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山层林大美渝路
2019-11-25文/图
文/图
重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深入实施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工作并取得长足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中央对“四好农村路”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四好农村路”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重庆市提出“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重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深入实施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工作并取得长足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54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5万公里,新解决2272个行政村通畅、4132个村民小组通达、8130个村民小组通畅问题,实现行政村通畅率100%、“四好农村路”通达率通畅率分别达到91.3%和61.3%,全市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97.5%。万盛经开区、武隆区、奉节县、永川区被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区县,涪陵区、垫江县、云阳县、沙坪坝区等被评为市级示范区县。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四好农村路”总里程达到13.9万公里,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69公里,居西部第一。
坚持严格考核,主体责任落地落实
重庆市公路局局长李建明表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主要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强化政府主体责任,把行业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群策群力,凝聚合力助推“四好农村路”建设,效果十分突出。
重庆市政府出台了《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战略行动计划(交通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关于切实做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全面确定“四好农村路”三年目标和年度计划任务。经市政府同意,成立了“四好农村路”建设领导小组,以及市级督导小组,搭建专门的“四好农村路”领导班子,市交通局印发《关于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强化组织领导和宏观管理,实现高效决策。
近年来,重庆市各区县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区县党委、政府动员部署会,研究推动行动计划、政策措施、资金筹集等重大事项,统筹协调“四好农村路”的各项工作,确保“四好农村路”主体责任落到实处。大足区成立以区领导为组长的“四好农村路”建设领导小组,区政府办、区交通局、区发改委、相关镇街为成员单位,研究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拟定建设时序等有关事宜,并督促项目快速稳步推进。
坚持科学管理,制度体系全面建立
重庆市政府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市交通局印发《关于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从市级层面以及市级行业主管部门指导“四好农村路”发展,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健全保障机制,明确重点任务。
重庆市公路局副局长符冠荣表示,市公路局组织起草完成《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印发《通组公路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法律制度保障。重庆积极编制完成“四好农村路”(通组公路)“1+5”管理制度体系文件,进一步指导农村通组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工作,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建设进度,规范设计、施工、验收工作。
沙坪坝实施“一长”网格化管理,设立公路路长,包括总路长、路长、路段长,路长负责所属路段的绿化、美化、安全、环保等全方位监督管理工作,与《沙坪坝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办法》相结合,依托各镇、街、村社区“农路员”,设立路段长,实时掌握公路沿线动态情况。
目前,全市完善了《重庆市农村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完成了“四好农村路”施工指南、设计通用图、验收指南等标准体系文件,指导农村通组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等工作,为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加快建设进度,规范设计施工验收,提供制度保障。
坚持严格监管,质量进度全面提升
2019年6月,重庆市公路局建成“四好农村路”信息监管平台,结合全市公路遥感地图,将全市“四好农村路”纳入信息平台项目库,对路线规划、前期工作、计划安排、建设进度、交竣工验收等重要环节施行全天候精准监控,全面提高“四好农村路”管理效率。
群众出行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的跨越。图为沙坪坝区中土镇彩色公路。
通过制定《重庆市“四好农村路”督导考评实施细则》等文件,重庆市指导各区县完善农村公路建设考核机制,建立健全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定期组织相关技术专家及检测人员,对“四好农村路”行业管理、基本建设程序、质量进度等情况进行综合督导检查,并将督查评定结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按照“四好农村路”建设“七公开”要求,各区县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技人员、村民代表等担任义务监督员,并制发相关文件,印发聘书证件,明确权力义务,提高社会监督力度。石柱县通过牵头对经施工单位自检、乡镇(街道)竣工初验、质监机构检测评定合格的项目组织竣工验收,对强度、厚度等关键指标缺陷实行“零容忍”,实行质量缺陷整改制度,同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义务监督员参与项目验收,充分听取义务监督员及群众代表意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的监督作用,确保“四好农村路”建成一条,达标一条。
坚持规范运营,客运网络全面优化
重庆市扶持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工作,累计建成乡镇客运站585个、村级招呼站点1.3万多个,加快形成县、乡、村三级农村客运和农村物流网络,统筹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道路客运有效融合和合理衔接。
全市累计投入4.6亿元,实施市级集中购买保险、营运直接补贴等政策,基本解决了农村客运持续发展问题,全面覆盖开通客运路线,保障了群众出行安全,目前,全市行政村通客运率达到99.3%,其中,30个区县达到100%。
梁平区注重稳定和发展农村客运市场,推广“政府助推、路站并举、划片经营、一车多牌”农村客运方式,并按照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统筹布局,在镇、村两级持续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推广新能源纯电动公交,为9个乡镇20万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公共客运服务。
“四好农村路”助推经济社会从“贫困落后”到“致富小康”的转变。图为大足区和平新村路新兴农业产业园。
坚持示范引领,发展氛围全面形成
重庆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市交通局印发了《重庆市“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县创建实施方案》,每年择优评选出3至4个“四好农村路”市级示范区县,争取创建一批国家级示范区县。同时,组织召开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现场推进会,对市“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县授牌,下达示范区县专项补助资金8000万元。
重庆市公路局持续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养护技术“送教上门”50期,受训人数达到6000人次,组织技术专家深入彭水、城口、酉阳、秀山等区县深度贫困乡镇现场指导,为交通脱贫项目提供技术支撑。
近年来,各大主流媒体先后报道了重庆市“四好农村路”三年行动计划及18个深度贫困乡镇交通脱贫工作500余条次,宣传了“四好农村路”惠民政策,“四好农村路”优秀典型及先进事迹不断涌现。
坚持助推脱贫,致富小康全面保障
重庆市始终把“四好农村路”建设纳入重点民生实事和重大扶贫工程强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群众出行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的跨越。全市每年新增铺装路面公路1万公里,“四好农村路”优良中等路率达到88%,截至2019年8月底,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已解决984村民小组通达,通达率达98.9%,已解决912村民小组通畅,通畅率达91.7%,其中,中益乡、金溪镇等7个乡镇村民小组通达率、通畅率均实现100%,龙驹镇、双龙镇等15个乡镇村民小组通达率实现100%。全市农村群众到达县城出行时间平均缩短约1小时、出行距离扩大1倍、出行频率提高3倍以上,通行效率逐年提升。
农村路网实现从“瓶颈制约”到“内畅外联”的突破。通过不断加快“四好农村路”通畅深度,实施县乡道拓宽工程和通组公路通畅工程,重点打通贫困地区断头路和瓶颈路,全市区县与周边省际之间,区县之间、建制镇(乡)之间和行政村之间路网结构显著优化,农村交通面貌得到历史性的、根本性的改善。武隆区通过农村公路把全区100处乡村旅游景点连接起来,形成“串珠式”发展,新开发永川黄瓜山休闲度假区、云阳岐山草场、彭水摩围山、酉阳县两罾乡金丝楠木等一批旅游景区,加快形成“快旅慢游”交通网络体系。
助推经济社会从“贫困落后”到“致富小康”的转变。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通过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助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形成,广泛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就业。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充分把握当前发展契机,利用当地交通优势,返乡投资农业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石柱中益乡华溪村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脆李、脆桃、辣椒、有机稻和蜂蜜产业,大力发展民宿旅游等产业。目前,重庆市已有农家乐2万多家,年营业额超过2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左右,形成返乡创业、发家致富的热潮。
坚持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决战决胜
石柱县中益乡生态园产业路
到2020年,按照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庆将加快“四好农村路”进村入户,完成剩余计划投资67.5亿元,建设“四好农村路”2.12万公里,解决30户或100人以上集中居住的村民小组通达通畅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交通条件。
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在确保村民小组全部通达的基础上,提速铺设水泥或沥青路面,尽快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全力解决乡镇间通道不足、城镇过境路段拥堵等突出问题,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基础保障。
石柱县:“四好农村路”助力“绿色崛起”
近年来,石柱县以全市交通“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着力打通“断头路”“最后一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2489公里,实现村民小组通达率99%、通畅率97%。该县“四好农村路”建设是居民认同感最强的民生工程。
石柱县建立以行业监管、专业监督与义务监督相结合的项目质量监管体系,2018年发出质量安全监督通知书420余份,对30起施工安全、质量案件合计处以25.8万元的行政处罚,监督覆盖率、每道工序抽查覆盖率、原材料抽查覆盖率均达到100%。
完善“四好农村路”管理机构,乡镇(街道)设置“四好农村路”管理机构33个,落实县、乡镇(街道)、村三级路产路权保护人员490人,设置爱路护路公约、乡规民约、村规民约428块。采取委托执法、路警联合执法等形式,强化“四好农村路”路政许可及路政处罚工作。
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和“美丽农村路”建设,黄水镇、鱼池镇、冷水镇、中益乡获评“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同时大力整治“四好农村路”路域环境,加强绿化美化,确保路面整洁、边沟通畅,全面实现农村公路路田分家、路宅分家。
将“四好农村路”养护管理纳入乡镇(街道)领导干部考核,并将养护质量检查考核结果与养护补助经费划拨挂钩。健全养护资金投入机制,县财政每年按照市级补助标准1:1落实养护县级配套资金。加大“四好农村路”安全隐患治理力度,规范化设置农村公路养护公示牌422块,县乡道安全隐患整治率达100%。
县城近郊推行公交运营模式,实行公司化管理,扩大公交运行区域,优化公交路网,每年度财政预算450万元公交公益性补贴政策;在远郊中心推行“片区+公司+站场”经营模式,最大限度盘活农村运力资源。目前,全县33个乡镇(街道)、214个建制村通客车率100%。
目前,石柱县将农村公路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群众出行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加快建设,有效改善农村地区交通基础条件,全面提升脱贫攻坚质效,已实现16426户60201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87%,并于2019年4月底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围绕“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重点规划、建设“产业路”,先后带动建立有机绿色康养农产品基地36个,莼菜、水稻、天麻等1.3万余亩有机示范基地已通过国家考核验收,并被授予“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
大力推广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通过农村公路将冷水露营基地、云中花都、黄水大风堡、油草河、千野草场等传统旅游景区与冷水八龙、黄水万胜坝国家级休闲乡村旅游示范村,黄水、三河、冷水3个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乡镇,南宾红星、中益乡坪坝等5个市级示范村连接起来,初步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实现“产村相融、交农旅结合”,2018年接待游客1062万人次,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4%,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沙坪坝区:生态文明公路服务乡村振兴
近年来,沙坪坝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实施生态文明公路工程,坚持“交通+旅游”“交通+产业”“交通+文化”的“三加”理念,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拓展公路功能,路途变“游途”。
沙坪坝区根据建设生态文明公路的总体要求,针对辖区中西部农村地区不同的发展定位,连接“歌乐山国际慢城”“曾家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等城市后花园,建设以人为本的慢城生态观光路、快慢结合的园区休闲运动路,使路路不同样、路路有特色。
从沙坪坝区土主镇上中梁山,沿路(中土路)布设了一处处公路景观,绘制了一幅幅“交通驱动时代”“淳和慢城”“农耕文化长廊”等主题文化墙。通过公路文化建设,吸引了不少游客自发前往休闲观光。
沙坪坝区严格落实区、镇、村三级管养体制,实现了全区公路应养尽养,解决了过去农村公路管养责任不清,日常养护不到位,养护效果不好等问题,不断加大农村公路养护投入,公路大中修及小修养护资金从2016年的3540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5755万元,增幅达62.57%。
同时,沙坪坝区将深化管养体制改革与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机结合,推进管理部门与养护单位职能分离,实现小修、绿化、保洁服务外包,并在清扫保洁岗位中设置二分之一的公益性岗位,采用全日制、非全日制两种方式,聘请公路沿线贫困农民60余人,帮其实现当地就业。
得益于良好的公路网,沙坪坝区已实现城市居民出行500米公交覆盖率达100%、农村村民出行2公里公交覆盖率达100%的目标,全域实现公交“一次性免费换乘”与轨道直达接驳,并通过农村冷僻公交线路运营补贴,实现了同城同车同价同服务,连续多年被评为重庆市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5A级水平,使群众出行告别了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囧途”,做到了“晴雨一双鞋”。
沙坪坝区中梁镇至远祖桥社区公路
大足区雍溪镇慈云村对袁路延伸段
近年来,沿着沙坪坝区的“四好农村路”,“七彩祥耘开心农场”“萤火谷文创农场”等产业企业逐年增加,7101美术馆、美丽乡村院落、民宿等网红产业纷纷聚集,形成了10余条精品休闲观光线路;沙坪坝区歌乐山、虎峰山、凤凰花海等农村生态观光游客人数从2016年的80余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138万人次,同比增幅达58.62%。依托这些新兴产业,当地居民通过流转空闲土地、改造空置房屋为乡间民宿、闲置人员到当地企业就业等方式,推动农村资源转化成效益,助力公路成为奔小康的幸福路。
大足区:从“以路带产”到“以产兴业”
大足交通以“融入主城、对接成都”为指引,紧扣全市交通提升行动计划,大力实施交通提升行动“1221”工程,加速构建“一轴双廊六向”立体综合交通网,打造成为“渝西川东重要交通枢纽”。全区交通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至2020年)实施以来,已建设“四好农村路”1130.6公里,其中完工604.1公里,正在施工526.5公里。
大足区政府鼓励对同一个镇街或片区农村公路,实行打捆立项、财评、招投标、实施和验收。单项合同估价在50万元以下的项目,可由法人通过集体决策自行确定承包单位。在全市率先推行网上审批,把施工图设计、施工许可和竣(交)工验收等关键环节纳入区投资项目“一站式”服务中心审批范畴,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审批时间缩短至45天。
同时,在路面宽度总体不低于5米的建设基础上,采取实事求是、宽窄适宜的原则进行项目设计,严格把关设计审批,减少设计浪费。2019年以来,针对建设成本过高的问题,鼓励镇街或村社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自建路基,与生产厂家签订碎石供应协议,要求按适当利润、不低于产能25%供应到“四好农村路”建设。
大足区计划新建县级农村物流节点6个(含较大型配送中心、分拣中心、货场、集散中心)、乡镇农村物流节点15个(含5个片区集散中心)、建村级农村物流节点200个,实现全区农村物流节点全覆盖。目前,已依托邮政、快递公司、客运站场等网点设置物流节点53个、服务点445个,开展物流代收、商品代购、服务代办、金融代付等综合服务。
另一方面大足区以7个镇、9个贫困村为重点,完成贫困村旅游、产业规划图,突出以路带产、以产兴业,做到“扶贫路”“产业路”“联网路”同布局,形成区、镇、村“三张图”。目前,已投资5252万元建成扶贫路33条、65.6公里,依托道路布局特色养殖、樱桃、柑橘、花椒等产业基地46处,带动就业2500余人,市级脱贫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高标准新(改)建农村公路478公里,彩化路面1.2万平方米,成功推荐市级乡村旅游线路3条、区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条,打造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个、示范片1个,有力推动了棠香人家、原乡·荷花村、老家·观音岩等10个首批农旅结合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村高效建设。同时,将宝顶石刻、南北二山、龙水湖等重要旅游景点串珠成线,实现“快进”与“慢游”相结合,为助力乡村振兴、实施全域旅游打好坚实基础。
围绕农业产业园发展规划,新(改)建产业路134.9公里,带动新增农业产业园35处、生态园21处,推动建成龙水雷笋基地、拾万五彩稻田、雍溪花卉基地等产业基地建设80万亩。
梁平区:围绕产业深化交通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梁平区已实现国省道覆盖乡镇100%,乡镇通客车率100%,行政村通畅率、通客率100%,撤并村通畅率100%,初步建成“二环七射”的区内微循环交通网络。全区以道路为支点,始终紧扣脱贫攻坚、产业增效、群众增收、美化环境、传承文化等关键环节,打破碎片化、单一化的建设模式,谋划农村公路时,注重贯彻绿色生态理念、融入梁平文化,“建一条路、造一片景、带动一域经济、灵动一方山水”,围绕全区“柚、竹、渔”特色主导产业探索交旅融合发展。
全区建成全长91公里的梁平二环路(农村联网公路),连通9个乡镇,受益区域和人口均超过全区1/3;建设全长30公里的明月山·百里竹海景区旅游公路,贯通9个乡镇及1个竹海国有林场,辐射119平方公里景区,直接推动中国首批森林氧吧——明月山·百里竹海景区发展。
当地注重以美育路、以文辅路,营造“风景在路上、文化蕴路中”的路域环境,充分挖掘道路所在地域文化特色,同步推进服务区、观景台、停车场、沿坡壁画等公路景观文化建设及公共厕所、垃圾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成旅游公路绿化风景墙,倾心打造交通文化综合载体“梁山·驿”,使之成为一个对外开放、展示交通文化的重要平台。
健全公路管护和农村公路养护体制,严格落实“有路必管、有路必养”要求。将安全作为护好农村路根本,推广应用桥梁轮廓灯,安装旅游路段地标灯,道路运行更加安全。推行绿色生态养护方式,使用新工艺新材料,农村公路绿化美化实现全覆盖。实施公路可视范围内路域环境全方位综合整治,路域环境更为美观。
当地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新机遇,将“四好农村路”与交通文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相融合,以双桂田园综合体“万石耕春”景区3.7公里道路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示范,以点带线,沿产业景观大道推出“骑行环线”“蔬果采摘”等主题休闲观光旅游项目,形成吃—玩—赏的精品旅游线路;以线带面,依托完善的交通网络,助推梁平区成功举办两届“晒秋节”,给当地5000余亩绿色有机稻、杨梅,3000余亩花生产业带来蓬勃动力,有力推动当地乡村振兴。
重庆市梁平区礼让镇渔业园
2012年至2018年,梁平区农业总产值达到65.1亿元。农业增加值增长55.9%,年均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061.6元,年均增长14.9%。全区的贫困户、贫困人口从9728户28675人减少至292户764人,减幅97%。所有数据表明,全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现代化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