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不完的脸谱合不上的书
2019-11-25杜洪
杜洪
【摘要】高立根先生是广西著名的戏曲舞台艺术家,他的新作《中国京剧脸谱大观》于2019年5月正式面世。书中收入他的手绘脸谱366个,穿插了238个与脸谱人物相关的剧目故事,以500多页的规模兼有艺术画册、工具书、文化读本等多种职能,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准和文化含量。本文以责编的视角,尝试勾勒这位为传承国粹不遗余力的京剧人,品读这本书丰富的展卷意味。
【关键词】脸谱画集;中国掌故;文化关联
一、琳琅满目的脸谱画册
2019年8月,由广西民族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高立根先生的手绘脸谱画集《中国京剧脸谱大观》印刷完成。这本书经过4年多长跑,终于以厚重、大方、雅致的成品形态出现在读者面前。
随着传统文化复兴,脸谱成为传统文化图书、装帧设计等文化产品的宠儿,这些年佳作迭出,而这本《中国京剧脸谱大观》置于其中,其内容和形制都可谓略显特别。
全书收入高先生手绘的脸谱共366个,所有的脸谱都是作者自幼从梨园中习得,亲自在脸上画过、演出过的,每个脸谱都画得形象饱满、笔锋健挺、色彩精到、气息精纯,有种瑰丽宏大的气魄和外逸的张力。这些脸谱按揉脸到小花脸等共15个谱式分列布置,从殷代到清代,从帝王将相、神魔道僧到历史英雄、普通百姓无所不有。同一人物有不同画法,有的标注了来源、流派及相关剧目。除此之外,书里还整理、汇编了与人物相关的剧目故事共238个,使得整本书不但彩绘美丽动人,而且内容丰富充盈,既可当脸谱艺术学习资料,也可当绘画册页把玩欣赏,还可当中国古典故事集阅读,有多维度的趣味,有极强的知识性与艺术性。
整书被设计成16开长形,500多页的厚度,朴素而静谧的正红、浮雕般的脸谱图案与之搭配起来,使外观呈现出极强的雕塑感,如静静嵌在历史之墙中的一枚红砖,静默而不沉默,厚重而不凝重,华美而不华丽。装帧从外到内自有一种清雅不争的书卷气,让人觉得:不俗。
这是一本书感极佳的画册,也是一本丰富多彩的文化读本,拾起即爱不释手。
二、老骥伏枥,其志不已
这本画册的诞生颇有来历,而且过程历尽曲折。
我们先来谈谈作者高立根先生。高先生祖籍河北巨鹿人,出身京剧世家,曾在昆明京剧团(云南大戏院)、云南京剧院工作,后调入广西壮剧团任武功教师。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广西戏剧家协会会员、副研究员。退休后仍尽力为传承京剧艺术不断走动,不但积极主持区内外京剧活动,还参与京剧爱好者的辅导、教学、助演等工作,深受广大京剧戏迷、票友的爱戴与尊敬。
记得我第一次与高先生见面并接下这本书的出版任务,是2015年8月,在社长的办公室里。高先生将他的几十页脸谱画稿一一在我们面前摊开,流动的构型、精美的笔触、丰富的色彩、神秘的人物世界一下全部跃然纸上,透过瞳孔激荡着我们的记忆之弦。这是一系列极有文化含量的美术作品,所有人都一致感叹:太美了,震撼!
所以,能成为本书的责任编辑,我是幸运人。其实,也是有缘人。
我与这本书结缘可能还要往前推十多年。我的童年有相当一段时间是在舅舅家度过的,他藏有大量的戏曲图书,其中特别吸引我的,就是1994年出版的《中国京剧脸谱大观》,作者署名也是高立根先生,也是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那本书我翻了又翻,看一版一版的脸谱,绕着眼睛摇曳律动的纹样线条,让我既感觉神秘,又感觉微微害怕,更多的是一种说不出又无法抗拒的吸引力。那时候只知道好玩、好看,并不太知道何谓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完全没想到自己日后会成为重绘出版《中国京剧脸谱大观》的责任编辑。现在想来,这也算是种奇妙的渊源吧。
这里要说说1994年版的《中国京剧脸谱大观》。
对京剧界来说,1990年代头几年太重要,正逢四大徽班进京两百周年及梅兰芳、周信芳一百周年诞辰,为纪念这两个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京剧界举办了不少活动,1994年高先生绘制出版《中国京剧脸谱大观》即以此为契机。这本书的出生地广西与京剧本身并无太多亲密关系,但无所碍,书的出版在全国京剧界影响不小,翁偶虹、曹禺、袁世海等泰斗级的戏剧界专家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慷慨题词,有的先生还参加了图书首发式的研讨会。时隔20多年的今天,翻看当年的名人合影与研讨会录音整理稿,高先生依旧自信满满、引以为豪。
1994年版的《中国京剧脸谱大观》共画了260个脸谱,中、英、日三种文字并行,虽有时间、技术等多种条件限制,但在当时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作品,今天看起来仍可感觉到浓浓的中国韵味和涌动的张力与气魄。这本书出版后的20年间,高先生并未间断脸谱绘画,除了扇面,还创作了巨幅脸谱画书法“福”“寿”(此次出版的书亦将其收录)。
2014年1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广西戏剧院的龙倩院长得知已年届古稀的高先生还在坚持绘画京剧脸谱,感到十分惊讶,看过画作后赞誉有加,便鼓励他重新创作京剧脸谱手绘并进行出版。高先生很早便想创作一本更丰富、更完善、更系统的脸谱画集,而此即契机。据高先生说:“这使我斗志重燃,拼此老命也要努力完成这一夙愿!”于是,距此一年多,这本书的初稿便进入了编辑的视野。
这本书的编辑过程相当不易,画稿第一次拍摄完成时,整部书稿只有366个脸谱影像和197个故事汇编,脸谱和故事相对孤立,脸谱和脸谱也相对孤立,还需要做大量的完善工作,涉及戲剧、历史、文学、美术、设计、应用统计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高先生与出版项目组不断协商,将原稿结构全部打散改组,又不断加入各种补充内容和阅读要素。这一互动足足用了一年多,硬是将孤立零散的图文原稿,变成了图文并茂,艺术性、实用性和知识性并重的文化读物,把整本书的阅读感盘活了起来。
与1994年那一版相比,这一版的《中国京剧脸谱大观》因编写和编辑思路不同,生成了感觉完全不一样的作品:1994年那版注重视知觉感受,绘编、编辑手法侧重于直接在纸面表现京剧的气质和中国味,而这一版更多的是理性思考——思考脸谱艺术的系统化呈现,思考传统文化的当代性问题,思考作为读者媒介的书本位问题,等等。两个版本大类前世今生的关系,虽不一样,却有紧密关联,各有千秋,各有看点。
从落色上纸到印刷完成的这4年多里,高先生以其七旬之躯不懈努力、呕心沥血、辛劳耕作,为京剧艺术的整理、展示、传承尽其所能。他在这本书中倾注的热情、责任心与辛劳,正应了曹丞相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里的那句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其执着和认真,让我们项目组的每个人都肃然起敬。
三、油彩里的中国掌故
为什么高先生要“拼此老命”来完成这部书呢,这要从京剧脸谱本身说起。
“京剧脸谱则是京剧艺术中的特种艺术!”这是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在中国京剧院审查出国演出节目时与袁世海先生的谈话中说的。那么,脸谱为何有这么特殊的地位呢?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吧。
戏剧有一点和小说很像,就是人物的刻画处于核心地位——通过故事展开来刻画人物,通过刻画人物来推动故事情节,以人物叙事作为手法来营造一种有意味的话语情境,留给欣赏人一些情愫,一些遐想,一些自我对比和思考的空间。戏剧是关于人之故事的多直觉复合呈现,西方戏剧是,中国戏剧也是。如何将剧本人物的内心世界外化,有很多表现手法,除了肢体表演与声腔传达,还有利用装扮来给人物“贴标签”——衣装的,道具的,还有脸上的。作为中国曲艺精粹的京剧自有其独特之处,就是脸上的化妆手段——脸谱。
在京剧里,脸谱主要用于净行,其画在演员脸上的纹样、颜色象征性极强,谁用什么谱式——揉脸还是十字门脸;脸谱上有什么——什么样的颜色、花纹和符号;怎么画——直的曲的,勾画比例占多少;等等,相对固定而严谨。这些纹样、颜色都为直观或间接表现人物的来历、传说、性格等特征而存在,在京剧的发展过程中被艺人和观众们互动地传承下来,故而有许多传统的说法和考究。比如关羽固定勾红色揉脸、勾丹凤眼,窦尔敦固定勾蓝色花三块瓦脸,杨延嗣的额头至眉心上有一草书“虎”字,巨灵神的额头有一张娃娃脸,等等。当然,也有相对变通的东西,同一人物的画法,也会因为流派不同、传承不同而微有差异,比如勾喜鹊眼睑的孟良,书中就收入了5种画法,虽然各不相同,但其额上的葫芦图案,都没有违反其“神火将军”的来历,没有和各剧目里的情节相抵牾,等等。
这些被画在脸上的纹样和颜色的组合,并非单纯的线条、色块、空间关系的构成,而是符号化的,明示或暗示所演人物的特征与性格,关联着这些人物及故事的背景,是隐寓于油彩里的中国掌故,也是支撑起脸谱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是脸谱艺术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价值所在。这种关联透过脸谱进行视觉表现,配合扮相及身段,使得舞台演出的视感层次更为丰富,是舞台美术上的不言之言,亦可谓使脸谱成为交集人物故事、舞台表演、绘画艺术等戏剧审美诸多因素的纽带。即使脱离了舞台,一个个生动的脸谱都会驱动着观者的联想与好奇心,让他们止不住想去解读——解读角色,解读它们背后的故事,解读它们大量隐在于油彩里的信息。作为中国戏曲集大成者的京剧,与其同时代其他艺术追求的美学准则一样,有着注重大写意、构筑虚拟空间的特性。而脸谱与中国掌故多维度的深层次文化关联,又恰恰是这种美学准则与特性的集中体现。
所以,京剧脸谱艺术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代表性最强的艺术符号之一。它不但是一种画在脸上的化妆艺术,也是溶解在京剧人血液里的认同感,更是画在油彩里的中国掌故。
高先生从小在梨园长大,从耳濡目染到亲身实践,京剧已经作为一种人生状态渗透到他的一思一悟、一举一动中。他对京剧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在京剧逐渐从我们的生活娱乐中退出之时,他感到自己作为梨园子弟沉重的传承责任。对长期指导、参与舞台美术工作而精于脸谱绘画的他来说,将这一个个关联着中国掌故和中国文化的脸谱画下来,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所以,他的“拼此老命”有着至深的根源,有着让人钦佩的力量。
四、以经典为媒穿越时空
经典的价值,来源于集大成的纯粹心,来源于时间的淘洗和传承。“天下三大行书”是,刘李马夏的山水是,京剧的剧目沉淀、演出艺术、脸谱及背后的故事也是。不同的艺术有着不同的经典范式与传承方式,但它们具有超越时空的审美价值和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光辉,是相同的。
清代的艺术,呈现出总结、收纳的思想趋向,戏曲也不例外。两百多年前,雅部式微,花部上位,华美雄肆、厚重而富有张力、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各路地方戏如皮黄、梆子等,渐渐取代“功深熔琢,气无烟火”的水磨调,成为各大小戏台的宠儿,诸多进京的戏班互相交流,互相竞争,互相学习,互相融化,在语言、声腔系统、伴奏、剧目、造型衣装上慢慢养成了一些带有浓郁京韵味的戏剧要素,而四大徽班进京后更是发挥自身优长,继续吸收和融合,催生出了华美完备、文质两佳的京剧。这段充满了代入感和镜头感的历史,在接触到与京剧相关的每一个元素时,都会从那个时空流泻到人们的脑海中。所以,这本《中国京剧脸谱大观》,不但是一本关于脸谱的书,也是一本通向京剧记忆的书。
我们希望这本书不只是一本梨园参考书,希望能成为一本有着接通现在与未来之意义的文化读本,做出契合当下复兴传统文化大趋势、反映时代精神风貌、有所传承、有所担当的样子。也希望能借着与读者的互动,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性问题,思考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可以以何种更丰富的形态呈现。
京剧脸谱何其多,又何止这《中国京剧脸谱大观》的366个。这书里面不但有虚构的故事,也有真实的历史,还有的,是画不完而等着读者、演员和后人继续画的脸谱,是脸谱里凝固的油彩,是油彩里流淌的、说不完的故事。展卷研读,有时感觉其就像能连接平行宇宙的各个时空段的通道一样。掩卷长思,仿佛这些主人公们就会努力挣脱这个长方体容器,走到人们梦里来。时而关云长单刀赴会,时而窦尔敦盗走御马,或可奥妙至二郎神在山神庙大战秦琼之奇境。不如,将这本书置于阅读架上敞开着,让他们安安静静地躺在书里,不惊扰这些掌故,在与他们交谈时,让其带着我们静静穿越时空。
这本《中国京剧脸谱大观》是一本有故事,有生命,关联着20多年感情、期待和记忆沉淀的书。从展卷落墨到印刷完毕,这中间太多不易。愿这本安静的书,可以安静地躺在读者手里,被安静地阅读,这才可说是还了高先生的夙愿,是对他为传承京剧脸谱这笔中国文化精神财富所倾注的热情、责任心与所付出的辛劳最好的回应。
参考文献:
[1]吴毓华.古代戏曲美学史[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
[2]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曲曲艺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3]苏移.中国京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
[4]王芷章.中国京剧编年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4.
[5]常立胜.中国京剧装扮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5.
[6]王如宗.图解京剧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