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渔文化,打造特色老年课程

2019-11-25徐敏杰

教育界·中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老年教育特色课程

【摘要】老年教育日益受到各级重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年课程是当前老年教育的一个趋势。了解老年需求,依托当地渔文化开发特色老年课程,从课程实施原则、实施程序、课程体系和教学探索几方面进行研究,摸索出基础课、临摹课和创作课三大类型。

【关键词】渔文化;老年教育;特色课程

一、研究目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重视老年教育”;《“十三五”国家老年人口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特别提到,要“加强老年教育工作,创新老年教育机制,探索老年教育新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宁波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也对老年教育有明确的要求。

浙江省象山县是中国渔文化的典型代表,2004年成立了全国首家渔文化研究会,系统开展了渔文化研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2008年,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象山“中国渔文化之乡”和“中国渔文化研究基地”称号。石浦港是中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海洋文化丰富,船模、渔模、渔灯、渔鼓等原生态渔文化资源丰厚。以地方特色为根基,结合当地渔港非遗文传——鱼灯传习、传承,依托老年大学平台,将非遗文化传承和市民终身学习体验有机结合,通过在课堂上学到的制作鱼灯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这样不仅使石浦古城的鱼灯制作能代代相传,而且达到了学员们“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的教学效果,从而探索出一条“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的老年教育新路子。开展本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一)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异质性多层次精神文化内在要求

无论是从需求层次出发,还是从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以及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角度出发,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海洋文化建设,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性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关心和支持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当地渔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年教育课程和活动,也是建设海洋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发展老年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迫切要求。老年教育要不断拓展教育形式和内容,要充分挖掘当地渔文化资源,更好地体现地域特色,创建老年教育品牌,丰富老年人生活,促进老年群体身心健康。

(三)挖掘区域资源潜能,做好老年教育品牌

石浦海洋文化丰富,渔灯、渔歌、渔鼓、船模等等都是可以开发成老年教育课程的资源。依托石浦镇的渔文化底蕴,聘请地方一些非物质文化传人进行授课,逐步打造成老年渔文化活动体验馆和基地,通过对当地渔文化资源的利用、体验馆的建立和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使用等,可以进一步丰富学习活动,提升老年学习团队管理的效能和扩大老年学习团队的社会影响等。

二、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为本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问卷法。通过问卷獲取老年人喜欢的学习内容和类型,分析老年人学习需求现状,完善老年学习课程资源。

第三,行动研究法。挖掘当地渔文化资源,设计行动方案,充分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开设课程,编写校本课程,打造老年特色课程,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三、结果与讨论

(一)调查分析

1.影响老年人参与活动的原因。调查中发现影响老年人参加教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机会少,其次是课程问题、时间、身体和设施,社区给老年人提供满意的教育还要解决很多问题。

2.老年教育形式。调查中有61%的老年人认为现在最主要的形式是各个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小组;23%认为是知识讲座形式;认为教育活动形式是老年大学、老年学校或教育的老年人的比例非常少。

3.老年人参与目的。通过统计,有26%的老年人参加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增长保健知识,这说明很多老年人希望能够通过参加教育活动获得相关的保健知识,因此我们的老年教育活动应该重视传授保健知识;参加的目的是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方面占23%的比例;18%的人是为了与他人交往;选择打发时间的占20%;提高文化水平占8%;选择其他的占5%。

4.老年教育满意度。关于被调查者对目前的老年教育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的老年人对教育活动非常满意,10%的老年人对老年教育活动表示满意,表示不满意的占49%,很不满意的占25%,其余的15%对老年教育现状的满意程度不知道。这组调查结果证明老年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课程实施

1.实施原则。(1)趣味化原则:造型生动夸张的石浦渔灯制作内容与好玩易学的制作相结合,鲜活生趣,相得益彰。(2)生活化原则:强调学习内容与社会深度和紧密结合,制作内容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经验,课程注重生活与体验,强调动手操作。(3)本土化原则:充分利用和整合当地渔文化资源,立足现有条件,体现自主性与创造性,使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4)渐进化原则:根据发展规律,由易到难,先简后繁,有目的,有系统,循序渐进地提出新要求,提高制作技能和审美情趣。

2.实施程序。(1)参考:本着传承文化、认真负责的态度,查阅相关文献,深入民间学习渔灯制作,走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了解渔灯的特点,为后期编写教材积累资料。(2)优化:根据教学目标,对重组内容逐章、逐节、逐篇进行优化。(3)整合:把优化后的内容按课程提纲进行整合。

3.课程体系。根据课程的目标要求,课程的体系分为“渔灯的知识层面”“渔灯的技能层面”“开掘潜质”三个层面进行设计,相互之间紧密联系,融为一体,落实到教学全过程。(1)渔灯知识层面的设计。渔灯的历史、学习渔灯制作的意义、渔灯制作程序、渔灯基本框架的制作、渔灯包装材料与颜料的选择、模仿制作、创造制作。(2)渔灯制作技能层面的设计。渔灯制作技能层面的设计,主要是归纳渔灯制作技艺,提出各项技艺的目标和要求。主要技能分为渔灯构图、材料选择、框架制作、裱糊着色四大类。每一项技能都决定着作品的好与坏,所以这一层次都需要严格按照技能要求和目标进行练习,逐步练就技能,是最后创作的基本保证。(3)开掘潜质层面的设计。开掘潜质层面,通过对典型作品的欣赏,形成对美、对技法和构思的理解,为创作自我作品提供帮助,通过对自我作品的欣赏、理解和享受成功,形成对渔灯制作技法的再认识,从而对进一步创作渔灯作品有了新的理解,进而指导自己作品创作的提升。

(三)教学探索

按传统渔灯制作流程,经过教学实践,将渔灯制作分为三大课型:基础课、临摹课和创作课。

1.基础课。基础课是渔灯制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课型。通过基础学习,学员认识渔灯制作的各类工具和作品的组成要素,从而对渔灯制作产生兴趣,最终为学习渔灯和制作渔灯打下基础。基础课主要内容:认识制作工具,了解制作要领,懂得制作材料选择,知道基本框架的搭建,作品裱糊着色等等。

2.临摹课。临摹课是建立在基础课上的,经过基本学习后,学员开始进行作品制作。主要特点是学员作品的样稿并非学员原创,而是来自模仿,学员只是依照现成的样品进行制作。这一层次的练习主要是检验第一阶段的效果,是真正具有实质的阶段。

3.创作课。创作课是渔灯制作课型中的最后一类,也是最高层次。经过前两阶段的学习后,学员已经对渔灯制作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能够进行模仿制作,已经有一定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开始进行创作。这个层次主要是先进行构图设计,构图要反映当地的渔文化特色,作品完成后,从设计、修改到制作,纯粹是学员个人的东西。

四、结论

(一)促進了人们对特色文化建设的认同

通过渔灯制作课程,形成特色老年教育课程,进而把渔文化因素融入社区教育中,形成地方特色,在条件具备时,把渔文化特色课程进一步深入社区和学校。

(二)丰富了老年教育的内涵

特色老年教育课程的开发,拓展了老年教育思路,通过渔灯课程,进一步激发了老年学员的学习情趣,进而通过老年学员宣扬本土的渔文化。

(三)挖掘本土特色渔文化资源

挖掘本土渔文化,以渔灯制作课程为起点,开发相关渔文化课程,如渔拓、渔模、渔骨画等,形成老年教育渔文化系列课程。

(四)激发了爱家乡的情感

热爱家乡民俗文化,弘扬家乡民俗文化,才能爱家乡和祖国,通过渔灯特色课程的开展,增进人们对本土渔文化的感知和认同。

五、几点建议

第一,了解老年学习需求,进而开发相关课程,按需设置老年课程。

第二,充分了解本土渔文化资源,开发出具有乡土特色的渔文化课程。

第三,协调各方,争取多方支持,做到资源共享。

第四,利用媒体资源,宣传渔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徐敏杰.社区老年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决策与信息,2016(11):63-64.

猜你喜欢

老年教育特色课程
发达城市老年大学课程适切性研究
老年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发展研究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浅谈对老年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