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媒介依赖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2019-11-25邝娅
邝娅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兴媒介的使用程度越来越高,由于其本身的方便快捷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但同时也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现象,造成不良影响。文章通过分析新媒介依赖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新媒介依赖行为;影响;原因;对策
一、引言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超8亿,2018年新增网民约5000万人,增长率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印度。大学生群体在这个庞大的网民规模中占据着不可缺少的份额,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如果不会网购,不打网游,不会使用网络查找信息等,可以说已经完全与时代脱轨了。所以相对传统媒介,新兴媒介的使用程度越来越高,其中互联网和手机因其功能强大,使用起来方便快捷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虽然新兴媒介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容易产生高频率使用、使用时间长等特点,直至沉溺其中,产生依赖现象[1]。心理学研究者将新媒介依赖定义为过度使用网络、手机等基于应用型高新技术的媒介而导致个体对这些媒介产生依赖感,并出现明显的社会和心理功能损害[2]。鉴于新媒介依赖对大学生带来的危害,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其成因,并提出一些具体对策。
二、新媒介依赖不良影响
(一)影响社会化进程
部分大学生将网络作为安慰剂,用以抚慰自己的内心世界,将大把的时间通过网游、手机进行娱乐消遣,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现在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一些大学生在完成课程作业或者毕业论文时,简单地将网络搜索的结果不经思考地摘抄下来,或者通过网络花钱找别人代写,作为自己的学业成果,产生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影响了大学生诚实品质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大学生好奇心极强,喜欢从网络上寻求刺激,网络信息量广而大,有些大学生不懂得分辨或者禁不住诱惑,在网上观看黄色内容并传播给同学,或者在网上进行赌博,有的甚至陷入不良网贷的深渊,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从而阻碍了其社会化进程。
(二)引发人际交往问题
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8-25岁时,个体人格发展最需要的是获得亲密感从而避免孤独感。这种情感的获得是需要通过社会交往实现的。不可否认可以通过QQ、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交流,但我们获取的一切成果终归是要回到现实社会中进行实践的。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坐在你的身旁,你却在玩手机。一些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交际,长此以往,会与现实世界隔离开来,社交能力会逐渐退化,甚至陷入自我封闭的不良状态,产生消极避世的心理。
三、新媒介依赖产生的原因分析
除了新媒介本身特点如高便捷性、高交互性、高普及性、多媒体性、高自由性对大学生具有较强吸引外,导致大学生对新媒介产生依赖的因素还有以下几点。
第一,无聊。研究发现,无聊倾向能直接影响大学生新媒介依赖行为,也可通过抵制效能感影响新媒介依赖行为[1],无聊体验高的大学生存在更高比率的手机使用及手机依赖[3]。大学生时间相对自由,上网条件便利,当产生无聊感时,便会通过上网玩手机这种信手拈来的方式来排解无聊。
第二,社会化恐惧。有研究表明,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导致“新媒介依赖”产生的主观深层心理原因是青少年对社会化的恐惧[4]。伴随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大学生因知识结构不扎实,社会阅历浅薄,缺乏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能力,为了逃避现实,就会出现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产生社会化恐惧。而新媒介产品本身具有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特点,为社会化恐惧提供了保护空间,导致产生新媒介依赖。
第三,追随潮流的心理。大学生对于手机、网络存在较强的依赖感,追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的追随潮流心理在作祟。大学生的行为正在趋向完善,并且其思想也在趋向完善,具有追随时尚和攀比的心理特点。目前,我国消费社会具有物质丰裕的特点,在消费主导方面,已经不再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或者消费具体的实物,而是一种符号。手机终端在无形中加深了大学生的虚荣心理与攀比心理,以至于大学生成为趋之若鹜的消费符号,例如价格相对较高的苹果手机和三星手机在没有固定收入的大学生群体中非常流行。
四、改善大学生新媒介依赖的对策分析
第一,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介的认识,引导他们理性对待新媒介。高校可开设新媒体技术通识课程,将抵制新媒介依赖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教育内容,同时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新媒介,认识新媒介依赖的危害,认识现实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使其正确权衡利弊关系,分辨善恶对错,自觉抵制新媒介依赖,帮助其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创新管理方式,缓解无聊情绪。高校应不断创新管理方式,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为他们提供安全舒适的交往空间,缓解大学生的无聊情绪。还可组建各类新媒介兴趣小组,帮助大学生了解新媒体技术运行全过程,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作为,在有技术支持的情况下,还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动手制作手机软件等。
第三,正确发挥新媒介的价值,帮助其更好实现社会化。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介除了具有娱乐功能外,还可以作为宣传教育的手段,传播社会道德规范,发扬正能量等。因此,我们可以“反客为主”,充分发挥新媒介的价值,將新媒介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一种手段。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提高各种网站、网游、软件的入市准则,优化网络空间,提升网络文化内涵,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他们克服社会化恐惧,更好地实现社会化。
第四,开设相关课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网络和手机媒介的发展,有效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但是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如何使大学生在享受媒介科技进步的同时,可以对媒介文化、娱乐至死和泛娱化的倾向进行自觉抵制?高校需要加强媒介素质教育,其中包括对媒介基础知识的了解,正确使用媒介,学习对媒介信息的意义与价值进行判断,学习创造与传播信息的知识与技巧,正确运用新媒介发展自己。通过相关课程的开设,提升大学生判断与处理良莠不齐信息的能力,进而提升大学生对新媒介的自觉理性,使大学生可以正确地对新媒介传播资源的能力进行应用,并通过媒介资源不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耿燕.大学生无聊倾向、抵制效能感与新媒介依赖行为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03):427-431.
[2]许颖,苏少冰,林丹华.父母因素、抵制效能感与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04):421-427.
[3]赵建芳,张守臣,姜永志,等.大学生无聊倾向冲动性与手机成瘾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1):1658-1660.
[4]赵亭.青少年“新媒介依赖”病态心理透析[J].沧桑(信息管理),2007(05):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