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操课程引入中小学校园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西安市高新第二小学为例
2019-11-25赵旭昆西安体育学院
赵旭昆 西安体育学院
一、啦啦操研究综述
(一)啦啦操的概念
“啦啦操是一项年轻时尚的体育运动,是指在音乐的伴奏下,运动员集体完成有一定难度、复杂的动作,主要包括舞蹈动作、难度动作、基本手位、过渡和音乐配合等元素,充分展现团队较高的运动技能、体现积极向上和青春活力的团队精神、努力追求最高荣誉的一项运动。”啦啦操最早起源于早期部落社会的仪式,后来经由美国发展成为集体操、舞蹈、音乐、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体育项目,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于自身的健康和精神追求的重视日渐加强,而啦啦操运动又具有健身、健美、医疗、保健和娱乐的实用功能,所以受到极大推崇。
(二)啦啦操的特点
啦啦操是一个特殊的集体项目,一个团队一般由6至30人构成,不同成员具备不同能力,但需注重与其他成员的相互协调配合来完成动作。啦啦操运动要求成员利用肢体动作通过短暂的加速、递进的层次感和身体的制动性来迸发更多的激情与活力,丰富的基本手势、响亮的口号、整齐划一的操化动作和多种多样的道具,使啦啦操具有更大的感染力。
二、啦啦操引进和开展现状
(一)啦啦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啦啦操项目的整体开展情况只能说差强人意,特别是在校园推广普及层面。学生对啦啦操运动缺乏正确的认知,几乎没有接受啦啦操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技术培训,也没有相关的啦啦操书籍,他们获悉啦啦操运动的主要来源还是电视和网络,亲自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学校教师也缺乏相关授课经验,导致啦啦操运动推广速度推较慢。
(二)西安市高新第二小学引进啦啦操的现状
西安市高新第二小学是引进啦啦操运动较早的小学院校,有着一定的示范带头作用,这一举动可以促使学生热爱体育运动,拓展兴趣爱好,同时还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有利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具体实施开展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
校园啦啦操运动能健康快速发展的两大主体是学生和学校,而问题的出现也源自这两方面,以下几点是以高新第二小学引进啦啦操为例来以小见大、主观与客观相结合阐明这项运动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主观方面
学生了解和认识啦啦操的渠道太单一,大多是来源于网络,没有系统而规范的认知和学习,对啦啦操的认知是从感官上的认知,理论方面没有跟上,这就会降低课程的针对性与合理性,一节实践课下来后学生不能更好的认识啦啦操运动,只是单纯觉得有趣,好玩,没有起到系统的锻炼作用。
2)客观方面
(1)体育师资力量薄弱
和其他运动项目比,啦啦操所要求的专业性相对较高,不是任何一个体育老师都可以胜任的,必须由专业的啦啦操教练来进行授课,而目前中小学相关项目师资力量不足,不利于提高啦啦操运动的教学质量。
(2)训练环境条件较差
每一项运动都对训练的环境都有着一定的要求,啦啦操也是一样,需要有自己的训练场和训练器械和器材,项目中会有一些难度动作、托举动作需要在成套中体现,加大了难度系数和完成系数,所以安全因素是首位关注的,要做好保护措施,来确保学生的安全。而通过调查发现,小学中的专门性啦啦操场馆较少,几乎没有,大多是与其他运动共用场地,像镜子,海绵泡等防护设备也配备不足。
(3)参与啦啦操运动男女比例差异大
由于没有广泛的宣传和推广,学生对于啦啦操有着一定的性别歧视,会认为这类运动只属于女生,男生参与性不强。如高新第二小学啦啦操的开展是以一种兴趣班的形式进行的,啦啦操主要是以舞蹈啦啦操为主,由于舞蹈啦啦操融入了爵士、花球、现代舞、街舞等其他舞蹈元素,同时也表现出了女性化的一面,导致男生误以为只有女生适合这类运动,从而放弃啦啦操课。
三、结论
啦啦操在小学的开展出现了缺少理论性的书籍和课程、教师的专业性不强、学校对啦啦操的实行的目的性不强、重视力度不够、训练的环境等问题,影响着啦啦操在中小学的开展进程,相关部门应多进行一些有关啦啦操项目的学习和培训,壮大教师力量,同时学校应要求体育教师去学习和阅读有关啦啦操项目的书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啦啦操的比赛活动,对学生进行啦啦操理论的课程教育,革新我国早期的操课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