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秦小康路

2019-11-25文/图

中国公路 2019年21期
关键词:示范县农村公路客运

文/图

近年来,陕西省以建设“四好农村路”为目标,以改善广大农村地区安全出行条件为己任,以交通脱贫攻坚为抓手,聚力攻坚克难,矢志追赶超越,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陕西简称“陕”或“秦”,地处祖国内陆腹地,从北到南,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区三个地貌区,秦岭山脉横贯东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区域优势得天独厚。全省共107个县(市、区),常住人口3835万人。

截至2018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7.7万公里,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86.18公里,基本形成了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5.7万公里,实现100%乡镇、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目标,广大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为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

强化行业担当 统筹协调推动

五年来,陕西省交通系统以集中连片特困区、革命老区、国贫县等贫困地区为主战场,加大投入,全力攻坚。于2018年9月底完成了剩余908公里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任务,提前实现了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的交通脱贫攻坚保底性指标;大力推进深度贫困村集中居住30户以上自然村通组路建设和通村公路“油返砂”路段整治工程,累计建设深度贫困村通组路4645公里,整治通村公路“油返砂”路段15799公里,确保了计划退出的23个贫困县和3303个贫困村交通脱贫攻坚保底性指标按期完成。直接惠及2000万农民群众,交通建设带动农村200万劳动力就业,500万贫困人口脱贫。

安全和品质共同呵护农村路

五年来,陕西省累计投入建设资金650亿元,新改建完善农村公路超过7万公里,建设桥梁7.2万延米,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8万公里。今年还将安排新改建和完善农村公路4000公里,建设县乡公路600公里,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0000公里、危桥整治和桥涵配套工程6000延米。目前,全省所有县(区)均基本建立了独立或内设的农村公路质量监督机构,基本实现了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监督全覆盖。制定了《陕西省农村公路质量监督检查指导意见》,省级每年至少抽检一次,市级每年不少于两次,县级实现质量监督检查全覆盖。2018年全省农村公路建设质量抽检单点合格率为93.2%,关键指标合格率为94.9%。

“两个纳入”保障“路长制”全面落地

省道104线兴平过境段

以“两个纳入”为抓手,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夯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持续深化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机制。目前,陕西省公路局设置了农村公路处,100%地市建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处,100%涉农县(区)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站(局),100%乡镇建立了农村公路管理机构。不断建立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制度和村道议事机制,完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实现了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专管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和省政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整合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岗位和扶贫等资金,提高农村公路日常养护人员工资标准,积极吸纳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

农村公路养管逐步规范

按照“县乡公路干线化,通村公路常态化”理念,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多元化养护管理模式,专业性养护采取招标方式选择具备资质条件的单位承担,非专业性养护采取集体或个人承包养护、群众集中进行季节性养护等方式。加强通村公路养护管理,全面推行“村负责、乡管理、县考核”管理模式,加大行业检查考核力度,实现通村公路“有人管、有人养、有钱养”。结合省政府道路交通安全三项攻坚行动,落实各级财政资金,加大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改造工程力度,大力开展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完善交通安全设施,消除道路安全隐患。全省农村公路列养率和经常性养护率均达到100%,全省县乡公路、村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分别达到74.71、63.05。农村公路危桥数量逐年减少,安防设施逐步完善,路况服务水平持续向好,通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运输体系不断完善

陕西省目前累计建成乡镇等级站907个,建制村招呼站约1.04万处,实现100%乡镇和97.5%建制村通客车,彻底解决贫困地区941个乡镇和1.26万个建制村出行难问题。完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加快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建设,全省累计建设39个乡镇综合服务站,建制村通邮比例达到100%,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99%,为陕西省特色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运输保障。

大胆创新试点比学赶超

开展农村公路灾毁保险试点,探索农村公路灾毁修复资金筹措新机制,目前已在全省19个县(区)试点推行,并在去年至今年汛期得到赔付。“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陕西省共创建交通运输示范县、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53个,五县(区)被授予“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称号。在示范县创建的基础上,市、县积极开展示范乡镇和示范路创建活动,丰富创建内涵。2018年,渭南、榆林、商洛等市分别创建10个、20个、10个示范乡镇,并以市政府名义进行表彰,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的奖励,有力助推了“四好农村路”建设。

2018年,省交通运输厅联合人社、农业农村、扶贫等部门修订了《陕西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评选方案》,再创建10个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省示范县总量已达县(区)总数的1/4。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省政府召开全省“四好农村路”建设现场会,推广示范县创建经验,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兴平 乡村“兴”旺 农村“平”坦

兴平市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总面积50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2万,先后荣获全国文化模范县(市)、平安畅通县(市)和陕西省文明城市等称号。兴平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置县2200多年。

目前,境内国道1条18.6公里、县道6条76.6公里,乡道13条75.2公里,专用公路3条5.9公里,村道502条833.5公里,农村公路达到1010公里,全市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到100%,有效打通了服务农村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完善机制的基础上,兴平创新资金筹措思路,将农村公路建设、管养资金、人员经费等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及时足额落实县级配套资金,并采取PPP、交投融资、一事一议、整合美丽乡村资金、县乡村共建等方式,多渠道破解资金难题。特别是投资12.2亿元的西宝高速西出口引线和兴渭大道项目,是咸阳市唯一纳入财政部PPP项目库的2个重大交通项目。

兴平市庞家村村道

兴平市乡道路机械化养护

兴平坚持规划先行,聚力项目建设。2017年以来,累计投资22.3亿元的国道344线兴平段、茂陵旅游路等12个重大项目建成通车,建成通村公路33条、美丽乡村示范路28条,西宝高速西出口引线、兴渭大道等项目顺利推进,形成了以国省干线为骨架、县乡道路为支撑、通村公路为筋脉的“七纵七横”交通路网格局。

2015年,兴平市在全省率先组建交通执法大队,创新推行“查防控督”四位一体综合治超“兴平模式”,建成治超视频监控和云平台动态执法管理系统,形成了人员、法规、责任集中管理长效模式,实现“人力治超”向“科技治超”转变,有效破解了超限超载屡禁不止的顽疾,辖区农村公路超限超载率控制在3%以内,在全省率先推行了“一体化”治理。

目前,兴平市城乡公交和通村班线通达率达到100%。累计投资4200余万元新购和改造公交车64辆、开通城乡公交线路6条。建立以“城市为中心、镇办为节点、行政村为终端”的农村客运网络,实现城乡客运全覆盖。目前,投资1亿元的兴平市客运汽车站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4A级。2014年,兴平市被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列为全省首批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县。除此之外,兴平积极构建“运邮合作”综合模式,运输物流市场经营主体29家、货运经营车辆909辆。汤坊镇王堡村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辣椒交易集散地,还先后吸引益海嘉里物流、普洛斯物流等现代物流项目落户兴平,陕西方欣、新桥、胡家庙粮油市场正在考察洽谈,有力带动了“三个经济”发展。

兴平狠抓“交通+扶贫”“交通+产业”“交通+旅游”“交通+体育”,以路兴业。“交通+”的发展思路,有力提升了“汉风唐韵·人文兴平”在全国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商南 家家都有入户路

商南位于秦岭东段南麓,地处鄂、豫、陕三省八县结合部,总面积2307平方千米,总人口24.9万,山大沟深,居住分散,发展困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和连片贫困地区,也是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为打通“最后一公里”,多年来,商南交通人不断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改变了交通面貌。近三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6.3亿多元,新(改)建县乡公路186公里、桥梁28座,完成建制村通畅项目168.5公里,整治“油返砂”道路289.2公里,新建深度贫困村通组路266.6公里,100%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改造危桥796.6延米,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721公里,特别是改扩建了商郧路、赵白路、湘水路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农村道路质量全面提升,让广大群众走上了放心路、踏上了放心桥。从县城到最远的西坪村,车程由原来的4小时缩短至现在的2小时,实现了家家有入户路,村村有水泥路,镇办有等级路。

架起了致富桥梁。商南县以5A级金丝峡,以及阳城驿等4家3A级景区为核心,改造提升了金丝峡专环线、富生路、清腰路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引爆了“自驾游”热潮,带火了乡村农家乐,2018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24亿元,带动直接就业约2万人,间接就业4.2万人,通过旅游产业增收致富约13万人。商南县还修建了11条52公里产业路,保证了茶、菌、畜、药、果等大宗农副产品快速外销,有3.7万余名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增收致富。同时,充分利用钒、铁、镁橄榄石等富集资源,帮助华源、秦枫等20个大型矿区修建通厂道路,促进矿产品加工升值,1500名贫困群众就近务工就业,年增加税收3000多万元。

加速了乡村振兴。全县围绕国道312线、丹江沿线公路、滔河流域公路等交通大动脉,分别打造了以现代农业、轻工电子,旅游开发、休闲养老,以及矿产开发、特色养殖等为主的三条经济带,形成了一江分南北,南北各不同的产业布局,功能区分日益明显。“十三五”期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在8.5%以上的速度增长。

赢得了群众口碑。不断延伸拓展的农村道路交通网,为边远群众扩大了交流范围,打破了信息壁垒,开阔了思维视野,增强了致富信心,缩小了贫富差距。实现了建设一条农村路,不仅是打造一条富民产业路,更是架起了一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民心路。

改造后的商南县城迎宾大道

改造后的国道312入陕界牌

石泉 以路带农 以路促旅 以路兴业

石泉县位于陕南安康西部,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总人口18.2万,属国家秦巴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

近年来,石泉县逐步形成了“内通外连、通镇达村、入户进园”的路网格局,农村客运和物流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051公里,其中农村公路1867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34.5公里。

近年来,石泉县通过推行“3533”——三个注重建好路、五项措施强管护、三项融合保运营、三个结合促发展工作模式,全面推动农村公路建、管、护、运高质量发展。

“三个注重”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注重规划引领,截至目前,石泉建成县道3条105公里、乡道19条292公里、村道562条1470公里;注重政策支持,出台《关于促进农村公路建养管运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方案》《农村客运班线通行条件联合审核机制》《通村客运经营补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注重资金配套,建立农村公路资金分级筹措长效机制和养护资金自然增长机制,累计筹措资金5.15亿元。

石泉县石蒿路治理扬尘

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的村道上,养护工人正在清理边沟。

“五项措施”稳步提升农村公路管护水平。建立综合管护新机制,由县镇村主要负责人分别任“三级路长”,整合农管部门道路养护员、镇村路政监督员、住建部门环卫保洁员、交警部门安全劝导员676人;搭建养护治超信息平台,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全省率先建成智慧养护、无人治超平台,实现了动态监测病害、预报工程数据、快报公路阻断和实时记录传输超限运输车辆违法信息,确保了农村公路养护、执法规范高效;实行灾毁保险全覆盖,将全县1867公里农村公路全部纳入保险范围,2018年投保167.8万元获赔资金316.96万元;健全应急抢险保畅机制,建立“一中心四工区”,今年入汛以来,累计清理道路塌方3万余立方米;推广交通安全管理“125”模式,建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1套班子,组建道路综合监管和安全协管2支队伍,落实道路综合监管、隐患治理、车辆管理、信息共享、经费保障5项机制。

“三项融合”有效提高农村公路运营能力。石泉县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发展,建成二级客运站1座、五级客运站6座、公交总站1座、客运停靠站点125个,另外,开通客运线路45条,投入车辆162辆,形成了四级客运网络体系;建成县级物流中心1个、镇级物流站11个、村级物流点140个;创新互联网应用,建成智慧运管系统,提供合规网约车、小件货物快运等服务,实现公交和客运车辆智能化调度,通过电话、手机App、村委会PC端等方式,实时查询车辆位置、到站时间、预约出行和货物运输。

“交通+3”工程助力交通先行。全县实施“交通+脱贫攻坚”交通+全域旅游”“交通+产业发展”,农村公路已成为“以路带农、以路促旅、以路兴业”的加速引擎。

鄠邑 农村公路就是良心路

鄠邑区原名户县,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水,既是千年古都长安京畿之地,又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3个副中心城市之一。全区总面积1279.42平方公里,总人口61.27万。2016年11月国务院批复撤县设区。

重品质,公路建设成就斐然。近5年来,鄠邑区累计投入公路建设资金6.4亿元,实施完成宁大路、涝机路等县乡公路改建工程110公里,家沙路二道河桥、滦白路涝河桥等危桥改造工程11座,神白路、东灵路等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69公里,通村通组公路建设106.8公里,“油返砂”整治工程42.4公里,群众出行更加安全、方便、快捷。2009年,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在鄠邑区召开;2011年,交通运输部授予区交通运输局“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年活动先进集体”。

重实效,公路养护全面加强。鄠邑区在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全面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将农村公路管养费用足额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在各镇街、景区管理局设立农村公路管理所,全区28条县乡公路实行“路长制”,形成“区、镇、村”三级养护管理体系。2015年,交通运输部授予区农村公路管理站“全国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先进集体”。

鄠邑区县道重阳路

重创新,公路管理日趋精细。鄠邑区创新管理方式,成立庞光、祖庵、渭河3个交通运输管理中心,全面实行路政、运政、客运、养护“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区域交通综合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注重交通执法队伍建设,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大力整治公路控制区内涉路违法行为,路政涉案赔付率100%。建立GPS监控中心,动态监控营运客车和危、货险货运车辆,扎实开展源头治超。

鄠邑区县道甘曹路

重服务,公路运营加挡提速。鄠邑区始终坚持“公车公营”的经营管理模式,出台了《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每年列支1300万元,率先在全市设立“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基金和驾驶员安全基金”,制定“司乘人员优质服务奖励办法”,分层次对企业、驾驶员、售票员的安全、服务等项目进行监督奖励,建立了城乡客运“安全+服务”的保障体系。目前,全区共运行客运线路35条、客运车辆272台、等级客运站8个,招呼站553个,建制村通车、通邮率100%。2017年3月,鄠邑区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第一批创建县。同时,鄠邑区积极推进“互联网+农村物流”,下拨资金,扶持电商企业150余户,开设“京东·户县馆”等网店500余个,完成35个电商扶贫重点村建设,2018年,全区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5.6亿元。2015年,鄠邑区被评选为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

鄠邑区村道蔡家坡出村路

重产业,“公路+”多点开花。鄠邑区打造了重阳路、安哑路等观光专线,将祖庵名镇、重阳宫、草堂寺等串点成线,休闲旅游业发展兴旺。全区还先后修建了甘峪口村、柳泉口村等省定贫困村和市级重点村通村公路近百公里,并开通至太平、纸坊的扶贫客运专线,有效打通了贫困村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

猜你喜欢

示范县农村公路客运
交通运输部:预计今年累计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5万公里
清徐县成功创建2020年度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县
客运索道设备运行初期的管理与创新
山西省3地上榜“2020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市”
大数据在铁路站段客运市场营销中的应用探讨
关于农村公路经济创新的思考
三问农村公路
农村公路的建设与养护须多管齐下
示范县样板路“四好”的浙江样本
示范县 谈创建——2017年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设亮点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