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澄海:这里留住了乡愁
2019-11-25韩静
韩静
乡村振兴具体如何推进?“牛鼻子”在哪?遵循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近些年,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以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宏图正渐次在澄海大地展开。
在这里,一個个散发着鲜活泥土气息的农业创富故事,正在上演。在这里,一个个洁净亮丽、文明和谐的乡村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住了乡愁。
澄海区是广东省汕头市下辖区,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出海口,素有“粤东门户”之称。澄海是典型的农业大区,农业人口占该区人口近8成,在广东省的农业战略格局中澄海区也被规划为潮汕平原精细农业区。近年来,作为农业大区的澄海就如何破题乡村振兴,一直寻求新时代的“澄海路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澄海的有效开展,如今,放眼所及,澄海田地间不再是传统印象中一块块破碎的“巴掌田”,取而代之的是高效整合后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乡村也早已蜕变旧貌展露新颜。
打造宜居乡村
对于建设美丽乡村,澄海区一直在“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上不遗余力。澄海区上华镇菊池村地处澄海城区西北8公里处,是澄海区的革命老区村,也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菊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黄闻铎告诉《小康》记者, 菊池村的名字由来是因为村前有个“寨前池”。自古至今,这个池塘的四周都长满了野菊花,深秋时节,五颜六色的野菊花和清澈的池塘相伴在一起,风吹水动,水动花摇......所以菊池村就因此而得名。
在黄闻铎的带领下,记者进入菊池村,在距离村委不远的河涌边,黄闻铎指着河涌两边的绿化带感慨地说,2016年以前,河涌两边都还是私搭乱建的“重灾区”,河涌里也常常漂浮着各种垃圾,又臭又脏。
为了一改“脏乱差”顽疾,营造宜居乡村,菊池村新一届“两委”干部积极行动,大力度地整治脏乱差现象。行动中,首先清拆了河涌两边的违章建筑,并对河涌进行了日常管护。如今,经过整治后的河涌及其周边环境已经成为菊池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连河涌两边的村道都拓宽了不少,行车走人都极大的方便了村民。
而再往菊池村深处走,一处池塘边上,一座古风古韵的六角凉亭便出现在眼前。菊池村80岁的黄广城说,这座凉亭是近两年才修建好的,现在也是菊池村最热闹的地方。茶余饭后村里老人都喜欢在这里乘凉拉家常。
广东省十大海丝文化地理坐标·樟林古港
作为菊池村的老住户,黄广城说,从小到大他都生活在菊池村,从未离开,这些年他也一路见证了村里的大小变化。从河涌变清,到马路拓宽硬化,从改公厕到修污水管网,菊池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让黄广城觉得,生活在农村,环境是越来越好,日子也越过越舒心。“要感谢村干部,这几年村里变化太大了。我做梦都想不到我们村还能成为澄海的‘网红村,吸引那么多人来我们菊池。” 黄广城对现在农村的发展变化有道不完的喜悦之情。令黄广城还想不到的是, 经过合理规划、优化整合,菊池仅28.6公顷的面积,在这两年还多了不少新景观。菊花池、思源井、红井、西畔闸门等10多个“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小景点,每逢周末吸引不少周边群众游览。
走访期间记者不禁疑惑,菊池这样一个人口少,集体经济收入仅为8万元的小乡村,是如何做到在有限的经济条件和环境下实现蝶变的?
谈及菊池的美丽乡村建设,菊池村的村干部们表示可以用“精打细算”来形容。尤其是在环境整治上,更是“斤斤计较”。“推进乡村振兴,让小村庄有大作为也可以用最少的钱多办事。”黄闻铎说,为了节约建设成本,村里的很多基础设施如垃圾桶的配置、绿化带的标识、栅栏、甚至是村口的六角凉亭的防腐木材料都是“两委”干部从网上淘来,再请人安装。费用支出上节约了很多成本,这些微改造,以最经济实用的方式达成了很多村民的“微心愿”,也让菊池村的面貌和风气一步步提升。
正是有了这样一群精明能干、勤俭节约、一心为民的村干部以及团结配合的村民,该村各种荣誉开始纷至沓来:该村先后被授予“澄海区创文强管先行示范村居”“汕头市文明村”、“汕头市十佳美丽乡村”、“澄海区科普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如今,面对乡村振兴新形势,菊池村该如何在振兴发展中找到新出路?“乡村要振兴,农村要发展,离不开产业发展。”黄闻铎表示,接下来菊池村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维护古村落,发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元素,完善和提升公共设施水平,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新路子,实现人居环境和乡村振兴同步发展。
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
澄海农业素以精耕细作著称,有“种田如绣花”美誉,是著名的农业高产地区。进入新时代,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将“工业化”管理理念引入农业生产,已成为澄海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2018年,澄海区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广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自入选以来,澄海区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来实施乡村振兴、推动产业兴旺。为谋划好现代农业产业在澄海的落地生根,澄海区专门制订了《澄海区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规划》,该《规划》从顶层设计上为澄海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路线图。
澄海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林典发向《小康》记者介绍,就目前而言,澄海区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范围为莲上、莲下、溪南和凤翔4个镇(街道),区域面积169.71平方公里,连片种植蔬菜3.5万亩,播种面积18.59万亩。规划内容包括建设“一核、两区、一带、五基地”,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和蔬菜品牌质量培育工程,共分16个子项目。
作为重点项目,产业园项目省级补助资金、实施主体自筹配套资金、地方统筹资金和撬动社会资本总投入共 20515.1万元,大笔资金的加持继而搅动了澄海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池春水。如今在澄海,瞄准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企业越来越多,这其中澄海区金港湾种养专业合作社葡萄种植基地就是典型代表。其负责人、29岁的“海归”青年农民彭浩投入1200多万建设第一期葡萄基地正是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了农业种植现代化。彭浩告诉记者,在上海交通大学技术专家的指导下,根据汕头气候土壤条件,他从日本引进了新葡萄品种“阳光玫瑰”,种植了60亩。彭浩说,“阳光玫瑰”是水果界的“爱马仕”,果品价值高,对种植环境和管理技术要求也非常高。为使葡萄种植符合高标准种植要求,彭浩的葡萄基地改变了传统的葡萄种植模式,全部采用能抵抗12级大风的温室大棚设施种植,仅建设大棚每亩地就要投入13万元。
硬件设施完备后,彭浩及团队开始对基地进行土壤改良。每个大棚都换7吨有机土壤。在种植的过程中,彭浩坚持不用化肥农药,而是在种植基地装上8000多块防虫板,配合使用杀虫灯,以生物诱导剂等物理方式除虫,并通过肥水自动化精确调控、生态栽培技术等多项精准化栽培技术,实现无公害种植。此外,为保证水質安全,基地使用的是三级过滤的自动喷淋。不过,由于种植技术自动化,基地日常管养仅需6人。
虽然投入大、周期长,但彭浩还是坚持了下来。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基地形成了标准化的种养模式,将葡萄果树每亩控制在55棵,亩产量控制在1000公斤左右,亩产量仅为普通葡萄的一半,每亩产值却比普通葡萄高出10倍。2018年,试产的首批果实质量达到预期目标。彭浩也试着将部分种植区域开放,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体验。
通过集体统筹经营,提高土地流转率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是农村稳定的基础,也是解决一切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土地流转为主抓手,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已成为乡村振兴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曾经东一块、西一块的“巴掌田”,杂草丛生的闲置地,变成整齐划一、沟渠相连、能排能灌的大田,规模和经营模式上拓展了特色农业发展空间,不断吸引外来资本汇聚,“与此同时接二连三”的农旅融合带旺乡村人气,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全方位提升——这样的连锁反应发生在当下的澄海。
澄海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约为0.2亩,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农业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务工、经商,多数农村土地由留守老人耕种,有的甚至出现了耕地撂荒现象。由此,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对澄海来说尤为重要和紧迫。为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破解农村承包地细碎化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澄海以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的态度,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上,提出“各村(社区)可以根据农民意愿采用确权实测到户和确份额到户两种确权方式开展确权工作”。
澄海区金港湾种养专业合作社葡萄种植基地,其负责人、29岁的“海归”青年农民彭浩投入1200多万建设第一期葡萄基地正是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了农业种植现代化。
据了解,澄海区共有161个村(社区)经过民主决策,选择了全部或部分确份额的确权方式。细碎化的土地通过确份额的方式,在保障农民承包权不受损的同时,将经营权有序流转到集体统一统筹经营,面积超5.8万亩。
“通过集体统筹经营的方式,一方面扩大了可流转土地规模,同时大幅降低了流转的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流转过程中的议价能力,更能有效地保障农民权益。这是我区耕地经营权的第一层流转,从农民手中流转到集体统筹经营。澄海区土地经营权的第二层流转是在第一层流转的基础上,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行为,将所有交易纳入‘三资交易平台,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交易,既有效提高了土地经营权流转收益,也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便利条件。”澄海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少武向《小康》记者介绍,目前,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5.8万亩,流转率达到39%。
记者注意到,澄海当前流转的土地有些用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些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实现流转,还有一些土地经过流转,成为了家庭农场。说起家庭农场的“诞生”,还得回到2013年。当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户合作社流转,家庭农场这一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被提出,随即便“引发”了一股全国范围的家庭农场申报热潮。澄海的家庭农场,也正是从那时开始起步。
10月15日上午,在澄海区农业农村局,记者遇到了前来办理家庭农场业务的林广柱和澄海区溪南镇东社村的村干部林奇满。林广柱告诉《小康》记者,他在当地种植香蕉已有十多年时间,今年,他在溪南镇的种植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香蕉的种植面积从早期的40多亩,扩展到100多亩,规模逐步扩大。目前,这些经济作物长势喜人,今年又将是一个丰收年。看着这些长势喜人的农作物,林广柱由衷地感谢澄海区农业农村局这两年对其的帮助。
最初发展种植业时,由于缺乏合理经营,品牌效益,林广柱的香蕉常常打不开市场。得知林广柱遇到的难题,村干部林齐满拿着家庭农场的宣传册找到林广柱,向他解释了发展家庭农场的利好政策。仔细了解政策后,林广柱的家庭农场在今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这也意味着,林广柱的家庭农场要逐步实现正规运营。“所谓正规化,就是在财务核算,质量把控,品牌建设上实现优化。”现在林广柱的家庭农场逐步走向正轨,而在澄海越来越多的家庭农场也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编辑/麦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