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瓷上说中国
2019-11-25甘甜
甘甜
千年不熄的窑火,成就了瓷都景德镇,也书写出依靠单一手工业支撑千年的奇迹。包容性、专业化、定制化,一度成为她的标签。
古法匠心!千年以来,师徒传承的模式维系着陶瓷艺术的发展。因陶瓷而立,因陶瓷而兴,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建立打破了传统的传承模式,也翻开了中国陶瓷高等教育的新篇章。
见证繁华,走过落寞。告别工业时代的统一和标准,迎来了后工业时代的转型与创新。千年瓷都要如何在传承挖掘景德镇陶瓷文化内涵的同时讲好新时代的陶瓷故事,被业界誉为“陶瓷黄埔”的景德镇陶瓷大学主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守望陶瓷文化
2006年9月,来自温州的大一新生麻汇源拿着录取通知书出现在景德镇陶瓷大学门口时,景德镇早已失去往日的荣光。
原来,随着国内外陶瓷市场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景德镇国有瓷厂在与东部沿海陶瓷产区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景德镇“十大瓷厂”陆续关停、改制,陶瓷产业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和困难。
作为一所以培养陶瓷人才为特色的高校,景德镇陶瓷大学有109年的办学历史。岁月流转,校名几经变更,“陶瓷”却是一贯的坚持。
如何取法于传统而不囿于传统,学校在传承千年的传统技艺和非遗手法的同时,吸收外来艺术精华,推陈出新,营造出包容开放的校园文化。
教学紧密对接行业。学校将基地都建在城里,学生进陶瓷基地、陶瓷企业、窑厂成了常态,景德镇这座活着的陶瓷博物馆,成为学生们的课堂。
“校园里,和一帮志同道合的师友一起不停地探讨艺术人生。课后,就将创制的作品拿到学校附近的创意集市上摆摊。”麻汇源记得大一那年,他在摊位上卖掉的一个“大缸泥”的茶杯,几个月后,便出现在《瑞丽》杂志上。原来买走它的是北京后海一家艺术品商店的老板。
在这座城市,陶瓷依旧具有无限可能。最终,2011年麻汇源毕业后选择留在景德镇。在当地,像麻汇源这样的“景漂”艺术家和创业者有3万多名,其中5000余名是景德鎮陶瓷大学毕业生。对他们来说,只有在景德镇,才能真正感受到窑火的心跳,触摸到瓷艺的脉搏。
正如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宁钢所说:“在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之路上,景德镇用自己最朴实的陶瓷语言、最深沉的文化自觉守望了两千多年。”
近年来,学校一直在为倡导传承和弘扬中国陶瓷文化而努力,大力实施中华陶瓷文化传播工程,开展“三进一融”,即实施陶瓷文化进中小学校园、进社区、进孔子学院,陶瓷文化传播融进国家“一带一路”发展行动计划。
赋能陶瓷产业
上周到广东佛山参加关于建筑陶瓷的研讨会;这周刚与专程来寻求技术支持的萍乡电瓷协会会长一行研讨完如何冲击高压电瓷产业;明天下午,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汪永清副院长又要带领团队成员,到当地的一家陶瓷企业去解决技术问题。
酷暑时节,校园里少有行人。但在他们的实验室——国家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团队成员一个不少,各自忙碌着,其中有7名正教授。去年考进哈尔滨工业大学读博的汪其堃是“团队前成员”,放假回来后闲不住,又跑回实验室来做实验。
置身景德镇,随处可见瓷片瓷罐,处处弥漫着陶瓷的味道。据统计,目前景德镇陶瓷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多达15万,接近城区人口的四分之一。一个个企业、一个个工匠乃至一个个科研人员,支撑起这座工业城市的发展。
“我们教育科研人员就是要通过踏实、具体的实践,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同时培养出一批支撑行业发展的技术骨干。”汪永清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有12个科研团队,围绕陶瓷产业各自有所侧重地开展研究,他们的关注点不止是本地企业和社会,更是整个陶瓷行业。
外人说起景德镇,立马联想到的是巧夺天工的陶瓷艺术品。耐热陶瓷技术、“陶瓷透水砖”技术、“抛光渣与劣质陶瓷原料处理”相关技术……走进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各个实验室,也就走进了陶瓷行业的科技前沿。
“陶瓷不仅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还能‘上天下海,在众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党委书记江伟辉介绍,学校正努力发挥科研与人才的作用,做大做优陶瓷产业:一方面以现代先进技术推进陶瓷产业升级换代,主动对接各陶瓷产业区,为地方打造陶瓷科技城和特色产业化基地服务;一方面开发新材料,探索陶瓷的新功能和新领域,促进陶瓷工业技术革新,推动中国陶瓷行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学校积极牵头组建产学研联盟,与景德镇、佛山、潮州等全国各大产瓷区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300余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了我国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科技进步,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超过百亿元。
讲好陶瓷故事
如今的景德镇,随处都能见到一则宣传语——“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这似乎是景德镇经历了极致繁华和平庸之后的又一次回归,它开始告别工业时代的统一和标准,迎来了后工业时代的转型与创新。
而与鳞次栉比的陶瓷市场相映生辉的,是穿梭其中的忙碌的陶瓷工匠,且十有八九都与陶大有关。至今,学校为景德镇乃至全国陶瓷行业培养了7万余名陶瓷专门人才,培养了一大批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近80%的中国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品牌由学校校友创建,深刻影响着中国陶瓷业的发展,被业界誉为“陶瓷黄埔”。学校艺术类毕业生人才辈出,艺术流派与风格鲜明,形成了独特的“陶院现象”。
“陶瓷具有国际语言,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好的载体。陶瓷大学承载着振兴中国陶瓷工业、弘扬中华陶瓷文化的初心和使命。”学校党委书记江伟辉说,陶瓷大学的办学目标就是打造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陶瓷大学。
从1958年,景德镇陶瓷大学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先后培养了来自各大洲20多个国家的3000余名留学生。学校与美、英、法、日、韩等国家及地区30多所高校和国际陶艺家协会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积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代表国家先后在法国卢浮宫、英国剑桥大学、希腊亚洲博物馆、法国大皇宫、纽约联合国总部等重要场所举办高水平的师生陶瓷艺术作品展,先后主办了20余次陶瓷工程、艺术、文化、教育类国际研讨会。同时,学校还先后在韩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建设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心,探索实施中华陶瓷文化传播工程,通过和海外的一些企业、研究单位和高校进行各式各样的交流和产品研发等来推广陶瓷文化。
“名城办名校、名校显名城”,为促进校地间深度融合,积极构筑景德镇陶瓷文化、科技人才战略高地。2018年10月,陶大成立景德镇陶瓷文化高等研究院,通过整合相关陶瓷文化研究平台,致力于建设陶瓷文化资源、数据、人才、成果库,在更高层面对接陶瓷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推動下,2018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支持和千载难逢的机遇。”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校长宁钢建议,把陶大周边区域作为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核心区域,依托古窑址建设一批古陶瓷博物馆、现代艺术馆,紧扣文化与研学两条主线建立中华陶瓷文化交流中心、国际研学旅行中心等,打造一体多功能的“陶大国际小镇”,助力景德镇成为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
〔记者手记〕
陶瓷文化的活态传承
不知该怀着怎样的心境走进景德镇,这似乎是一座走在时间后头的城市。
城市不大,街道不宽,颇有年岁的砖瓦房随处可见。近两年才通了高铁。
沿着城区的主干道往里再走两步,就可以看到一些生产瓷器的小作坊。作坊外堆着不少破损的瓷片,地下的瓷片不知在屋檐下放了多久,已经和地上的石子、青苔融在一起了。
一座景德镇,半部陶瓷史。这是一个街头巷尾都藏着历史的地方。
就是这个昌江之南的小城,将不起眼的泥土变成千家万户珍视的瓷器,并为世界贡献了一个单词:“china”。这是她古称“昌南”的音译。
现如今,她成了全世界仅存的单一手工业城市。
当商业经济不再青睐手工作业,昔日辉煌逐渐逝去,多少千年传承的技艺正在消亡,千年瓷都的身影有些落寞。
好在还有这么一群人,用最朴实的陶瓷语言、最深沉的文化自觉,将瓷都里的大学打造成古瓷文化与现代创意、文脉传承的最佳融合点。
为“一城一校”的选题而来,但几乎所有的采访对象关注的都不止是他们所站立的城市,而是传承千年的陶瓷文化、面向世界的陶瓷产业。他们用自己最朴实的陶瓷语言,从各自所擅长的领域不断丰富陶瓷文化的内涵,推动陶瓷产业的发展。
这是一群甘做“匠人”,又不止是“匠人”的群体。
他们是陶瓷文化的活态传承,他们让我相信,这座城市有与世界对话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