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信行”统一: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一环

2019-11-25刘云卿刘晓哲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知信行理想信念党员干部

刘云卿 刘晓哲

〔摘要〕 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不仅要遵循“知信行”的价值逻辑和实践要求,而且要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实践转化。“真知”是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笃信”是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动力,“力行”则是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目标。实践中,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就必须真学真知真信马克思主义,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并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真正实现“真知”“笃信”到“力行”的实践转化。

〔关键词〕 知信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5-0096-04

2019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 〔1 〕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不仅要遵循“知信行”的价值逻辑和实践要求,而且要實现“知信行”三者的有机统一、实践转换。“知信行”三要素之间存在辩证关系,“知”是“信”与“行”的基础,“信”是“行”的动力,“行”则是“知”与“信”的目的。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是一个认知建构、情感激发、价值确立的过程,既要解决“知与不知”“认知与认同”“认同与践行”三对矛盾,又要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自觉,更要将其外显为品德行为、道德践履和行动自觉。

一、“真知”——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

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首先要“真知”,“真知”是“笃信”“力行”的基础与源泉。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以高度的自觉信仰马克思主义,以坚定不移的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发展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处于逆境,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都未曾动摇过。历史和实践也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也是我们党的立身之本、力量之源、正气之魂和共产党人的“胜利之钥”“精神之钙”“思想之总开关”。新时代,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领悟、理解其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等,是党员干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党员干部要老老实实、原原本本“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真学真知中提高理论修养,在常学常新中坚定理想信念,真正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遵循。

二、“笃信”——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动力

信是知行合一的桥梁纽带,没有信就会使学与用相脱节、知与行相脱离。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关键是要“笃信”,“笃信”既是对“真知”的认同,也是“力行”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2 〕实践也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党员干部只有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真信、深信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也才能够在心里牢固扎根、愈加坚定。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党员干部要真信、深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包含着科学的本质要素,不仅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且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名副其实的科学。马克思吸收、继承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了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系统而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完成了辩证法革命,建立了最彻底最完善的辩证法形态——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把研究视角聚焦在人类社会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上,尤其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现并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而且还分析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和实现价值的矛盾,得出了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和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结论;科学社会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认为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通往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工人阶级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政党,以保证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胜利,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除以上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之外,还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基本事实出发,将事物运动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以实践作为检验理论科学性的标准,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构建起了严谨完整的真理体系。列宁曾经说过:“沿着马克思的理论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3 〕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党员干部要真信、深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

党员干部要真信、深信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基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一种真理性学说,也是立足于工人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的价值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首次站在人民的立场,为全人类探求彻底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自由而平等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1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其人民性始终一以贯之。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理论品格,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主义最耀眼的底色,而且也是我们党的根基所在,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历史任务,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但一以贯之的,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党员干部要真信、深信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远离现实生活、脱离社会实践的书斋理论,而是深深地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的活生生的理论。它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又在实践的过程中使自身不断经受检验,获得丰富和发展。也正是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4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当代中国最光辉的典范,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和实践也充分证明,解决中国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教科书可用,一切照猫画虎、生搬硬套的做法都行不通,而只有通过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两大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版本”,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马克思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党员干部要真信、深信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后,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上这些不断发展的理论成果,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都是与中国具体国情紧密相联的。这些理论成果也是一脉相承的,这一“脉”就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是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开出的不同阶段的良方。毛泽东时期,新中国刚刚“站起来”,一穷二白、百废待兴,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问题,即“活下去”的问题,而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对我们国家进行军事打击、经济封锁、政治包围、文化渗透。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毛泽东同志带领大家面对挑战、谋求发展。经过一系列改造和努力,终于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功研发出两弹一星,并使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如果没有“站起来”,就根本谈不上“富起来”和“强起来”。毛泽东时代的建设,就好比打地基,这个过程投入巨大,效果却不能即时可见。但事实上,我们只有把地基打得稳固,大楼才能迅速地一层一层盖起来。邓小平同志深刻认清并明确提出,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政策、制度的制定都必须从这个前提和立足点出发,继而提出了改革开放、共同富裕、“三步走”战略等一系列发展社会主义的具体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5 〕。这其中,“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现在解决了,“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如今办成了。可见,中华民族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进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并站在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今时代的快速变化以及我国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早已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就必须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深刻认识到,我们党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积极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以彰显马克思主义更加强大的感召力、影响力和生命力。

三、“力行”——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目標

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最终目标是“力行”。“力行”是“真知”和“笃信”的实践转化,“力行”的实践过程能够不断深化“真知”、坚定“笃信”。笔者认为,党员干部从“知”“信”到“行”的转变是一个复杂、艰难的过程,仅有“知”而没有情感的激励,信念、意志的支撑,认知将很难转化为行为。因此,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不仅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而且要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以真正实现“真知”“笃信”到“力行”的实践转化。

(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就必须始终做到心中有责任、牢记使命、勇于担当。“责任”“使命”“担当”体现着党员干部的胸怀、勇气和格局。首先,要肩负时代重任。新时代是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也是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要肩负时代重任,坚定政治立场不动摇,在复杂局势面前头脑清醒,在风险隐患面前洞察趋势,在多种矛盾面前明辨是非,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从而使信仰的光辉更加普照、主义的力量更加彰显。其次,要为国家民族担当。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党员干部不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担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而且要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更要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

(二)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就必须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坚守初心、践行使命。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离开了人民,我们党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虚心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要真心对人民负责,接地气、通下情;要热心为人民服务,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要诚心接受人民监督,兑承诺、表态度。首先,要饱含人民情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了深深的人民情怀,镌刻着他对人民的深深牵挂。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爱民、亲民、为民的人民情怀。党员干部只有真正做到心中有民,才能一心为民。也就是说,党员干部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时,必须考虑自己是否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否有助于解决群众遇到的难题,是否有利于增进人民的福祉。其次,要讲好党的故事。党员干部通过讲故事能够使很多深奥的道理、抽象的理论深入浅出、入心入脑、绘声绘色、形象生动。习近平总书记是讲故事的大家。无论是调研时的谈话、会议上的发言,还是出访时的演讲、报刊上的文章,习近平总书记都善于用故事来传达深意、感染他人。例如:他讲“半条棉被”的故事,旨在说明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新时代,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已经认识到讲好党的故事的重要作用,主动放下身段、深入基层,用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的家常话把党的故事讲好,以感染、教育身边人,进而转化为无穷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再次,要善用百姓语言。习近平总书记最善于将“高大上”的理论转化为“接地气”的百姓语言,在他的许多重要讲话、重要文章中,常常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理论说清楚、讲明白。如他在强调要大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时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可见,党员干部要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多讲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听得进、愿意听,理论也才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三)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就必须始终做到心中有榜样、有力量,薪火相传、艰苦奋斗。98年来,中国共产党一路前行,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原因就在于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状态从未改变,永远也不会改变。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 〔6 〕。邓小平同志也曾告诫全党,要“进一步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8 〕,这一论述为“艰苦奋斗”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在中国共产党98年波澜壮阔、生机勃勃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以“红船精神”作为开端和源头,培育形成了一系列中国精神: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改革开放时期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进入新时代,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发起创办亚投行,从打造中非合作升级版到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建成“蓝鲸一号”全世界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天舟一号”发射成功并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两艘国产航母下水,国产大型客机C919成功首飞,“天眼”探空,“蛟龙”入海,“墨子号”发射升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更是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以上这些都体现出我们国家和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因此,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不仅要继承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而且要勇于到基层、一线、前沿经受锻炼和考验,埋头苦干,砥砺前行,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总之,“知信行统一”是党员干部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的真经、真谛、真理,更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實践所必须具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党员干部也只有做到“知信行”高度统一,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也才能始终做到虔诚而执著、至信而深厚、坚定而笃行。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 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N〕.人民日报,2019-03-02(01).

〔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3-10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62.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2.

〔8〕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

28(01).

责任编辑 芳 晔

猜你喜欢

知信行理想信念党员干部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同心战“疫”,市人大机关党员干部在行动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要用好“五心”
护士对宗教信仰患者知信行能力调查分析
基于JCI标准下哮喘患者个案管理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北京市朝阳区居民药食同源知信行及建议研究
体验式学习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知信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