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机制专业风机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

2019-11-25汪靖陈爱平韩芩

教育界·中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汪靖 陈爱平 韩芩

【摘要】地方本科学院培养人才的目的是向社会输送能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然而由于目前校企两方面对人才培养的合作链条脱节,对学生的就业造成了压力。绿色风机制造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在机制专业中开设风机方向实验班,在课程设置上增加风机专业课程,培养服务湖北省内风机生产企业的本科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风机方向;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风机的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研究”(T201833)。

武昌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创建于2002年,由以前的独立学院通过教育部转设评估成为具有独立自主招生资格的二本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隶属于武昌工学院的二级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工业设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四个本科专业。

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开设风机方向是武昌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根据湖北省绿色风机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的精神与湖北省风机行业联合横向交流形成的新的培养模式,也是民办高校唯一开设此方向的学院。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湖北省内风机生产企业,就业定位为服务各类流体机械的生产、维修及应用。通过近三年的试点,我们在该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不断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对近两届风机方向毕业生就业的调查,下一步我们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争用三年时间培育形成一个为湖北省区域经济服务、面向省内的风机生产企业、能适应行业需求的省级优势专业。

一、基于协同创新平台开设风机方向班的背景

绿色风机制造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是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财政厅批准成立的湖北省首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单位之一。协同创新中心以武昌工学院为牵头单位,联合湖北省内装备制造领域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校华中科技大学、风机行业大型企业湖北风机厂有限公司、武汉鼓风机有限公司、风机应用企业荆州市峪口禽业有限公司、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协同创新体参与单位,围绕绿色风机设计制造相关项目,学校利用人才优势、知识创新优势,企业利用技术创新优势、生产平台优势,采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及校内学科交叉合作的协同创新模式,建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科技资源与生产应用体系相结合的“科研-制造-应用”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绿色风机制造协同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我国风机行业生产总值连续三年占全国GDP的1‰左右。同时,风机行业对资源冶炼、能源生产、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国民经济命脉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我国开设有风机专业的大专院校,仅有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少数几所,存在着风机行业地位与行业人才供给不对等的问题。湖北省风机生产制造企业约有30多家,但开设风机专业的高校目前只有华中科技大学的能源动力学院,远远满足不了风机生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地方院校的武昌工学院,应该为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帮助。经过广泛调研和论证,我们在机制专业中选拔一些学习成绩好,愿意从事风机生产制造的学生专门开设了风机班。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科学设置课程,在满足学生通识课的基础上,突出学生专业课中应用性强的课程,如开设有限元分析、泵与风機、FLUENT入门的课程,推进专业课程群建设,确定本专业七大核心课程如机械工程制图、控制工程基础、机械设计、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流体力学、流体机械原理。

由于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还未建立起完整的技术培训体系,为了适应市场对产品的需求,缩小产品的研发周期,迫切希望高校能培养出很快适应工作要求的“专门化”人才,以解决企业所面临的生产、技术、销售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这样就产生了学校的教育模式与企业的经营理念之间的冲突,产生了宽口径人才培养与专门化人才需求的矛盾[1]。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把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作为课程导向,使学生真正能够在企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重点突出学生的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和实战能力的训练,安排大量的实训、实习、实验和课程设计内容。

三、加强风机班的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风机方向的专业课程有其特殊的要求,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培养方面学院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如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第一,聘请华中科技大学能源动力学院蔡兆麟教授为首席专家,全面指导帮助教师掌握风机方面的理论知识。

第二,聘请华中科技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为学院机制专业的教师进行流体力学、风机原理等方面知识的培训。

第三,委派老师进驻风机生产企业湖北三三重工有限公司跟生产技术人员一起工作,使老师得到了实际锻炼,再回到课堂讲课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四,招聘具有企业工程背景的从事流体机械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任教师,聘请湖北省内风机制造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作为特聘教授定期给风机班的学生开展专业讲座。

四、自编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

针对目前风机方面的教材适合地方本科学院教学比较少的情况,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和一本院校一样,虽然教材也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三五规划教材”等,但其理论性和学术性很强,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要求不适应,教材内容滞后于实际生产,一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没有在教材中体现出来[2]。为了增强风机课程的针对性,结合机械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任课教师自编教材和实验指导书,我们正在抓紧时间新编风机原理的教材,所有专业课程均选用突出应用型的实用教材。

五、实验教学信息化,订单培养风机人才

优化和完善实验中心的网站和网络教学平台,完成实验中心智能化管理系统平台建设。以教育部高校实践教学装备研究中心、湖北省绿色风机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继续开发虚拟仿真在线学习实验项目。由于湖北省风机专业的高校只有2所,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2014年机械工程学院与湖北三峰透平装备有限公司、湖北三三重工有限公司合作,在机制专业中挑选29位学习成绩良好且具有一定创新素质的2012级优秀学生,校企协同共建,为“绿色风机”制造设立“风机班”,为企业定向订单式培养风机方面专业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双导师”指导,由学院教授负责学业辅导,企业专家负责职业引导。

六、加强风机方向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在现有实验仪器基础上增加实验设备和实验室面积。力争三年内风机实验室面积达到320㎡,每年新增设备生均值0.5万元,在目前已有的湖北三峰透平装备有限公司和湖北三三重工有限公司实训基地基础上另增加一个学生实训基地。在实习内容上,实物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虚拟仿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两者的交叉互补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在实习管理上,既有长期的统筹计划,又有分段的具体要求和考核,实习目的明确;在实习场所上,既大力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又积极稳固校外实习基地。以校内实习为主,内容安排丰富,校内实习基地工程实训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国内20多所高校参观了该基地,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培养的实践型技术人才受到企业的欢迎,很多企业愿意免费为我院学生提供实习场地。校外基地受限于生产条件,时间安排一般一周时间。采用这种实习模式后,学生有了更多的动手机会,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也调动了教师指导实习的积极性。

七、推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方式改革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衡量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我们要求2015级风机班学生的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即学院老师与企业聘请的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题目以优先解决企业出现的实际问题为主,将实践教学环节进行重组。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提炼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专业实验,培育原创性实验,持续提高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的比例[3]。将机械零件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进行整体规划,在这些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结合设计理论和现代设计方法的综合训练,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学生加強计算机基础训练,如CAD、数据库、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商业软件应用、计算方法与数值计算等。

八、加强风机方向的产学研结合

聘请风机生产开发行业的技术人员为学院的名誉教授,定期邀请风机生产企业的负责人来校为学生开展培训和讲座,构建“知行交替”的教学模式,开放实验室,实现仪器设备及实验室共享机制。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打破学科体系,机械工程学院已与30多家省内外企业深入开展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企业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4]。聘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企事业专家担任特聘教授、实习指导老师、校外专业指导顾问、兼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为机械工程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指导性建议,提高了企事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本专业教师要利用假期深入到风机企业进行调研,与华中科技大学能源动力学院进行横向联系,了解风机行业最新的发展成果并与教学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徐冰.产学研协同创新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24):42-43.

[2]戴风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建设和管理的几点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09(04):126-127.

[3]李秀文.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6(23):37-38.

[4]高军,朱书卉.协同创新机制下创新人才培养有效的路径探析[J].黑河学刊,2016(05):127-129.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