能学习情境,开展“智能思政”教研活动,优化“智能思政”保障體系,确保“智能思政”建设有序推进并取得实效。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智能思政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9)05-0069-07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矢志不渝的初心、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切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作为继蒸汽机、电气化、互联网、大数据之后的又一革命性科技创新。新一代人工智能,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深层次变革,也势必助力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校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穿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应用的方向和趋势,抢抓人工智能带来的战略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通过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升级转型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智能化时代。
一、“智能思政”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
探讨“智能思政”问题,首先要界定其内涵、剖析其特征,为科学构建“智能思政”教学新模式夯实学理基础。
(一)“智能思政”的基本内涵
厘清人工智能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历程有助于更好把握“智能思政”的内涵和特征。何谓“人工智能”?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像人类一样思考(turning)[2],做那些心灵可以做的事(boden)[3],像人类一样理性思考和理性行动(russell and norving)[4]等。基于上述定义,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意识行为和思维活动的高度仿真,进而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类某些器官的功能和作用,就此而论,人工智能实质上是人造的类人物。自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以来,经过60余年的探索、研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正在从早期的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迈进。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在理解、学习、思考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进,能够对人的意识和思维信息过程进行模仿,标志着人工智能步入认知智能阶段。以认知智能为基础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对人类社会的诸多领域(包括无人驾驶、围棋博弈、语音系统、指纹识别、风险研判等)进行全面征服。鉴于此,美国未来学家库兹韦尔大胆预测:2045年“奇点来临”,人工智能将完全超越人类智能[5]。
“智能思政”,是指将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平台、载体、方法等技术层面的智能化升级转型,形成精准、个性、灵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具体来说,就是促进人工智能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主干课程无缝衔接和高度融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的智能化建设。“智能思政”不仅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而且包含教学理念和方法手段的升级转型,继而为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机遇。
(二)“智能思政”的主要特征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形态,“智能思政”除了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呈现出智能化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特征,如教育主体的多元化、教学过程的个性化、人机交互的拟人化、考核评估的智能化等。
1.教育主体的多元化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挥着主导和引领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教材大纲的审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师生互动的开展、考核评估的实施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此意义上说,传统情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单一性。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人工智能都能扮演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角色,发挥宣讲和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的作用。加之人工智能没有情绪的变化和精力的局限,可以随时随地满足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需求,人机二元协作成为智能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构成的鲜明特征。
2.教学过程的个性化
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学生进行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内在需要。然而,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精力的局限和教学技术的短板,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采取整齐划一的大班制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漠视了青年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人工智能将有效克服这一缺陷。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不仅能精准把握特定情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状况,而且可以动态收集青年学生发布的数据信息。通过对动态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人工智能能够实时追踪和研判青年学生的思想动向、行为方向和价值取向,进而绘制出某一个体或特定群体的思想理论知识图谱,为精准个性化、分众式、差异化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决策依据。
3.人机交互的拟人化
所谓人机交互,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辅助设备开展教学。在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借助电脑、手机等进行人机协作教学,电脑、手机等辅助设备完全遵从教师的意志和指令发挥作用。但人工智能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机器,它属于人造物,具有类人物属性,这从人工智能技术勃兴之初的达特茅斯会议即可见端倪。大数据、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技术的进步推动人工智能进入认知智能阶段,使其能够对人类的意识行为、思维活动进行高度仿真,进而替代人类某些器官的功能和作用。因此,人工智能情境下的人机交互具有鲜明的拟人化特征,人工智能体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另一名“教师”角色,打造出新型“雙师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4.考核评估的智能化
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估,是指运用统计、分析、推理、判断等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加以科学合理的评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考核评估有助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评定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切实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有序推进和高质量发展。然而,囿于方法技术的局限,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估过于依赖结果评价、静态评价、模糊评价和施教者评价,忽视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量化评价和受教者评价。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估的过程性、动态化提供了可能。依托大数据、智能计算、深度学习等技术,人工智能能够对青年学生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师生互动、实践环节等过程性数据进行分析,对他们的学情状况加以精准判断,最大限度地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估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二、“智能思政”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时代发展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自然也需要与时俱进。当前,人类社会发展已进入智能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构建与人工智能时代相适应的智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为一种有益探索和尝试,“智能思政”建设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一)“智能思政”构建的必要性
将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构建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智能思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胜任力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转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重复性、程式化、基础性的教学环节中解放出来,使其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对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至关重要。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下,由于教学及其相关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用于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素养提升的时间并不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教学资源收集、基础理论讲授、学生学情分析等工作环节逐渐可以被人工智能代替,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时间大为减少,其可用于自我发展的时间更多。教师在教学之余可以利用空闲时间思考如何汲取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集聚更优的理论知识资源、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甚至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来发展和培养自己的喜好和专长,继而保持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投身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教学胜任力。
2.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课程教学,它是知识教育和价值培育的有机统一体,然而学生的思想动向、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向却是千差万别的,这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价值观引领和培育的难度。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通过知识表征、计算和处理,人工智能可以自主深度学习并构建学生模型,勾绘出包括个人信息、认知特征、学习情况、课程成绩、社交信息等的个性化理论知识图谱,并根据动态数据实时更新和优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图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依托人工智能提供的学生学情分析结果,对不同的学生(个人或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实现精准化的课程资源、教学资源、试题资源和其他学习资源的推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由宣讲式的大水漫灌向个性化的精准滴灌转变,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3.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最大程度地让思想政治理论进入学生头脑,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勇做时代新人,是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孜孜以求的梦想,而人工智能的出现有助于让他们梦想成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比,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它极大地拓展了数据收集的类型和结构,确保了数据分析和处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详细说来,人工智能利用大数据收集学生的表情、行为、视频、音频等半结构或非结构型数据,并运用信息抓取技术提取有效信息数据,再通过计算机智能算法计算出学生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和思想需求,为精准个性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推送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人工智能还能自动存储和深度学习其与学生交互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为未来处理相关数据信息总结经验启示和方法借鉴。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进一步凝练思想理论议题、优化教学方法路径,提供更具个性化、更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智能思政”构建的可行性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倡导下,人工智能及其教育应用引发了学术界的深度关切,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际应用深入推进,为“智能思政”建设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1.党和国家的重视为“智能思政”提供了根本保证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为此运筹帷幄、科学擘画,引导人工智能相关的理论研究、实际应用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智能化水平。为有效对接新一代人工智能,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研发应用,2017年7月,国务院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资源配套方案和发展保障措施[6],成为我国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建设便捷高效智能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7]此外,人工智能连续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和转化”(2017年),“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2018年),“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2019年),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视程度。“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和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为国家未来发展培养青年接班人的重任。”[8]党和国家的重视和倡导不仅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应用注入强劲动力,而且为“智能思政”建设提供了战略契机和根本保证。
2.研究成果的涌现为“智能思政”夯实了理论基础
近年来,人工智能教育成为人工智能理论研究的重要论域。查阅中国知网(检索时间为2019年4月7日),以“人工智能”为篇名的期刊论文11 334篇,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447篇,占比为3.94%。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包括:蔡连玉、韩倩倩对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现实基础、理想形态及其融合路径作了系统探究[9];徐晔从融合理念、合作平台、教学模式、评价机制等四个层面构建出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系统[10];梁迎丽、刘陈深入探析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现状与特征,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作了科学预判[11];贾积有详细介绍了国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典型案例[12]。相关研究成果对人工智能教育问题作了有益探索,并就如何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提出许多启人心智的见解,为“智能思政”建设提供了有益资鉴、夯实了理论基础。
3.实际应用的深入为“智能思政”奠定了现实基础
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已有40多年的历史,迄今已在智能教学系统、智能语音识别、全面智能测评、虚拟真实场景、智能化追踪、教育机器人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有代表性的应用案例包括畅言智慧校园(科大讯飞公司)、批改网(北京词网公司)、小猿搜题(北京贞观雨公司)、51Talk(北京大生知行公司)、“未来教师”机器人(网龙华渔教育)、治趣临床医学病例模拟诊疗平台(武汉泰乐奇),以及国外的微软小冰(Microsoft)、Gradescope(UC Berkeley)、New Sela(New Sela)、Volley(Volley)、Saya教师(日本东京理科大学)等[13]。此外,教育机器人“小胖”“阿尔法蛋”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为青少年学习成长提供智能化辅导。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成功应用,为“智能思政”建设奠定了现实基础,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智能化转变,使其在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
三、“智能思政”有序推进的对策与建议
“智能思政”作为一项全面而系统的教育改革创新,其建设要在探索中发展、创新中完善,就务必要找准人机协作教学的契合点,提升教师人机协作教学能力,引导学生适应智能学习情境,开展“智能思政”教研活动,优化“智能思政”保障体系,确保“智能思政”建设有序推进。
(一)找准人机协作教学的契合点
推进“智能思政”建设,要找准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接榫点,实现二者的无缝衔接和深度融合。首先,在契合的原则上,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教学目的与教学方法的内在统一,即人工智能只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代感和吸引力的技术因素,“智能思政”建设要围绕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其次,在契合的方向上,采取双向并进的逻辑视角。将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两种契合视角:第一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立足点,寻绎其对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新技术的现实需求性;第二种,以人工智能为切入点,审思如何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两种路向没有优劣之别,均可成为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路径。最后,在契合的措施上,以信息技术为内在指引。一是移动终端技术的互联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建设的契合。利用移动终端技术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平台,为师生、生生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互动交流平台。二是大数据技术的精确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教学的契合。利用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精准推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契合。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使得数据开始“懂得人心”,能够智能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匹配需求,助推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智能化阶段。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融入,未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机协作将越来越流畅,人机边界越来越模糊,二者的契合将更为自然平稳。总之,找准人机协作教学的契合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由“被动适应”向“主动创新”转变,是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提升教师人机协作教学能力
人机协作情境下的“智能思政”不同于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它需教师与人工智能协力合作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理论素养,能设置精彩的教学环节,而且要有人机协作教学的能力,能将教师与人工智能的优势发挥出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有鉴于人机协作的重要性,在“智能思政”建设过程中必须将提升教师的人机协作教学能力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来抓,帮助他们解决“本领恐慌”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让他们熟悉人机协作智能教学环境、适应新型“双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人机协作教学的系统培训,让教师了解和熟悉人工智能技术特征,了解人工智能的结构系统以及其背后的支撑平台(包括智能教学平台、大数据运行平台等),还要了解支撑“智能思政”教学的多媒体设备、智能移动终端等人机协作的教学设施。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明确角色担当,在未来的人机协作教学中找准自身定位。随着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不断深入,人工智能在教案设计、教学实施、智能评价、教学反思等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必将重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也会使教师的角色担当出现较大变化。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介入,但教师不必再扮演全知全能型、百科全书式角色,而是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协作者、教学理念的创新者以及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者。
(三)引导学生适应智能学习情境
人工智能支撑下的“智能思政”需要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认知和熟悉人机协作学习情境。在人工智能时代,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协助学习成为智能化时代衡量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因素。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积极营造智能化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适应智能学习场景。第一,培养学生智能学习的意识。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历程、技术优势和应用现状,为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做好前期的准备。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和接触新型人工智能教育产品,让学生意识到人机协作学习将成为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学习的常态,是他们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随着人工智能对社会各领域的不断征服,培养学生智能学习意识有利于他们适应社会需求,顺应智能化时代的趋势和潮流。第二,提升学生智能学习的能力。鉴于人工智能将取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程式化、重复性的教学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重心将转移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上来,提升其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其心理健康,“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三观尚在培养和完善的大学生极易受到各类纷杂信息的影响”[14],尤其是当各种“非马”思潮纷至踏来、殆不可遏之时,让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去伪存真。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接纳和适应自主智能学习,利用人工智能在复杂多变的思想舆论环境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把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价值。
(四)开展“智能思政”教研活动
围绕“智能思政”建设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理论研讨等一系列教学与研讨活动,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细化职责权限、明确角色担当,主动接受智能化教学手段和新型双师课堂模式。第一,集体备课。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智能思政”建设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帮助他们明确哪些教学任务必须由自己完成,哪些教学环节可由人工智能胜任,哪些教学工作可由人与人工智能协作合力实现。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智能思政”建设的认知认同,继而凝聚共识、拿出方案、指导实践。第二,教学观摩。开展“智能思政”教学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对怎么创设人机协作情境、推进人机协作教学缺乏清晰的思路。而通过对相关课程的教学观摩,有助于实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智能思政”教学的直观感知,从而将“智能思政”建设由理论探讨推向实践应用。第三,经验交流。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智能思政”实施的做法、经验、效果,以及“智能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交流,对深受师生欢迎、取得实际成效、能够推广普及的经验方法加以总结和提升,为构建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智能思政”运作机制提供有益的经验启示。第四,理论研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邀请思想政治理论界和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就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可行性、建构性等核心议题进行理论研讨,从学理层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智能思政”建设的理性认知。
(五)优化“智能思政”保障体系
为使“智能思政”建设有序推进而不是流于形式,就要在加強制度建设、落实主体责任、加大投入力度等方面下工夫,筑牢保障支撑体系,确保“智能思政”向纵深推进并取得实效。第一,加强制度建设。“智能思政”建设需要制度体系的有力支撑,确保智能化教学有序运行。比如加强评价机制建设。完善评价机制,依托评价指标对“智能思政”教学开展的现状、效果等加以科学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其在“智能思政”建设中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健全激励机制,对“智能思政”教学中表现突出、取得实效者给予适度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不断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智能思政”建设的内生动力。第二,落实主体责任。推进“智能思政”建设要落实主体责任,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作建设模式。学校党委要组织引导,将“智能思政”建设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大任务。学生主管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和各二级学院要积极配合,对“智能思政”建设予以理解和支持,为智能化教学顺利推进“保驾护航”。马克思主义学院要负责实施,根据各二级学院的学科特征和专业特色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围绕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确保“智能思政”落地、生根、见效。第三,加大投入力度。作为一项新兴、复杂、动态的教学改革创新,“智能思政”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财力以维护智能教育平台、整合智能教育内容、确定智能教学方案等,这要求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党委必须加大投入力度,确保经费充足,为“智能思政”有序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综上所述,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战略机遇,带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内容、载体、方法等一系列教学要素的深度变革。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既要走在时代的前端,又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断将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从理论与实践双重视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双师型、智能化发展阶段。还需指出的是,“智能思政”建设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强基工程、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需要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党委、学生主管部门、各二级学院以及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战略高度、学理深度和实践维度协同发力,保障“智能思政”建设稳步推进并取得实质进展,开创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5]。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CRISTIANO C.Alan Turings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J].Topoi,2013(2):293-299.
[3] 玛格丽特·A·博登.人工智能哲学[M].刘西瑞,王汉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21.
[4] RUSSELL S, NORVING P.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 Modern Approach[M].3rd ed.New Jersey:Pearson Education,Inc,2011:935-937.
[5] 雷·库兹韦尔.奇点临近[M].李庆诚,董振华,田源,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1.
[6] 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N].人民日报,2017-07-21(1).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8] 徐岩,杨晓玲.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90.
[9] 蔡连玉,韩倩倩.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研究:一种纲领性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8(10):27-32.
[10] 徐晔.从“人工智能+教育”到“教育+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5):44-50.
[11] 梁迎丽,陈刘.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现状分析、典型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8(3):24-30.
[12] 賈积有.国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最新热点问题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10(7):113-118.
[13] 高婷婷,郭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9(1):11-17.
[14] 姬广阁.“微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4.
[15]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1).
Intellig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Revolution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Age ofArtificial Intelligence
ZHOU Liangfa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232001,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building “Intellig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o realize the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subjects, individualization of teaching process, personification of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nd intelligence of assessment throug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The promo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Ideology and Politics” helps to improve teachers teaching competence, meet students individual needs and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upport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in “Intelligent Ideology and Politics” provides a fundamental guarantee. The emergence of research results has consolidat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Intelligent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the in-depth practical application has laid a solid practical foundation for “Intelligent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We should identify the right fit point of man-machine collaborative teaching, improve teachers ability of man machine collaborative teaching, guide students to adapt to the situation of intelligent learning, carry out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of “Intelligent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optimize the security system of “Intelligent Ideology and Politics”,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promoted in an orderly manner and achieves practical results.
Keywords: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llig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