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平阳青街畲族乡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2019-11-25王雅琦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19年0期
关键词:畲族村落文化

王雅琦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辉煌而灿烂的农耕文明留下了一个个满载历史的文化村落。而这一个个村落就像一部部厚重的典籍,记录着先人们的智慧与创造,承载着一辈又一辈的文化记忆,传承着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乡土文化。正如费孝通先生说的那般,“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势头下,“村落空心化”“乡村凋敝”“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乡村发展问题日益凸显。村落文化也在现代城市文化的强烈冲击下面临着“文化失落”“文化失语”“地方记忆消逝”等发展困境。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村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位于温州市平阳县的青街畲族乡在悠久的生息历程中建造和保留了独特的村落文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码头文化、畲族文化、古民居文化、望族文化等文化资源。但在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下,年轻人口大量外迁,文化资源挖掘与保护不足,平阳青街畲族乡也难逃“乡村凋敝”等现实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传承农耕文明、寄托乡愁情怀的青街畲族乡的未来之路指明了发展方向。在这一战略统领下,青街畲族乡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业成为万亿产业的实施意见》《浙江省旅游局关于旅游风情小镇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划以北至垟心村,南至王神洞村,西至九岱村,东至太申村,创建省级旅游风情小镇。截至2019年,青街畲族乡旅游风情小镇建设已初步实施。但各方面规划建设还流于表面,没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缺少文化意蕴。因此,本文将以平阳青街畲族乡为例探析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问题。

一、平阳青街畲族乡的基本概况

青街畲族乡位于温州市平阳县西南部山区,东邻闹村乡,南与苍南县腾洋乡、莒溪镇接壤,西连顺溪镇,北连南雁镇,是南雁荡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平阳县内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青街畲族乡总面积21.63平方千米,总人口约1.1万人,下辖11个行政村(2)11个行政村分别是:青街村、十五亩村、朱三村、王神洞村、九岱村、新三村、垟心村、睦源村、太申村、东坑村、南网村。,其中九岱村和王神洞村是两个畲族聚居村。但由于青街畲族乡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加上大量人口外迁,现常住人口约3000多人,是平阳县欠发达乡镇之一。乡内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2%,蓄有毛竹1.2万亩,素有“竹海畲乡、生态家园”的美誉。同时,乡内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民俗风情,在2017年被列为浙江省旅游风情小镇培育名单。

(一)青街畲族乡古建筑资源丰富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青街畲族乡保存了大量的古民居、古廊桥等古建筑资源,如表1所示。这些古建筑资源都是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活体”。青街李氏、池氏大屋由宗族的聚居而产生,规模庞大,保存完整,真实地反映了青街清代以来乡土建筑的历史衍变。这些大屋建筑布局基本相似,以围合式四合院为基本单元。结构上采用穿斗拾梁混合式梁架,多为楼居,二层前檐做轩廊,俗称“走马楼”,廊间做拼花美人靠,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是浙南地区典型的乡土建筑代表之一。2005年李氏、池氏大屋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青街畲族乡文保单位包含5幢乡土建筑,总建筑面积约为102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为11400平方米,均始建于清代。

表1 青街畲族乡古建筑情况统计表

续 表

畲汉混居的青街畲族乡民间信仰复杂,随处可见祈福祭拜的宫庙。位于清溪西侧的双合殿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分为左右两个戏台,上层内部供奉着陈氏皇君、叶大元帅、马氏真仙、陈林李皇君、董氏夫人、驻宫土地、林泗侯王、杨府侯王、周八大王等数十位神祇。整个庙宇富丽堂皇,十分宏伟,是由当地望族捐资修建的。如今的双合殿不仅是当地村民拜神的场所,同时也是他们的休闲娱乐场所。沿着双合殿,走过月笔桥,泗州大圣的神龛供奉在睦源桥这一座古廊桥上。据笔者调查了解,睦源桥是由望族池氏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重建的,曾是青街重要的交通枢纽。如今的睦源桥既是当地村民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也是求得好姻缘的神圣空间。

除此之外,在十五亩村的道路旁建有一座七宝宫(3)据庙左侧的《七宝宫重修碑记》可知:青街旧属崇祯七保,明弘治年间,一位姓卢先人当里正。当时平阳一名土霸伊舅父在朝为官,势力很大,听风水先生的话,崇祯乡七宝湾有风水宝地,遂串通县宰想把七宝湾占为己用建坟墓。卢里正听到消息,认为七宝湾是公山,不能让土霸占有,买来空金瓶再找一条旧石板埋在地下四尺多载上棘刺,立起义冢石碑,地名死人(坝)后。过两年,土霸带风水先生来想做坟墓,看义冢石碑地名死人(坝),不利市,就放弃做墓。后人纪念卢里正智谋双全,为民办事,建宫演奉,至今近六百年。2017年重建庙宇,丁亥年正月初二遭火焚烧,丁亥年秋又重建,兹将乐助姓氏缘金立石永志,叨蒙昌盛。,供奉着驻宫地主、进一招财、白衣土地、七宝卢公王、四海龙王、徐德甫先生等神祇。在王神洞村的村口建有一座水口宫(4)据庙内《纪念碑》可知:本宫始建于清光绪丙戌年,历史上曾香火鼎盛,万民敬仰。2007年首事倡议,群众积极支持下得以重建。,由正殿和院落组成。院落正中有烛架一支,香炉一尊。正殿中供奉着的神祇分别为土地尊神、七五相公、盘古帝王、张老公爹、符使、齐天大圣、杨府侯王、白马明王、本山大王、钟兰盘三位地主、判官、陈氏皇君、观音菩萨、送子娘娘。

(二)青街畲族乡文化资源丰厚

村落文化是依托于乡土而衍生发育的,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根源所在。青街畲族乡从唐天宝年间周氏始祖迁居至此,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农耕文明的发迹、畲汉之间的互动等都使得这一片土地孕育出独具地域特色和畲民族风格的村落文化。青街畲族乡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留下的古民居、古廊桥及宫庙等建筑都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唐天宝年间(742—756)周氏始祖为躲避战乱迁居睦源,明万历年间(1573—1620)池氏兄弟自山门坑东迁徙至青街,清顺治年间(1644-1661)李氏兄弟自福建南安迁居青街,一代一代耕读传家,一辈一辈繁衍成族。在这千百年的历史中,留下了丰厚的望族文化。

历史环境要素是村落文化的承载者和再现物。青街因水成街,竹林资源丰富,在历史上形成了用于运输交易的码头文化。清溪源出白岩山,与顺溪在矾岩大桥汇合,自下游的水头镇流入鳌江。过去人们将毛竹与竹笋经清溪运输至鳌江贩卖,又从鳌江将新鲜的海鲜带回青街。这一来一往的运输在清溪两岸形成集商埠、贸易、物产物资等的码头文化。如今的清溪虽早已不见往日繁盛的码头文化,但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清溪依然是村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世居青街的姓氏人口,除了汉族的池姓和李姓之外,还有蓝、雷、钟三大畲族姓氏。他们在漫漫的迁徙路途中,依山而建,临水而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形态。王神洞村和九岱村是青街畲族乡两个纯畲族聚居村,具有浓厚的畲族文化风情。“以歌代言”的畲歌和独具特色的婚嫁习俗等都陆续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表2所示。每年的农历“三月三”青街畲族乡都会举办“三月三畲乡风情节”,活动期间会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进行陈列展览,并对各类非遗传承人进行详细介绍。

表2 青街畲族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

青街畲族乡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中孕育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形成了凝结着地方历史记忆的村落文化。笔者在对青街畲族乡基本情况进行梳理时,深感通过挖掘和整理这些历史文化记忆,进而再对村落文化进行保护和开发是青街畲族乡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在政府部门和地方乡贤的积极带动下,青街畲族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青街畲族乡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现状

在乡村振兴战略统领下,对具有丰富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村落进行保护与开发是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文化作为资源实现经济价值转化的形式。青街畲族乡依托于自身的区位优势和历史沉淀,积极建设旅游风情小镇。目前已完成部分基础设施的建设,但在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依然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青街畲族乡现阶段已取得的成就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青街畲族乡根据相关文件,计划创建“以青街街道为核心,北至垟心村,南至王神洞村,西至九岱村,东至太申村”的旅游风情小镇,规划面积为8.1平方千米。目前,青街畲族乡政府基于旅游规划指南,各项目建设已逐步开始实施。现已建成九岱民俗文化广场(九岱村)、畲乡居民宿(王神洞村)、山塘、水库等基础设施。同时,规划出“一核、一环、一道、三区”的特色旅游产业体系,即以青街村为中心的畲乡风情环。以公路为依托串联起整个青街畲族乡村落的畲乡风情环,从王神洞村到青街村的二期绿道,以睦源村为中心的农耕体验区,以九岱村为中心的民俗度假区和以王神洞村为中心的康体养生区。但目前青街畲族乡旅游风情小镇建设尚停留于框架式规划目标层面,对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不足。

(二)青街畲族乡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1. 文化失语:村落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体缺失

村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得以振兴的核心要素。现今村落的发展在城镇化建设、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转型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下,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村落空心化”“村落文化断层”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村落文化在强势的现代城市文化面前失去了以往的自信和自尊,逐渐落入无人传承与无人保护的困境。

笔者在2019年正月期间进行田野调查时,沿着乡内的街道走一圈后发现年轻人很少,下午时分经常能看到老人们坐在自家门口与邻居聊天晒太阳。在与乡政府领导的访谈中得知,青街畲族乡登记在册的总人口数为1.1万人,但目前常住人口只有3000人左右,以老人和儿童为主。青街畲族乡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发展速度也比城镇慢,年轻人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保障纷纷外出务工。一部分年轻人过年也不回来,更愿意将父母接到城里过年。他们将自己与村落割裂开来,充分享受着现代城市文化带来的物质基础和生活条件。即使是心怀乡愁的年轻人也不得不因为生活而背井离乡。在外在因素与内在主体性的双重影响下,青街畲族乡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村落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体缺失,从而造成村落文化失语。无人传承的村落文化又该如何保护与开发呢?

2. 文化失落:畲族传统文化的消亡危机

畲族是我国东南山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浙江省和福建省。在历史的长河中,畲民族历经千年的漫长迁徙,逐渐从游耕狩猎转变为散居定耕的山地民族,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传统民族文化。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社会的边缘,这一弱小而无文字的民族形成了以歌代言、以歌叙事、以歌抒情、以歌行乐的歌唱习俗。畲族民歌作为畲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上极为丰富多彩,与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畲民们在迁徙的过程中直指青山而去,大分散、小聚居在山地地区。受环境所困的同时又得益于环境的滋养。面对疾病,他们为了生存,积极利用遍布山间的草药资源防治疾病。长期生活中积累下的经验及畲民们不断的尝试和摸索,在历史的沉淀下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畲医药。除此之外,与畲族妇女生活息息相关的畲族彩带也是畲族文化的一朵奇葩。极具民俗文化内涵的畲族彩带作为服饰的装饰品和吉祥物,工艺讲究,体现了畲族妇女的心灵手巧以及畲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口的大量外迁,这些曾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落入无人传承的尴尬境地。会唱畲歌的人少了,懂得畲医药的人少了,会编彩带的人也不多了。在主流文化的强势冲击下,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了无人问津的“非主流”。在非遗保护工作启动之后,畲民族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得到了大家的重视,但依然面临着传承人群的老龄化与断层化、传承纽带畲语的断裂、畲歌传统歌场环境的破坏等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3.文化式微:地方文化记忆的消逝

青街畲族乡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众多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繁盛一时的码头文化、跋山涉水的移民文化、耕读传家的望族文化、纷繁复杂的宗教文化、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等都是青街畲族乡宝贵的文化资源。青街地名的由来源自于周氏望族周八公的故事(5)自南宋淳熙五年(1178)周世南登第到咸淳七年(1271)周仁勇登武榜眼,不出百年,睦源周家共有18人金榜题名。南宋庆元二年(1196),周家“一门同科四进士”一时誉满朝野,声震瓯越。南宋咸淳年间,在朝做官的七位叔伯兄长回乡省亲,周氏八兄弟围坐一张八仙桌,为激发周八的上进心,席间,几个嫂子在桌旁奚落周八没出息,允诺说,如果周八也像兄长们一样官袍加身,嫂子们一定用青石铺路五十丈,迎接你荣归故里。这个激将法奏效了,周八随兄长赴临安府,经年发奋习文练武,后果然蟾宫折桂,考中武榜眼,家里嫂子闻讯时,已来不及铺石板路了,为不食言,便先用靛青土布铺路五十丈相迎,后改用青石铺路,后来,这条街因此被称为“青街”。。从李氏大屋走出去的华侨李基中(6)李基中,男,1914—1949。13岁毕业于温州模范学校,14岁在水头街荣寿药店当学徒,17岁在温州成大药行当职员。19岁到新加坡,入同乡池传楹创办的三民皮件公司为店员。由于他急公好义、助人为乐,且有较强的宣传组织能力,不久即被推选为华侨工会代表,开始了为侨胞及工人利益向英殖民主义斗争的生涯。与著名数学家李信明(7)李信明,男,笔名李学数。祖籍青街李氏大屋,是爱国华侨李基中次子。现定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波士顿大学教授。从小在新加坡读书,南洋大学毕业后赴法国、加拿大留学。20世纪70年代在加拿大获博士学位。著有《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一书,共五集。,在池氏大屋中培养出的著名画家池伯成以及周恩来的战友施味辛(8)施味辛,男,1902—1929。青街南网人。一生致力于革命斗争。其故居位于南网村,是近现代重要史迹。,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动人的故事都是青街畲族乡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隐藏在景观与古民居背后的地方文化记忆是青街畲族乡活的灵魂,也是青街畲族乡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建设旅游风情小镇的文化基底。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地对于地方记忆的挖掘不足,急需抢救式保护。

古民居是在传统农耕社会中自然形成的,代表着传统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嵌于村落文化中活着的历史,是历史文化的凝结物。坐落于青街畲族乡的李氏、池氏大屋文脉保存完整,如今依然发挥着居住功能。但这些古民居建筑所承载的文化记忆缺乏挖掘与整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李氏大屋内,有很多老物件被丢置一旁,门口竖立着两块记载李氏先贤(李基中和李信明)事迹的介绍板。除此之外,池氏大屋、革命烈士施味辛故居也同样面临着地方文化记忆的消逝。随着熟知地方文化的老人逐渐离世,搜集与整理相关文化记忆的难度增加,缺少文化底蕴的历史景观又该如何开发?

三、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青街畲族乡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程中农村农业发展的战略统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宏伟蓝图。村落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活化石”,传承着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寄托着祖祖辈辈的乡愁之情。 因此,村落文化在乡村振兴的战略统领下应注重保护与开发的相互有机结合,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在开发中进行保护,探索村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文化资本化转化路径。青街畲族乡是我国诸多村落中的一个案例代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为其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指明方向。

(一)振兴乡村文化:多方助力,推动青街畲族乡地方文化记忆挖掘

村落文化是在长期的农耕社会传承中逐渐形成的,凝结着大量丰富的地方文化记忆,反映着村落历史的变迁与发展。对具有深厚内涵的地方文化记忆进行挖掘与整理,建构起具有独特性的村落文化,是对村落文化的保护性开发,同时也是文化作为资源实现资本化转化的方式。乡村的振兴实质上是村落文化的振兴,而文化振兴依赖于人的振兴。人是村落地方文化记忆保护与传承的载体,也是村落文化创新开发的活力源泉。青街畲族乡在历史的积淀中传承着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记忆。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与年轻人群的外迁,熟知地方历史文化的老人离世,青街畲族乡文化记忆保护与传承的主体严重缺失。因此,对青街畲族乡地方文化记忆的挖掘与整理迫在眉睫,应采取抢救式保护。

在推动青街畲族乡地方文化记忆挖掘与整理的工作过程中,应积极借助多方的力量。首先,呼吁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在青街畲族乡地方文化记忆挖掘与整理的过程中,需要知识分子提供专业的指导。知识分子不应只是文化的守望者,还应积极参与到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中。其次,发挥乡贤与乡干部的领头作用。在内外因素共同腐蚀村落文化的今天,乡贤与乡干部作为村落中的精英,应在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中起领头作用,积极带动村民参与当地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最后,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地位。村民是村落文化的主体,承担着村落文化传承与创造的任务。在挖掘和整理地方文化记忆时,要积极呼吁村民的广泛参与。没有村民的参与,地方文化记忆的挖掘与整理工作是无法顺利进行的,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也将失去活力,变味失真。通过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以乡贤与乡干部为领头,唤醒村民们的文化自觉,增强村民们的文化自信,从而推动青街畲族乡地方文化记忆的挖掘与整理,实现村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乡村经济:多方合力,推动青街畲族乡村落文化资本化转化

面对工业文明孕育的现代城市文化,生活在村落中的人们对自己祖辈世世代代留下的村落文化渐渐失去自信,文化自觉力弱。在这种趋势下,文化资源的资本化转化是村落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方式。青街畲族乡文化资源丰富,在文化资源的资本化转化中需要村民、政府和企业三方共同合力推动。

在畲民族传统文化失落的形势下,只有畲民族本身开始自觉地保护和开发利用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文化资源的资本化转化过程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经久不衰。政府是文化资源资本化转化的重要推动者,只有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宣传下,青街畲族乡的文化才能拥有规模化的发展平台。在此基础上,引进企业参与,推动文化资源的资本化转化得以持续发展。通过村民、政府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在地方文化记忆挖掘与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文化资源开发,促进文化资本化转化,让村民切身感受到自己所传承的村落文化带来的实在利益,进而激发村民保护与传承村落文化的内生动力。

(三)打造乡村旅游:因地制宜,推动青街畲族乡旅游风情小镇建设

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青街畲族乡在政府的支持下规划创建省级旅游风情小镇。旅游风情小镇的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避免村落盲目跟风模仿造成“千村一面”“万村一貌”的发展境地。青街畲族乡应根据本地区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寻找自身适合的发展路径,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风情小镇。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找准产业发展的切入点,深入探寻村落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的可行性办法。既要保护好青街畲族乡文化资源遗存又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底蕴,推动青街畲族乡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和资源开发,使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村落特色产业发展的动力。关于青街畲族乡旅游风情小镇的创建,笔者认为可以从生态旅游开发与文旅结合两方面进行建设。

青街畲族乡作为南雁荡山风景区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与城市环境相比,乡内水资源与竹林资源丰富,保持着较为原始的自然状态。因此,青街畲族乡应充分利用本地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竹林种植、竹林农业,打造水上景观、农业景观,推进采摘体验、观光体验、生态旅游等项目的建设。积极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使当地村民可以从中受益,形成产业的良性循环,推动生态旅游的开发。除此之外,青街畲族乡还应从文旅结合的角度进行旅游风情小镇的建设。青街畲族乡作为平阳县内唯一的少数民族乡,畲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乡内古民居、古建筑保留完整,人文资源极为丰厚。在此基础上,青街畲族乡应结合本地优秀的民风民俗以及非物质文化特色与物质文化特色,规划提升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设施,对古迹进行保护性开发,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记忆,合理开发当地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码头文化、竹文化、望族文化等主题文化,形成“一乡一品”的乡村度假区。

村落文化是乡村发展旅游的灵魂,村落文化的价值是乡村的核心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村落文化的复兴才是乡村真正的振兴。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现代城市文化也依靠着村落传统文化的滋养。在享受城市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下,人们依然渴望着在村落传统文化中寻找生活之根,寻求身心的慰藉。因此,振兴乡村文化、发展乡村经济、打造乡村旅游是乡村得以振兴的可行性路径。

四、结 语

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中,村落的样貌格局、自然资源、生活方式、社会组织、风俗习惯、民居建筑、语言风格等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村落文化。但伴随着城镇化建设与现代城市文化的冲击,村落文化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落入无人保护、无人传承的发展困境。在几千年历史沉淀下形成的村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为中国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指明了发展方向。青街畲族乡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依托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人文资源,积极建设旅游风情小镇。但目前的规划建设还停留于表面,对乡内的文化资源挖掘严重不足。除此之外,青街畲族乡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还面临着畲民族文化濒临消失以及保护与传承主体缺失的困境。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传承。而文化的传承又依托于生活在村落中的人。复兴优秀的村落文化是乡村得以振兴的重要途径。青街畲族乡在建设旅游风情小镇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到延续文脉、传承文化、保护文化、开发文化、重塑青街畲族乡文化特色。积极推动地方文化记忆的挖掘以及文化资源资本化转化,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只有做到保育村落的文化性、突出乡村的生态性、提升村民的参与性,才能建设“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旅游风情小镇。

猜你喜欢

畲族村落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油画《村落》
畲族三月三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谁远谁近?
畲族民歌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