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一辈革命家后代谈家风

2019-11-25

新传奇 2019年44期
关键词:林伯渠谢觉哉老百姓

1951年初,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的谢觉哉在给两个儿子的信中写道:“你们会说我这个官是‘焦官。‘官而不‘焦,天下大乱;‘官而‘焦了,转乱为安。我官好比周老官(奇才大老官);起得早來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

10月20日,“重温红色记忆,见证峥嵘岁月”主题论坛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多位开国元勋后代,以红色文物为切入点,围绕论坛主题进行发言。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副部长,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之子马晓文讲述了以马文瑞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此前,“延安五老”的后代也讲述了各自的家风故事。

马文瑞之子:一件旧军装,成了传家宝

在主题论坛上,马晓文拿出了一件衣服,这是他的父亲马文瑞的一件军装。

马晓文回忆,这件给八路军385旅政委发的旧军装,是父亲心爱之物。从1937年到1950年,他一直穿着。从陇东庆阳到延安,再到西安,他一直穿了十几年,成为我们家的传家宝。

在陕甘宁边区,干部同群众同甘共苦。吃,同老百姓一样;穿,也同老百姓一样。

父亲天天惦记着老百姓,在院子里边走,因为当时种的枣树在困难时期能救命。他时时刻刻关心着老百姓的生活,还要求我们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这样才能有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不密切联系群众,群众什么都不跟你讲,不跟你心连心,党就要垮掉。

马晓文表示,党群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群众是我们的天,是我们的地,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党什么时候离开群众,什么时候就要垮台。共产党这么多年之所以有力量,主要是有全国14亿老百姓的支持,代表了我们的一个政治方向,代表了我们一个大的奋斗目标。所以,我们共产党人要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决不能腐败,腐败就是我们的敌人,这些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讲得很清楚。那时候我父亲去西安,刚进城的时候,有一个小干部多拿了一件东西,就被处理了。我们党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以及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这三个作风搞不好,我们党也是搞不好的。

林伯渠孙女:爷爷总是往前走,走在时代的前头

林伯渠是党和国家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是上世纪初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前辈之一。他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并称“延安五老”。林伯渠的一生经历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对建立中华民国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起爷爷林伯渠,孙女林友群十分敬佩爷爷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头。“国共合作的时候他代表共产党到国民党任职。他是共产党第一批党员的50人之一。”

林伯渠在国民党任职的时候,很多人跟他走关系。林友群记得,父亲曾跟她说过,当时有人曾用美色利诱爷爷,爷爷马上拒绝了。当时人们都认为,这个老爷子比较正,他不会接受这些。

林伯渠出身于书香门第,读书成绩特好,“他第一次去日本,是从湖南老家考了第一名,公费留学去的。他在党内一直管经济工作,也是因为他在日本和苏联都是学的经济”。

1933年,林伯渠从苏联回国,到达瑞金“接管财政”,先后担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财政部部长。长征时期的财务也是他管。“记得我叔叔说过,爷爷管的窑洞存着好多古董,都是为了用这些给红军换钱、换东西。几次反围剿的时候,有好多都带不走,就把能带走的钱带走,那些东西全留在那里。”林友群说,“搞经济工作得有点儿觉悟,他没有私欲。”

此后,历次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他都一贯站在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方面,同帝国主义和反动派进行了坚决斗争。“他是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搞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时候也是他管财政,听我父亲说都是他去走访、去踩点,看完了回来再搞。”

林伯渠长期主持根据地财经方面的领导工作。在延安时,他就提出:“帮助民间游资转入有利可图的私营或合营企业,应尽可能争取边区外面的资本,到边区来从事有利可图的工业建设,他们可以单独经营或与政府合营,都给予法律的保障与可能的协助。”

作为林伯渠的后代,从第二代到现在的第四代,林友群觉得这几代人都是凭自己本事吃饭,甘当最普通的人。

谢觉哉之子:父亲自称是“焦官”

谢觉哉是“延安五老”之一,他横跨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一生厚养情操与学识。

养育儿孙,是谢觉哉家书里的主要内容。谢觉哉之子、著名导演谢飞回忆,1951年初,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的谢觉哉给老家两个儿子写信。原来,“谢胡子当大官”的消息,已在老家宁乡传得沸沸扬扬。儿子们想借父亲“东风”,赴京谋一个好差事。在给两个儿子的信中,他写道:“你们会说我这个官是‘焦官。是的,‘官而不‘焦,天下大乱;‘官而‘焦了,转乱为安。”他写出了那首有名的诗句:“你们说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官(奇才大老官);起得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

谢觉哉对子女和乡干部们的浮夸接待、农村山林环境的破坏、老百姓生活困难等现状很有意见,多次写信批评:“修车路,不是对我的尊敬,而是对我的不尊敬。人民看了,要说我谢胡子是一个架子很大的官,这是浮夸风的反映。我两次回乡,都不很称意。我还想回乡一次,不过有3个条件:第一,不要派一些人包围我,要让我行动自由;第二,要农村容易买到猪肉;第三,要看到到处都是幼林。”

谢飞表示,1962年3月8日的“致儿女”一封信写得最长,也最丰富。父亲从住、吃、穿各个方面谈古说今教育我们:“我家是地主,我又是有职业的人,我到北京才穿上绸内衣,还是人家送的。手表我以前没有,现在你们穿绸内衣了,戴手表了。(关于)皮鞋,我记得1937年去兰州搞统战工作,公家给我买了一双皮鞋,到北京为了接待外宾才买第二双皮鞋。那时我快70岁了。你们小小年纪就穿皮鞋,且已穿过不止一双。”父亲要求我们思想上“看过去,看别人”“对人宽,对己刻”;生活中“要自己动手”“爱惜东西”。今天读来仍旧令人感慨、深思。

后来,谢飞将家书编辑出版,祈盼留住父辈精神,传承给今天的人们。

(《谢觉哉家书》等)

猜你喜欢

林伯渠谢觉哉老百姓
谢觉哉的读书之道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林伯渠家风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一条常用的御寒毛毯
老百姓的话
林伯渠的红色家风
林伯渠无条件执行组织决定
防火迟到
林伯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桥梁
老百姓的“骂”管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