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

2019-11-25苏伟仲庞蕴馨

成才之路 2019年28期
关键词:大问题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苏伟仲 庞蕴馨

摘 要:数学源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的身影,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的本质应从根本上渗透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以“大问题”作为教学中的主线,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需求、学习基础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对话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驱动学生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发展数学思维。文章以“三角形的认识”为例,探讨大问题教学模式的设计方向、实践应用和教学反思的途径。

关键词:“大问题”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420;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8-0056-02

當前,数学教学普遍存在效率不高的现象,其直接原因是教师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本原因是教师的提问技巧欠缺,停留在为了“提问”而 “问”的阶段。教师没有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实际的且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不能驱动学生思考问题,这样即使学生有所收获,也是琐碎的、凌乱的。那么,如何驱动学生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发展思维?笔者基于“大问题”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获得了较好成效。下面以“三角形的认识”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一、基于“大问题”教学的数学教学设计方向

1.“大问题”教学下的课堂结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层次性,数学教学活动具有思考性,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越发引起大家的思考,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问题”教学模式是特级教师黄爱华总结自身教学实践的成果之一,作为“大问题”教学的倡导者与实践者,黄爱华老师提出“大问题”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主要由提出问题、探索解决、综合发展三部分构成。根据这三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下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理应让学生在探究中进行学习,而非生搬硬套。传统教学模式大都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效率并不高。而基于“大问题”教学的课堂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2.分析数学教学,实施“大问题”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大问题”教学背景下的教学核心在于教师的“导”,也就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使学生进入积极学习状态。黄爱华老师说:“能引出学生问题的问题,就是好问题。‘大问题始终要让有问题的孩子保持有问题。”这需要教师在分析教学目标时注重两方面的提问:一是教师的有效提问。二是教师引导学生的提问。“大问题”教学的特征体现在呈现数学本质、具有探究难度、注重问题繁殖、源自学生提问几个方面。因此,教师实施“大问题”教学提出的教学目标应触及数学知识本质,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在问题中真正领悟数学的趣味性,提高探究数学的积极性。

如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笔者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初步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学生带着疑问通过动手实践来认识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概括三角形的特征,建立三角形的概念。(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发展推理能力。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提出指导性明确的学习问题和任务

对于“大问题”的设计, 其目的应指向学生如何更好地提升数学素养。设计的“大问题”应可架构出大环节, 帮助学生建构起学习支架,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向学生抛出“大问题”,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生成一个个“小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

如“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路径是:第一,抛出话题。教师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了解本节教学内容与三角形的关系。第二,自主探究。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家画的三角形一样吗”进行思考。第三,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大家的想法。第四,全班分享。各小组的代表进行汇报,展示学习成果。第五,共同概括。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小组代表提出的观点,并加以评价。第六,问题延伸。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加以反馈,继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4.通过“让学生教”完善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教”,其目的是让学生客观看待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差异,对学习有更深的认知,巩固学习效果。皮亚杰说:“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 至少由他重建, 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教师可把三尺讲台让给学生一尺,让学生勇敢地走上讲台,让学生与老师的角色互换, 给学生“指点江山”的舞台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教师则通过学生的阐述来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帮助。

“让学生教”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做到:其一,采取“自愿报名”原则。不能为难学生,不要强迫学生做不愿意做的事情,要让那些自愿参与的学生来展示自己。其二,相信学生的能力。既然有学生敢于上台讲述,教师就应当肯定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把讲台交由学生自由发挥。其三,不轻易插嘴。要尊重台上的发言人,即使他们有说错的地方,也不应随便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坚持倾听,过后总结。

二、“大问题”教学模式在数学课程中的实践

1.抛出话题,自主探究

首先,在幻灯片上呈现“问题让学习发生”,引导学生学习“三角形的认识”,需要从它的名称、定义、高和底及其特性进行了解;接着,让学生各自在纸上画出心中所想的三角形,然后提问:“同学们认为大家画的三角形一样吗?哪些地方会一样,哪些地方又会不一样呢?”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基于“大问题”教学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触及数学知识本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想象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明白对三角形的认识不仅仅是熟记定义。

2.小组讨论,全班分享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可互相质疑、交流,然后小组代表上台分享本组的结论。通过抛出“大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加深思考,学习不同小组间的成果,逐步探究三角形的特征。

3.共同概括,问题深入

各小组代表讲述结论后,全班共同归纳三角形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获得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等认识。在全班结论一致的前提下,教师继续提问:每个角代表一个顶点,即两个角就是两个顶点,那在归纳三角形的特性时是否可以把“三个角”与“三个顶点”去掉其中一个呢?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旧知、认识新知。

4.各抒己见,全班探究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评析,或指出错误,或给予表扬,旨在鼓励大家深入探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把课堂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勇于发言。

5.问题延伸,归纳提升

提出问题:在三角形的定义中为什么不能直接叫有三个角的图形就是三角形?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代表上台证明该定义的不合理性,教师对三角形的定义进行正确的解释。

在“大问题”教学中,关键点不是教师向学生解释“是什么”,而是与学生一起讨论数学的本质。学生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探究其定义,体会数学的趣味性与严谨性,而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

6.转换角色,尝试讲解

教师邀请学生上台讲授“今天你掌握了哪个知识点”,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学习目标进行尝试讲解。让学生尝试讲解,既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又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可谓一举多得。

三、数学“大问题”教学模式的反思

1.着重问题设计

黄爱华老师把课堂中的“大问题”定义为“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问题”。简单地说,“大问题”更多的是关注教学主要内容,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置。例如,笔者以“三角形的定义”作为一个“大问题”,然后分解成两个小问题,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进行思考,帮助學生建立学习支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教育家顾明远说:“教学过程,不论是什么学科,都需要认真研究如何通过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当前无论是提倡学生参与式教学、探究性学习, 还是基于问题的学习 (PBL) 、STEAM教学, 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勤于思考、学会思考、发展思维。”可见,所有问题设计都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教师应抓住教学的核心,把握问题的关键,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2.形成“教师在后”的教学

“教师在后”的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强调学生先思先学,教师后教,即学生首先独立思考或与同学一起探讨问题,教师再进行引导和分析,突出学生对问题的自我“顿悟”。

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当“小教师”,目的是让学生把自己理解的内容复述出来,这样一是巩固新学知识,二是帮助其他同学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学、让学生想、让学生说,而不是“一言堂”。在“大问题”教学中,人们看到的更多是“教师在后”的教学形式,而这恰恰是学生探究知识、发现问题的最佳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黄爱华,林振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适应“4C核心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8(06).

[2]黄惠暄.对“大问题”课堂教学的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09).

[3]朱小洪.“大问题”中的大智慧——谈小学数学“大问题”教学特点与合理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6(05).

[4]董雪云.“大问题”驱动: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J].数学教学通讯,2018(13).

[5]张海,张英杰.指向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案设计——大问题视角[J].内蒙古教育,2017(19).

[6]苏丰南,潘江武,覃小平.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实践研究四种教学模式[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一般项目“小学数学33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2013YQJK254)、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区域教学模式本土化的变革实践”(项目编号:LSJGZB181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苏伟仲(1966-),男,广东雷州人,小学高级教师,从事数学教育与教育管理研究;庞蕴馨(1997-),女,广东佛山人,从事数学教学与全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大问题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例谈“大问题”导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