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灵魂
2019-11-25张伟豪
张伟豪
大家都更习惯叫Mathieu Borysevicz的中文名马修,很多人知道他是因为他创办的当代艺术画廊BANK。他把家安置在离画廊不远处。他们在这里已经住了7年,两个儿子在此长大,两年前还来了一名新成员——一只叫Queens的德国猎犬。走入家里,就如同步入一个大白板,通透而原始,太太Yan笑着说:“在家是最简单本真的生活状态,多一种颜色、多一根线,就有了噪声。”房子原本的格局方正通透,他们又按生活习惯和功能划分成三块区域:中间是客厅和餐厅的公共区域,孩子和夫妇两人的生活、工作区域分列两侧,各自独立、互不干扰。他们还在客厅与底层天井花园之间架设了一整面落地玻璃,把阳光引进空间,也拉近了花园和室内空间的距离。当然,最令人留意的还是家里的艺术作品,几乎所有可能的墙面空间都留给了画!
因为经营艺术画廊的关系,马修和太太每天都接触大量作品,但他们为家选择作品时和画廊策展完全不同。“我们并不考虑艺术家的名字、作品的价值,而是考虑艺术品和家、生活以及孩子们之间的关联性。”在客厅,他们将部分墙面剥开,露出了红砖,这常常会让马修回忆起自己在纽约的公寓。他们为这堵裸露的红砖墙特别挑选了艺术家万曼(Maryn Varbanov)的两幅画作。这位保加利亚艺术家在中国有一段传奇经历,马修和他的女儿也是多年的朋友。两幅作品虽然抽象,但看起来犹如一棵古老的大树,具有很多细节和色彩,又富有个人情感。“房子是背景,艺术、家居和生活才是其中承载的内容。如果一个家里没有艺术,那它无疑缺少了灵魂。”马修表示。Yan 则补充道:“艺术与你怎么看待世界有关,是你内在的折射。”
这对夫妇对艺术真诚的热爱也影响了孩子们。两个儿子一个9岁,一个11岁,弟弟从小就喜欢画画,2岁多时就会画妈妈,现在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上全是涂鸦。哥哥也有自己的“艺术”收藏,比如从印度旅行带回来的纪念品。周末,他们常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去他们于上海近郊租赁的农家房子,野生自然的环境里几乎没有什么“物质”,哥俩儿经常不亦乐乎地在乡间合作画画,“撒野”创作的画作现在成了家里的“重磅”收藏。无疑,艺术作为家里天然的一部分,也自然地成为两个孩子生活里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Tips:马修和Yan的艺术收藏建议热爱很重要,平时多看展览,多與画廊主聊天。一位负责任的藏家应该了解艺术家的背景、技巧。当然,相信自己的直觉也很重要。艺术本身具有能量,也要看自己是否与之合拍。有的人家里虽然装饰品位不错,但在艺术方面非常随便,那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艺术。有的人家里全部挂满了作品,甚至是名家之作,但这和屋主本人没什么关联,和生活也没有密切的关系,家就变成了画店。
AD:你们会选择什么样的作品挂在家里?
Mathieu&Yan(以下简称M&Y):家不是办公室、不是画廊,也不是公共空间,我们希望看到的艺术作品和生活是有关系的,可以与之对话,是看到以后感到舒服的。家里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我们特别为家挑选的、非常个人化的选择。其中也有BANK画廊合作过的艺术家作品,但大部分是我们的私人收藏。
AD:在你们看来,艺术品如何与家具、装修搭配?
M&Y:我们会特别考虑艺术作品和空间的关系。比如,进门处餐厅墙面上挂的《愛》是上海青年艺术家林科的摄影作品,BANK曾为他举办过个展,它和餐厅周围家具的色彩、颜色乃至构成是融合呼应的。收藏一件作品有时就像二次创作,你把它融入你的生活,便对它有一个新的诠释。餐厅也是一家人在家相处最多的地方,会每天一起用早餐,爱拥有治愈一切的力量,这幅作品在这里延续再合适不过。而在大沙发对面的墙面上,我们特别选择了年轻艺术家余果的一幅大尺寸油画,作品描绘了大会堂晚宴,偏装饰性,色彩柔和、轻松自在,从视觉上让狭长的客厅空间看起来更开阔一些。
艺术作为家里天然的一部分,也自然成为两个孩子生活里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身为复星艺术中心和复星基金会的主席,王津元将个人对于艺术品的细腻感受放在了“机构收藏”的专业态度之下,这也是为何她特别关注公共艺术领域,不将艺术束之高阁,而是与更多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