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教学方法
2019-11-25朱贺琴
朱贺琴
【摘要】高校教师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课堂上,寻找更合适的教学方法,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增加体验式教学环节,把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价值认同,构建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培育出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接班人。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教育;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乌鲁木齐城区多样家底的调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项目编号:18BMZ04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活水,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了它的重要性,并指明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中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因此,在高校教育中推广、弘扬、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必然选择。那么如何落实十九大报告的文件指示精神,在高校教学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笔者以为,应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关课程的合理开设,借用翻转课堂、“互联网+”等方式,使用多样教学手段,增加体验式教学环节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高校,走进大学生心中,激活大学生血液里沉睡的中華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把其变成激情燃烧的爱国意识并代代传承下去。
一、开设相关课程,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积累,其内涵丰富,文化形式多样,内容涉及各学科领域的方方面面。如何选择合适的课程进入高校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作用,应当是各高校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其实按照传统意义对文化的分类,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而言,精神文化最便于传播,最容易进入到价值观的塑形中,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首要目的就是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接班人,故此高校应加强中国古典文学、历史、艺术、美学、哲学等通识选修课程的开设。
既然是通识选修课,则需要在灌输知识的过程中做到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在小故事中说出大道理,让大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理性意义,并在自己熟悉的感性经验引导下,进入视通万里的精神领域。譬如中国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篇章,是很多课程都会涉及的内容,因而如何认识每个节日的意义应当是授课内容的重点。以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为例,每一个节日的习俗、游戏、典故、美食等中都蕴含着节日精神,如清明节中追祖敬宗的道德情怀,端午节中屈原的爱国热情,中秋节中小家的团圆与国家民族的团结意识,春节中举国同庆的和谐认同观等。每一个节日都有一根节日精神的主线条,围绕节日精神,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代代流传。因此,学生只有清晰地了解到每一个节日背后的曲折由来,才能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并在情感的共鸣体验中欣然接受教学内容。
感性体验依赖于主体所具有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性识别能力,故感性体验多指向“真”的识别,而真实感又是情感自然流露的润滑剂,尤其是充沛的情感最易发生移情现象,而移情体验是主客交融、身与物化的心理过程,是走向熟悉、信赖、友善、理解等心灵空间的阶梯,是达成情感认同的重要条件。因此,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为可以亲切感知的感性认识,变为大学生评价、鉴赏的判断力依据,变为大学生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活态传播与传承。
二、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强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课堂知识的高效接受离不开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就传统教学方法而言,课堂讲授式、教学提问式、课外书阅读式、PPT课件展示式等可能都不能满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授课要求。当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翻转课堂式、微课式、慕课式、“互联网+”式等教学方法快速走进高校的教学课堂,不断丰富着课堂教学内容。
就翻转课堂而言,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需要一个前提,即教师对所讲授的课程应了若指掌,有能力现场解决学生的疑问,并能在争论的过程中始终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翻转课堂的问题式教学法固然可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网络中成熟的答案很多,这样会无意中助长学生的抄袭意识。此外,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在驳杂的网络资源中会有不同的曲解,若教师没有能力消除误解,那么授课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慕课是学生喜爱的形式,但是视频教学资源的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而互联网技术的与时俱进也增加了慕课制作的技术难度,故要在广度与深度上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需要一个专业的技术团队支持。这对于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而言,不是仅靠满腔的教学热情就能实现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曾拍摄过微视频,但是仅仅一段5分钟的微课视频就需要一周的调研踩点、一整天的录制剪接,呈现出的只是一小段素材片。
“互联网+”是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的出现而形成的,是集翻转课堂、微课、慕课优势于一体的新式课堂教学方法。在网络通畅的前提下,微课视频的展示、师生互动的问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络连接等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与慕课教学一样,“互联网+”教学方式的顺利运用需要前期大量资金与技术的投入,并非只是人手一个平板电脑而已。因为若没有主操控平台的锁定,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能会利用网络资源在上课时间内不务正业。其实不管使用何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关心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应当是课堂教学实践的主要目的。
三、增加体验式教学环节,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为更好更快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成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食粮,变成其血脉中永恒的DNA基因,笔者以为增加体验式的教学环节,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是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体验活动或体验之思为方法,帮助学生获得与学科理性认知相关的情感体验和隐性知识经验,并借助体验达成三维教学目标,融内容与方法于一体的教学模式[2]。体验式教学需要在教学课程设置上预留若干备选方案,以避免突发状况时措手不及,如现场表演、手艺互动、参与体验等。若所邀请的嘉宾不能及时到场,则可按备选方案继续授课。譬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学过程中,若有悠远优雅的古琴演奏、挥毫泼墨的书法表演、古装道具的现场展示、非遗技艺的手工操作等,那么学生就可在课堂营造的小型文化空间中尽情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环节中,若能邀请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身说法,在讲解传统手艺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经历讲述手艺传承的重要性,则远比课件图片说明更有说服力;在中华礼仪文化教学环节中,如能请同学至讲台与教师共同参与仪态礼仪的规范操作,那么学生会更快了解掌握礼仪文化的知识要领。
当然,体验式教学也离不开课堂外多样的教学实践。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的教学中,若能参观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则更能切身感受历史的文化律动。一个过去的水罐、一顶老旧的乡绅瓜皮帽、一本发黄的古书、一把断弦的二胡等等,都指向有明确年代的历史。在博物馆中,书本上抽象的劳动工具,有了铲、锹、钩、钳的分类,黑白的服饰描述有了鲜艳的色彩、精致的绣花,引证的文献有了实在的出处,无声的乐器奏出了宛转悠扬的曲调等等。在博物馆内,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被拉近,一件件馆藏文物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而实物化、具体化的历史又让学生直观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轨迹。
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切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深厚根基,那些对学生而言熟视无睹的文化事项,其实处处都隐藏着深意。生命因体验而有趣,生活因体验而精彩,“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3]因体验而富有创造性。大学生在不断地体验中练就发现世界“真善美”的火眼金睛时,就能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人生境界的不断提升中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源、情感之源、动力之源和信心之源,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土壤,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4]因而高校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要的作用。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课堂,成为高校通识教育的必修课,也是爱国实践的需要,爱国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真挚的爱国情感更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实践中被巩固与强化。这样,温馨安康的家园、充满友谊的宿舍、团结互助的集体、邻里和睦的村落、买卖公平的市场、繁华有序的城市、民勤物丰的地区、富强幸福的国家才有更多爱的能量护卫。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5.
[2]謝树平.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及案例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225.
[3]崔昌淑.心理辅导课的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4.
[4]李锐.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N].光明日报,2019-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