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稻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19-11-25李志东
李志东
我国是水稻生产消费大国,水稻不仅在当下14亿人的口粮占比中位居前列,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绵延不绝的重要粮食保障。在我国悠久的水稻栽培历史当中,也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强对这些文化遗产系统的传承与发展,对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有的全球及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和水稻相关的有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辽宁桓仁京租稻栽培系统、吉林九台五官屯贡米栽培系统、湖南新晃侗藏红米种植系统、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海南琼中山兰稻作文化系统等众多各具特色的稻田种植及稻田复合种养技术,这都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辛勤劳作、不断探索而来的智慧结晶。
这些种植系统也形成了众多优良产品,如万年贡米米粒细长,形状如梭,质白如玉,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大米高数倍,富含钙、铁、锌、维生素等多种人体所需营养;又如哈尼红米,富含泛酸、维生素E、谷胱甘滕胺酸等物质,具有抑制致癌物质的作用,尤其对预防结肠癌的作用最為明显;还有紫鹊界的黑香贡米,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湖南有,并有“长寿米”和“黑珍珠”的美誉,它不仅富含各样营养元素,而且米质呈弱碱性区别于普通大米,有助于改善现代人的体质,促进人体健康……这些皆是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稻田生态系统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充沛的粮食和原材料,也兼具了诸如调节大气成分、调蓄洪水以及净化环境等更多生态服务与功能。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农田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纵然有多种正面的生态服务功能,也难以掩盖它是甲烷和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排放源的事实,并且种植水稻过程中,通过渗透和径流损失的氮、磷元素亦会造成其他的环境污染。但辛勤的劳动人民通过丰富的传统智慧,以独有的方式有效抵御了稻田面源污染的负效应,比如稻田养鱼模式可以有效减少稻田甲烷的排放量——由于鱼类的觅食等活动搅动了土壤,使得土壤的通气性得到有效改善,便减弱了甲烷的产生,也减弱了杂草和浮游生物呼吸作用导致的水体溶解氧消耗,使得水体溶解氧含量有效保持,氧化消除甲烷。而另一方面,以鱼类排泄物作为养料,又减少了稻田化肥农药的使用,有效减少氮、磷元素的额外投入,同时整个系统也起到了对多种病虫草害有效防治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与之类似的凸显劳动人民智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管理技术,在挖掘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工作中还能看到很多很多……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