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
2019-11-25游敏惠覃优军何晗
游敏惠 覃优军 何晗
摘 要: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大学生是新时代的奋斗者。奋斗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价值内涵和深远的时代意蕴。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首要在于引导大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奋斗精神富有的勇于奋斗、不懈奋斗、艰苦奋斗、团结奋斗和踏实奋斗的内涵实质,关键在于创新培育路径,充分运用“四个课堂”,即立足教学主课堂、拓宽实践子课堂、善用网络新课堂和协同社会大课堂,从而促使大学生成为新时代的不懈奋斗者,实现伟大梦想。
关键词:大学生;伟大奋斗精神;四个课堂;奋斗者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9)05-0008-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大学生理应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时特别强调:“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1]总书记关于培养奋斗精神的重要論述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规定了内容、提出了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紧扣时代主题,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主动将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上升为核心命题,引导大学生努力成为奋斗精神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立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而不懈奋斗。
一、奋斗精神的内涵实质
奋斗精神植根于人民群众生动的实践活动和长期的理论探索。在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中,勇于奋斗、不懈奋斗、艰苦奋斗、团结奋斗和踏实奋斗逐渐凝结为奋斗精神的有机结构。深刻、彻底、全面理解奋斗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对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促使大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至关重要。
(一)勇于奋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可见,中国人民自古已明白世界上绝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成功便要勇于奋斗。勇于奋斗作为奋斗精神的有机构成,它主要是指人们在追求幸福生活过程中不惧艰难险阻,体现的是一种敢于担当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从一定程度上讲,勇于奋斗集中彰显着人们全部生产生活的精神面貌,构成践行奋斗精神的逻辑起点。具体来讲,勇于奋斗意味着人们要在精神层面上追求奋斗、敢于奋斗,怀揣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必胜的奋斗决心,困难越大越表现出永不服输的奋斗劲头,越想征服更为险峻的山峰;意味着人们要在心理层面上耐得住寂寞、经得住风雨,不忘初心,坚信只要勇敢无惧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所有的磨难困苦,从而迎来光明前景;意味着人们要在行动层面上勤于奋斗、敢于担当,主动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表现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奋斗状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程,就在于其高度发扬了伟大奋斗精神,竖起了勇于拼搏、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奋斗旗帜。
(二)不懈奋斗
不懈奋斗是对奋斗者永葆奋斗姿态的形象表述,它是指人们沿着正确道路不停歇地奋斗,以持续不断且接续不止的奋斗实践夺取伟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不懈奋斗,并寄语广大青年要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具体而言,不懈奋斗要求人们的奋斗实践一是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做前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奋斗者。二是应坚守人民情怀不懈奋斗,牢牢抓住奋斗“为了谁”这一核心问题,自觉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身不懈奋斗的目标指向和价值皈依。三是应怀揣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崇高理想既是奋斗者的精神之钙,也是奋斗者永不变质的精神之髓,这就要求人们在奋斗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不是别的其他理想,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不懈奋斗的终极目标,特别是在当前,在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时,越不能懈怠,越要接续努力地奋斗。
(三)艰苦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2]学者公茂虹认为艰苦奋斗就是指人们在极其恶劣的客观环境下矢志不移、坚贞不渝、不怕困难、不辱使命努力拼搏,旨在克服艰难困苦而努力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勤俭办一切事业[3]。毫无疑问,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艰苦奋斗早已内化为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本色,凝化为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作风。具体而论,艰苦奋斗一是要求人们要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苦中作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古训深刻表明了艰苦奋斗在个人实现人生价值中具有的基础性作用。当今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期,就更需要人们弘扬吃苦精神,甘于做“苦行僧”。二是要求人们积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在艰难困苦的时候需要艰苦奋斗,在物质条件优越的时候更需要艰苦奋斗、拒腐防变。也就是说,在已经积累形成的巨大物质财富面前,人们更需要加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尽力做到戒奢以俭、清正廉洁、谦虚谨慎、无私奉献。
(四)团结奋斗
伟大奋斗精神与伟大团结精神互为一体,即团结是为了更好地奋斗,奋斗不仅是单个人的奋斗,更应是团结一致的奋斗,凝聚共同力量的奋斗,拥有共同核心的伟大奋斗。所以,团结奋斗就是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精神状态和实践姿态,是民族与民族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细化而言,团结奋斗一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党始终同人民奋斗在一起。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然要同人民心心相印、同人民同甘共苦、同人民团结奋斗,必然要同人民一起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全过程,形成竞相奋斗、团结奋斗的局面。与此同时,团结奋斗更要求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指全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奋斗。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休戚与共、密不可分。团结奋斗还号召各民族之间和各民族内部之间务必携手并肩、同心同德,普遍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共同奋斗中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4]。三是指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奋斗。中国正面临着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国际环境,台湾问题仍牵绊着中华儿女的情感神经。团结奋斗还深刻体现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心系祖国、和衷共济,两岸青年同胞齐心协力、凝心聚力,在团结奋斗的征程中迎来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美好未来。
(五)踏实奋斗
奋斗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踏实奋斗就是指人们心怀高远志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一茬接着一茬地干,做到奋斗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细言之,踏实奋斗的内涵包括四个维度:一是指奋斗常态。即人们为了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不忘初心,日复一日地艰苦奋斗,使奋斗宛如家常便饭。二是指奋斗富有规划性。“伪奋斗”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缺乏规划则是“伪奋斗”的突出表现之一,显然伪奋斗对人的成长和事业发展存在着极大危害[5]。为避免“伪奋斗”般的盲目努力,人们唯有明确理想、规划人生,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激发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说踏实奋斗应是有规划、有目的的奋斗。三是指奋斗彰显务实性。务实意味着人们在奋斗之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理性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着眼点,杜绝华而不实的奋斗行为和奋斗目标。四是指奋斗过程充满合法性。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就要求人们在奋斗的过程中必须遵守诚信、正义、法律等基本底線,通过合法手段换取美好生活需要。
二、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价值意蕴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大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敢担当、勇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会在一代代青年学子的接力奋斗中逐渐变为现实,因而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将具有十分深远的价值意蕴。
(一)培育奋斗精神能激发大学生铸就最亮丽的青春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毫无疑问,青春的底色反映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奋斗铸就的青春底色必然对人生成长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从生理年龄上讲,大学生正经历着最具活力和朝气的青春年华,他们如何描绘自己的青春底色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但在实际生活中,部分从小在舒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却将青春染上了不良色彩,在本应努力奋斗的青春年华选择了安逸和享受,在不知不觉中掉入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泥淖,常常表现出消极颓废、得过且过、避世畏难、不愿奋斗的人生态度,严重制约和阻碍了自身健康成长发展。因此,着力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就犹如一场及时雨,会在反复冲刷中洗礼掉那些大学生业已形成的诸多不良恶习和错误观点,不断激发他们选择勇于奋斗的青春色系,树立起乐观向上、敢于担当的人生态度。
(二)培育奋斗精神可促使大学生认清幸福生活的实践源泉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物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在政治、民主、安全、生态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更加追求高质量生活和高品质幸福。但是幸福永远不会从天而降,坐而论道行不通,坐享其成更不可能;要创造美好生活、得到幸福,必须不懈奋斗,幸福生活向来都要经过艰苦奋斗。唯有奋斗才能创造幸福生活,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所以,在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时代背景下明确幸福生活的实践源泉就十分重要,其中培育奋斗精神无疑起着更为基础性的作用。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奋斗精神的培育,可促使大学生清醒认识到当前的幸福生活是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奋斗出来的,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浴血奋战出来的,在本质上党和人民的奋斗史是当今幸福生活的实践源泉。另一方面,着力培育奋斗精神可促使大学生增强忧患意识,深刻体悟幸福生活靠奋斗的道理,唯有今日的奋斗实践才是明日幸福永不枯竭的源泉。
(三)培育奋斗精神能增强大学生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价值认同
将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升华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能推动个人发展向社会发展的转变,进而为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接续奋斗中变为现实。“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6]大学生只有将个人奋斗目标主动融入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奋斗目标,人生才会迎来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应将奋斗精神完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认识到为国家和民族奋斗是个人奋斗的根本归宿,实现国家和民族奋斗目标是个人奋斗的坚实基础和不竭源泉。二是奋斗精神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必将持续为新时代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一经大学生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实践伟力。然而,理论不会自觉主动作用于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要将奋斗精神转化为物质力量,就必须通过培育和践行这一关键环节。
(四)培育奋斗精神可深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回应时代呼唤,解答时代难题,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永葆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不仅具有突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且将释放出强大的学理价值。一是有助于深化现有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奋斗的重要性,为奋斗精神增添了许多新内涵。诸如,“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7];“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7];“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8]。因此,引导大学生理解奋斗精神的丰富时代内涵,将会拓展长期以来反复强调的教育内容,促进艰苦奋斗教育更具时代性。二是有利于健全德育体系。客观地讲,当前众多高校德育工作侧重点鲜有涉及到奋斗精神的系统培育,并未充分意识到培育奋斗精神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把奋斗精神纳入现有的大学生德育工作之中,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德育内容,进一步完善高校德育体系。
三、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路径选择
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9]同理,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促使大学生勇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也需要着力解决好桥或船的问题。
(一)立足教学主课堂,讲好奋斗教育的科学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0]此番论述显然为培育奋斗精神指明了路径和方向。一是提升课时比重,举办专题研讨会和报告会阐释和宣传奋斗精神。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亲临教学课堂为大学生讲解奋斗精神,以增强课堂的“权威性”,促进培育奋斗精神的“实效性”。二是立足理论课堂,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完成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但现有理论课堂往往枯燥而单向,面对个性独立、自主性不断增强的大学生群体,教师在灌输奋斗精神时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善用新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将平铺直叙的灌输话语转变为情理兼施的故事话语,在主体双向互动中变“要你培育”为“我要培育”[11]。教师要熟悉掌握各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更新教育观念,采用和借助信息技术,丰富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增强教育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力和有效性[12]。三是找准结合点和契合点,将奋斗精神深度融入专业课学习。强化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大力挖掘专业课附带的奋斗因子,以本专业领域伟大人物的奋斗人生经历点燃学生奋斗的激情,明确奋斗目标,践行奋斗精神。
(二)拓宽实践子课堂,炼出学生奋斗的能力素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奋斗精神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将继续指导新的实践。高校应增加培育奋斗精神的实践教學比重,组织广大师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师生在暑假期间前往贫困山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开展“三下乡”服务,通过师生亲身实践,实地感受脱贫攻坚与发扬奋斗精神的内在联系,厘清幸福生活与奋斗精神的辩证关系。其次,高校应注重生活教育。教育要围绕生活进行,无论是美国学者杜威秉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二者实质上都强调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尤其是“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更是为培育奋斗精神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也只有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大课堂中,大学生才会更深刻地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坚定唯有勇于奋斗、艰苦奋斗才能有所成就、全面发展的信念。最后,高校应创造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引导大学生在勤工俭学中培育和践行奋斗精神,炼就吃苦耐劳、自强不息、乐观豁达的奋斗品质。
(三)善用网络新课堂,集聚奋斗教育的鲜活素材
面对高度网络化、社会信息化的媒体环境,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还必须创新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价值观培育工作活起来,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培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一是可开发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文化产品,寓奋斗精神于新媒体产品之中。某些高校已推出诸如酷跑2050、拼拼价值观等网络文化产品,对传播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作为借鉴,各高校要在培育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可以结合大学生成长特点,持续推出有关奋斗精神的宣传文化产品,激活新媒体传播后劲。二是用好易班、高校邦等网络课堂,持续优化和更新网络教学资源,以便大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反复学习、随时学习奋斗精神的内涵实质。三是主动占领网络阵地,用奋斗精神引导人、教育人。网络既加速了信息文化交流,同时也成为西方价值观传播的策源地和放大器。针对网络上蔓延的“佛系文化”“佛系青年”“伪奋斗”等不良现象,高校必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严守网络阵地红色本质,确保始终以正确的奋斗精神教育大学生,用奋斗底色为大学生价值观润色添彩。
(四)协同社会大课堂,铸就广阔的奋斗大熔炉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协同营造良好育人生态,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全面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开展对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全员育人协同效应。一是家庭教育中父母要上好“第一课”,主动担起奋斗精神培育责任。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无形中导致大学生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不知不觉地丧失了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为此,父母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爱子观,以身作则引导子女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勇于奋斗,通过共同奋斗创造幸福生活。二是充分发挥学校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作用。宣传部、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党政部门工作人员,要协同专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加强力量配合,畅通沟通渠道,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的育人大格局,促进奋斗精神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三是充分激活社会中的育人元素,营造浓厚奋斗氛围。即要深入发掘历史博物馆、文化遗址、革命故居等背后隐藏的奋斗故事,通过集中举办奋斗精神主题成就展,促使大学生在社会熔炉中磨炼提升思想觉悟,自觉将个人命运同社会命运相结合,将个人奋斗目标融入到整个社会的奋斗目标。
四、结 语
总之,奋斗精神具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实质,包括勇于奋斗、不懈奋斗、艰苦奋斗、团结奋斗、踏实奋斗在内的深层内涵,带有多元动态等鲜明特色,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其学习和研究,同时将这种特色落实到培育实践中来。奋斗精神的培育主导者即教师要以奋斗精神的内涵实质为出发点,以奋斗精神的接受者和践行者即以大学生为中心,全面体悟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深刻性、重要性和长期性,并在反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挖掘奋斗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创新和完善奋斗精神培育路径,持续激发大学生践行奋斗精神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让奋斗精神内化为大学生建功立业的不竭源泉。激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努力成长为共产主义最坚定的奋斗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 图解2018全国两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32.
[3] 公茂虹.论习近平新时代奋斗精神[J].前线,2018(7):9.
[4]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69.
[5] 项久雨,李平.奋斗不能沉迷于“自嗨”——“伪奋斗”背后的消极文化心态[J].人民论坛,2018(30):106.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0.
[7] 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春节团拜会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2-15(1).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81.
[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11]杨巧.从网络流行语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00.
[12]柏龍彪.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探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9.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ruggle Spirit of CollegeStudents in the New Era
YOU Minhui1, QIN Youjun2, HE Han3
(1.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2.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China;
3.Wuh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430065, China)
Abstract:
The new era is the era of fighter,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fighters of the new era. As an organic part of Chinese spirit, the spirit of struggle has profound value connotation and profound times implication. To cultivate the struggle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the first priority is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fully and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boldly struggle, unremittingly struggle, hard struggle, united struggle and surefooted struggle. The key lies in the innovation cultivation path, making full use of the “four classrooms”, namely, basing on the main teaching class, broadening the practice sub-classes, making good use of the new network class and collaborative social large class. In this way, college students can become tireless strivers in the new era and realize their great dream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struggle spirit; four classrooms; figh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