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方略
2019-11-25陈明霞
陈明霞
【摘要】文言文教学中直接浅易的教学方法包括四种:一是诵读法,通过诵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培养语感;二是引导学生归纳文言常用词,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归纳;三是直接翻译法,初步读懂课文;四是通过讨论、表演的方法理解文章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教学;教师;引导方略;简易有趣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以前它一般出现在小学高年级,为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准备。现在国家大力提倡传统文化,不仅中学的文言文篇幅有所增多,而且小学阶段的文言文也提至小学中年级。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探讨小学文言文的特点及教学方法显得格外重要。
小学的文言文总的说来,篇幅较短,语言浅显,但是此阶段的小学生一般在九岁左右,阅读能力有限,况且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白话文迥异,因此该阶段的小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对教师的依赖性还是很大的。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笔者就此阶段文言文教学中的引导方略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一、诵读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该方法在传统阅读中经常被运用,包括朗读、熟读、精读和吟读四种。小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经常用到的是朗读和熟读。而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朗读很重要。教师示范朗读的重点在于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在朗读时可以采用夸张式朗读法,在文中潜在的停顿的地方,故意停的时间长一些,让学生感受划分节奏。之后让学生模仿教师朗读的节奏进行朗读,最后按正常语速朗读,在朗读时做到“三到”,即眼到、心到、口到。要真正做到“三到”,首先必须心到,心如明镜,聚精会神,才能做到眼到、口到[1]。在朗读的基础上做到熟读会背。总的来说,小学的文言文数量不多,篇幅简短,熟读会背应不是难事。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吟读法,指的是用唱歌似的音调来诵读作品,从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与韵味情调的阅读方法[1]133。吟读法更有利于了解文言文的节奏、语言音调及其情感运势。
二、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文言常用词
所谓文言常用词,是指文言文中经常使用而且意思固定的词,一般是指文言虚词。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词的意思并不懂,但并不是每篇文言文都对文言虚词的意思有介绍。因此,教师需格外注意引导学生归纳理解书中注释未出现的文言常用词。如2018年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4课: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2]
该文注释有六个,分别是:该文的出处;“庭”的含义;“瓮”的含义;“皆”的含义;“光”具体指的人物;“迸”的含义。其中只有“皆”是文言常用词,它的意思是“都,全”。而“于”“之”这两个文言常用词书中并没有提,学生也不知道它们的意思,因此需要教师告知并引导学生归纳。再如2018年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5课: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3]
该文注释有七个,分别是:该文的出处;“株”的含义;“走”的含义;“因”的含义;“释”的含义;“耒”的含义;“冀”的含义。除此之外,还有书中未提到的“者”“而”“复”“为”这四个文言常用词的含义。教师注意并告知学生这四个词的意思,进行积累。
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光靠书中的注释是不行的,还应结合注释全面关注文言常用词,并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也可以采取仿写的方式进行巩固。如小学语文课堂练习(三年级下)《守株待兔》有两个类似的例子:“齐国有个打鱼的人,赵国有个打猎的人。”[4]就是给出白话文,将其翻译成相应的文言文:“齐国有渔者,赵国有猎者。”
此外,还可以通过布置读课外文言文的形式进行积累。此时应注意两点:一是选取的文言文最好浅显易懂;二是教师引导,学生自读。第二点分两步走,首先教师在阅读课上讲读有关课外篇目,这个篇目需要出现最近所学文言文中出现的有关文言常用词。其次是布置类似篇目,难度要容易。比如学了《守株待兔》这篇寓言,很多教师会让学生读《伊索寓言》进行知识拓展。其实我们国家也有寓言,比如杨尘潇改编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就不错,它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篇幅短小,有注释,也有白话文翻译,可以供学生自己结合注释和白话文进行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篇进行讲读,注意有关文言虚词的积累。如学生在二年级学过《揠苗助长》的白话文,教师可以找来其文言文形式,让学生进行文言积累。其中涉及“而”“者”“之”“其”“矣”的用法,这些词在《司马光》和《守株待兔》中学过。学完之后,教师可以布置另一篇《蹊田夺牛》让学生自读,该篇只有两句话,涉及“之”“而”“者”“矣”的用法。
三、文言文的翻译采取直译法
翻译文言文时讲究直译。因为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语言的具体意思和具体表达方式还不清楚,因此采取直译法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如《守株待兔》中的“宋人有耕者”,直接翻译为“宋国有个耕田的人”,不应翻译为“宋国有个农民”或者“宋国有个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因为本句中的“耕”就是“耕田”,“者”就是“……的人”,这样正好能串讲起来,学生容易理解。
四、采用灵活有趣的方式理解课文内涵
比如: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5]
此课文安排在旧教材的小学六年级,虽说学习旧教材的小学生在小学高年级才接触到文言文,但此时的孩子普遍为十一二岁,对于语言的理解力普遍比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强,因此在词语积累的基础上,对于文言文所展示的思想与教育意义也成为教学关注的一个方面。在教授该课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精神的理解,可以采取课本剧的形式加以展示,如: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穿越时空到现在,辩斗而来。)
学生:“你们为什么吵架啊?”
小儿甲:“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小兒乙:“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学生:“为什么啊?”
小儿甲:“因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看起来大的像车盖,中午的时候看起来比较小,像盘子,这不是近大远小的道理么?”
小儿乙:“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很凉,等到中午的时候,天气热的如同把手放到热水中,这难道不是近的东西热,远的东西凉的原因吗?”
两小儿看着我:“你能告诉我们为什么吗?”
学生:“对不起,我也不知道。”
两小儿笑道:“看样子你也懂得不多啊。”
(两小儿辩斗着向未来走去。)
通过课本剧,学生再次熟悉了课文内容,形象地感受到两小儿的音容笑貌。通过两小儿问孔子不得,穿越到现在,问学生不得,再穿越到未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原课文所要表达的信息,即赞扬两小儿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也是这篇课文的价值所在。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并不是个新事物,只不过有了新的教学要求,小学文言文教学年级的下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学的难度。虽然在课文编排上新教材中的文言文长度比旧教材短,且相对简单,但是它的接受对象年龄也小。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备教材之外还要备学生,所以采取更直接、更形象、更有趣、更简单多样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白金声.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31.
[2]温儒敏.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温儒敏.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课堂练习》编委会.小学语文课堂练习(三年级下)[M].贵阳: 贵州民族出版社,2018.
[6]杨尘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