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关注学生需求的策略

2019-11-25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王林利

数学大世界 2019年28期
关键词:竖式加减法起点

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 王林利

在一次高规格的课堂研讨活动中,一位教师展示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课,老师通过微视频播放了学生课前先学例题“46 个羽毛球,平均分成2 份,每份几个?”的解决方案:有用小棒摆的,有用口算方法算的,也有列竖式计算的。教师引导学生聚焦到竖式计算:“关于竖式,你有什么问题?”有2 个学生提出:“为什么竖式下面有2 个6,这两个6 有什么不同?”紧接着,教师通过摆小棒的方法进行教学,一步一步重现分的过程,重点说明了十位上被分的4和分了的4 的区别。这里仍是按照原有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教师的教没有跟学生的疑问进行对接,造成一种课堂教学不解渴的现象。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如何找准学生“学”与教师“教”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思维呢?

一、调研学生的学习起点——定位准确的教学目标

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基于已有知识、经验和态度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如果仅凭教师的主观判断设计教学,容易将学生的学习起点定得过高或过低,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真正需求。我们应该怎样了解学生的真实基础,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使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教给他们所需的知识?

【当“新”知识不新时怎么办?】

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例5,有多少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本质是什么?学生有什么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呢?带着这些思考,教师进行了课前调研。

调研的目的:准确了解学生的经验基础,把握学生再学习的起点。

前测结果告诉我们,有约72%的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面对这样的学情,这样的课,教师教什么?

基于上面对学生的调研和思考,教师对原有教材和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下面是“比一比”环节的对比。

原有要求——回顾上面的分数加法和分数减法,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你能发现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可以怎样算吗?

通过观察,学生感悟到无论是整数还是分数加法,都是把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也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小数的加法做铺垫。

自己列举两个整数、分数减法的算式,先算一算,再比较它们在计算方法上的相同之处。

提问:分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在本质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无论是整数加减法还是分数加减法,都是把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

教师只有读懂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基础,抓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定位准确的教学目标,才能量身裁衣设计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将着力点聚焦在引导学生思考数学知识的本质,思考新旧知识的联系,不断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系统中,进而建立新的知识网络。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深入钻研教材,才能为学生提供简单而不失厚重、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二、确定学生的学习难点——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知识需求

当教师带着已有的教学设计走进课堂,发现自己的预设与学生的课堂实际有矛盾时,该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如何在学生回答问题的一刹那敏锐洞察他们的需要,捕捉细节,迅速做出判断并及时调整教学呢?

【学生感觉新知索然无味时怎么办?】

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时,教师引出24+3,并提问:“想一想,24+3 怎样算?”学生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27。”“能说说怎么算的吗?”“4+3=7,20+7=27。”

学生突如其来的回答打乱了教师的教学预设,对此,教师做了如下机动处理:

先出示一道题:45+3,请同学们把得数书写在本子上,全班只有一个人出错。接下来教师加大难度:5+44。当94 一出,同学们迫不及待地评价:“不对,他算错了!”在同学们对算理的争论中,算成94 的同学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并马上更正。教师趁机提问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时的注意事项,并追问:“为什么要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相加的是什么?”这正是这一环节的教学所达到的目标。

当学习进位加时,教师在课上进行了调研:谁会算24+9?经过统计,有14 人存在学习困难。教师当即询问:“能说说24+9 为什么得33 吗?”有2 位学生说不清楚,看来理解算理是本课的难点!于是教师布置任务:“会算的同学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的。算完后把你的想法用小棒摆一摆,看看你摆的结果是多少。”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始动手操作,在之后的交流过程中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三、设计教学的整合点——满足学生的后续学习需要

如曹老师展示的《商中间或末尾有0 的除法》一课,两个例题,一道涉及“0 除以一个不是0 的数要商0”,另一道涉及“不够商1要商0”。在引领学生理解“0 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的计算原理环节,曹老师出示小猴分桃的情境,通过桃子数量的变化,列出6÷3、3÷3、0÷3 的算式,学生经历了第一次推理;随后,桃子为0 个,猴子数量不断发生变化,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0÷4=0、0÷5=0、0÷8=0、0÷10=0、0÷100=0……,学生经历第二次推理的过程,得出“0 除以任何数都得0”的结论;之后,老师请学生联系之前的口算题进行推理,根据“0×3=0”,能联想到除法算式0÷3=0、0÷0=3,而0÷0=3 显然是没有意义的。通过三次推理的过程,学生深刻地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严谨性和确定性,这是一种非常重要而且有价值的数学思维方式。

我们数学教师一定要细细研读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有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和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设计,在计算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对数学知识的需求,让学生的数学计算课的学习过程富有挑战性、富有个性,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感到学习的乐趣,促进他们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形成和发展。

猜你喜欢

竖式加减法起点
错误的竖式
竖式趣题
竖式填数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做好课改“加减法” 提高课改实效
六月·起点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加减法的由来
“放管服”的加减法
弄脏的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