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人才培养需求下的《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教学研究
2019-11-25王小伟滁州学院音乐学院239000
王小伟 (滁州学院音乐学院 239000)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作为教育部制定的新型课程,2007年伊始在全国试行,该课程原意是将原作曲技术课程中的复调、曲式、和声、配器等融合为一门学科。该课程至今已施行12年,由于社会在不断变革,在课程实施过程中2007年制定的教材、教法已经无法满足现有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作曲技术理论教师们做了大量的研究、改革,以使课程顺应时代需求。
一、教学实验的基础
自滁州学院音乐学院(原音乐系)2009年秋季成为全国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以来,学院的课改工作始终得到了稳步、有效的推进。通过研讨、实践,最终形成以预修课程《应用钢琴》《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为课程基础,《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为课程主体,《作曲》为课程拓展的课程群,另外针对考研考编的同学开设的更深层次的《和声学》《复调音乐与对位法》《曲式》等专门课程,形成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群的教学理念,且成功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目前学院音乐学专业本科生使用的主体教材是由王安国主编的《多声部音乐分析基础》,另外选择了《和声基础教程》(乔惟进编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简明音乐分析教程》(钱亦平编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复调音乐教程》(林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三本教材作为教学辅助使用,由此技术理论课程的综合教学逐年推进,教研组的教师在每年的教学过程中均有新的收获、新的想法、新的改进措施。
自从滁州学院整体教学目标转变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后,原有的教学模式显露出了一些匮乏,在此基础上,教研室教师综合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了市场调查,发现《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中原有的知识构架依然无法解决实用所需。如无法解决学生对实际音乐作品选择和弦即兴伴奏的问题、无法解决学生对中小学小型乐队进行编配的问题等。
二、社会需求的变化
目前,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每年都有近 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岗位。市场调查发现,当前乃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市场需求的是高精尖的多面人才,不仅理论要好,自身的技能也要好,多数用人单位希望学生能够有更好的应用能力。所以,音乐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中创新的教育越来越重要。
通过充分的社会及市场调查研究所需人才的情况,走访调查目前同类院校音乐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对《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及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及现状,汇总后制定能够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教学改革新教学计划,一方面提高教研组自身的教学能力,一方面完善课程教学的内容,努力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的音乐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用艺术眼光总结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三、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
在改革中,从教学思维逐渐由多门课程整合向多门课程融合转变,作曲技术理论中四门课程回归融合是顺应了作曲家创作的本源的。我们从学期及课时的调整,从课程的梯队建设入手,使得课程内容更加符合创新性人才培养所需。具体做法如下:
(一)学期的调整和课时内容的规划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由原设定的四学期缩减为三学期,将教育部原定内容依据市场需求适当降低难度。开设学期为大学阶段的第三、四、五,共3个学期。
其中,第三学期为键盘和声与实际作品的和声分析,改掉了传统的四部和声写作,以实际键盘操作的形式练习学生实践能力,由规则繁多的四部和声改为能够带动学生自我听觉意识的键盘形式。学期结束考核以键盘考核代替了传统的卷面考核,学生能够拿到一条旋律后选择适当的和弦在钢琴上弹出。此学期的另外一项任务是实际作品的和声分析,学生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学习了传统和声的基本连接规则,为课程内后续的作品分析方向打下了基础。
第四学期为作品分析与写作方向,学生在该学期内除了需要了解传统的曲式结构(乐段、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框架外,还要尝试自己在软件上创作音乐,由创作引导学生牢固掌握曲式结构的具体规范。
第五学期为复调基础练习、总谱缩编、钢琴谱扩编方向,学生在这个学期内需要学习基本的二声部歌曲的配置方式,调研中发现歌曲的多声部编配是市场所急需的能力之一,在合唱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地开展这各种合唱活动,但新创作品的数量明显跟不上市场所需。总谱缩编及钢琴谱扩编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中小学或社会团体中小型乐队用谱的改编能力,在如今素质教育普遍开展的中小学中,小型乐队如鼓号队、管乐队乃至管弦乐队几乎成了各学校的标配,现存中小学教师中有能力指导并能根据所在乐队改编乐谱的教师可谓是凤毛麟角,此课程方向能力的培养能够极大的满足社会需求,学生在学期结束能够将现有的总谱或钢琴谱改编为小型乐队所使用的三行谱或四行谱。
(二)课程内外的梯队化建设
在课程研讨的过程中,团队萌生了作曲技术理论梯队化课程建设的念头,并很快予以实施,以《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为中心课程,根据不同学生需求,打造目的性课程。共分为三个目的分支:考编、考研、作曲。
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线条的设计构想如下:《乐理》(第一、二学期)作为作曲技术理论先修课程,让学生能够在进入《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时对调性、和弦、基本乐谱知识有着牢固的认识。在第三学期《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键盘和声与和声分析讲述完毕后,第四学期《和声学》的介入是为了部分有志于进入后续《作曲》专业课,及部分有考研考编需求的学生们开设的,在此课程中为上述目标群体讲述四部和声写作的方式方法。第五学期开设的课程为《作曲》(专业方向)、《曲式》《即兴伴奏》,其中《作曲》专业方向课程开设三学期,专门培养部分学生的创作能力;《曲式》是在第四学期《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作品分析方向讲述完毕后,为了《作曲》专业课的学生(必修),及部分有考研考编需求的学生们开设的,课程内容为《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提高篇。第六学期开设的课程为《复调音乐与对位法》,是在《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结束后开设的,为《作曲》专业课的学生开设(必修)。
此课程线条将作曲技术理论相关的七门课程做了梯队化处理,以《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为中心,培养不同目标学生群体的不同技能方向,学生知识结构较为合理,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
课程模块分配图:
四、结语
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学习及拓展了对音乐作品的熟悉程度,又使得学生在进行演奏演唱学习时能够融汇贯通,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了解音乐作品的产生、发展,从和声、结构、创作手法等多方面了解作品。
本课程在改革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够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使用overture或sibelius等软件进行打谱操作,建立多声音乐立体认知;能够为现有旋律选择合适、合理的和弦并在钢琴上流畅的演奏;能够将交响乐总谱及一般钢琴作品编配成为针对于中小学生乐队所使用的小乐队谱;能够独立完成将单旋律编配为简易二声部合唱曲。除了以上改革外,还可以使课程与应用多声部视唱、钢琴演奏、作曲、即兴伴奏等课程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所学知识。
通过长期实践,所培养出的学生基本达到课程最初构想,能够为社会所用,工作中有着积极的创新意识,我们将继续思考、调研、讨论、总结,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