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背景下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现状分析
2019-11-25关彩霞王晓曦
关彩霞 王晓曦
大健康背景下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现状分析
关彩霞 王晓曦
(广州中医药大学 体育健康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康复的需要也日益增多。相对于医学类院校的康复专业,体育院校的运动康复更重视对运动功能的重建和身体平衡的调整,以及整体康复,在生理性代偿的疾病早中期以及术后恢复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在此背景下,文章就运动康复专业的社会需求、阻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设置健全的运动医疗服务机构,成立行业协会,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等措施和建议,解决运动康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断面现象,以使运动康复专业更好地发展。
运动康复;专业;现状
我国从2011年首先于北京体育大学开设了我国第一个运动康复专业本科院校,据统计,全国开始该专业的院校在40所左右。现今我国居民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龄化人口比例增加的因素,社会对于运动康复专业人员的潜在需求是不断加大的。但在实践层面,存在运动康复专业人员就业和社会潜在需求的断面现象。
运动康复专业属于新型的交叉学科,集医学康复和运动健康的跨学科优势,实用性强。专业办学情况主要由两类院校开设:第一类是医学院校中申办康复专业。依托医学院校的优势,学生的医学背景基础知识相对扎实,但是对于运动知识的欠缺,对康复行为的指导侧重于在理疗、作业、语言方面的指导。主要针对与脑中风的后期肢体运动康复、语言障碍、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运动障碍。第二类是体育院校开办的运动康复专业。运动领域的某些康复要求,往往比普通医院康复目标要更高,后者的治疗目标仅为恢复基本生活能力。由于运动损伤在我国普通医院医治的效果达不到重回赛场、继续运动生涯的要求,使得国内高水平运动员出现伤病后往往会选择国外医治。国外的运动康复专业也多由体育院校来牵头。国内此领域相比国外存在空缺和巨大发展空间,因此我国体育院校创办运动康复专业的目标旨在服务于运动员和其他体育参与者,惠及相关人群。体育院校培养的人才医学知识相对医学院校康复专业薄弱一些,因而在系统诊断和对出现病理性症候的医治方面略逊一筹[1]。但在出现生理性代偿的疾病早中期以及术后恢复方面,他们对运动功能的重建和身体平衡的调整,以及整体康复方面存在着明显优势。他们更重视身体的主动康复和锻炼,重视通过功能锻炼促进整体的身体各项技能平衡[2]。基于这样的原因,体育院校的运动康复人才应当扬长避短,根据社会需求找准自身特色来办专业。
1 运动康复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我国政府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要推动形成医体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在国家颁发的46号文件中也提出:“促进康体结合。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4],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提倡开展健身咨询和调理等服务。”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发挥“医体结合”的优势所长是运动康复的灵魂所在。
1.1 运动参与者的损伤恢复
随着体育人群不断增长,运动损伤人群的数量也逐年提高。其主要原因在于盲目的锻炼,动作技术未能做到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缺乏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将运动变成伤害,与初衷相违。参与者可以在运动康复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一步了解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如何在不同环境下合理运动,如何有效地锻炼身体。损伤后,非手术者或者生理性代偿者如何通过运动重新恢复,术后如何循序渐进地康复。这些都是“医体结合”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能够发挥所长和特色的领域[5]。
1.2 静坐人群腰、颈病的预防
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增加,静态办公室工作和过多使用电子产品的“低头族”,使得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的发病率也是连年持高。据调查目前患者越来越年轻化,发病年龄几乎涵盖所有年龄段。配合传统医学,通过运动改善生活方式,制定适合可行的运动处方并持续跟进,无疑是最有效果的途径。
1.3 老年病和慢病的运动康复
老龄化社会,人的寿命延长,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等通过适当科学的运动可以防治。但是在没有科学指导的情况下,有时会因为不当的运动习惯,引起运动损伤。
糖尿病、高血压等一类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通过合理的治疗,在早期或者配合治疗阶段,结合身体锻炼,效果更好。改变生活方式,从根本上防治疾病。运动康复专业人员可以充分发挥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6]。
1.4 体态矫正预防损伤
探讨需进行体形矫正(扁平足、脊柱侧弯等)人群所占比例,预防长期的不良体态或者不平衡状态所导致身体关节的形态改变。早中期可使用运动康复等非手术的方式重塑身体平衡,减少复发率。
2 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的阻碍因素分析
目前中国运动康复一方面市场潜在需求较大,另一方面还未有做到广泛惠及“普通人”的阶段,供需两者间的“微循环”没有有效的建立。亟需推动形成医体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最终形成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的康复平台。具体的说,在发展初期的阻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缺乏健全的运动医疗服务机构
国内学者研究表明个人成立康复中心的难度较大,初期存在一定的亏损经营期,缺少资金和人员是主要考量因素[6]。国内有为数不多的较为成熟的运动康复工作室,其中一部分是域外高端私立医院机构。医体结合的健康服务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没有统一的架构。公立医院以北医三院和积水潭医院为代表,长年服务于国家高水平竞赛的运动队。2017年6月我国第一个运动处方门诊诞生,给医体结合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2.2 转诊机制未能形成架构
美国现有的运动康复体系是医生(骨科医生为主)、康复师与运动伤害防护师。一般是医生首诊制度,也就是受伤后一般需要医生首先作出最主要的诊断,开出康复建议性处方,然后交给运动康复师处理,在康复师对功能障碍的评估与恢复基本完成后,运动伤害防护师会介入进行以功能训练为主的后继康复训练。
完善医疗机构转诊合作平台将是未来运动康复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这种平台下,患者早期可在医院专业医师和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而在疾病稳定期,患者可回到社区或家庭进行康复运动。这样的平台整合了资源,缓解了医院的压力,解决了患者来回奔波的辛苦。让患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进行运动康复训练,避免产生心理压力和焦虑,从而在最自然和谐的状态下实现有效的运动康复。
2.3 康复理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
一些康复发展细化的发达地区对于运动损伤的运动康复有着较大需求。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运动康复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大健康概念和康复理念会逐渐深入人心。
3 建议和对策
3.1 设置健全的运动医疗服务机构
运动康复中心对接大健康平台的需求,但也应和医院建立联系和对接。今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联合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开设运动康复门诊,将垂直的转诊制度平面化,由医生和运动专家联合坐镇。就诊者在解决运动伤害的同时,还能获得指导科学运动的实用“运动处方”,也不失为一种能够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还有一部分通过私立经营或在公立医院中试行直接开设运动处方门诊,通过多种途径整合资源。
3.2 政策的支持
我国运动康复专业成立已7年,运动康复服务于未来我国健康的大格局。在初期发展阶段可以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在政策给予一定启动和推动。比如运动医学比较发达的德国,德国实行强制性缴纳医疗保险,康复的费用可以从医疗保险中扣除,从政策上扶持运动康复的初期运行。运动康复在我国北京、深圳、厦门等一线城市发展得比较好,我国二线城市受众对康复认知相对薄弱,大家都觉得好,但是很少人愿意为此付费。如果能够实现医保经费的对接,无疑能够促进运动康复的良性发展,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
[1]刘春雨,韩小燕.运动康复与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对比与思考[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5,5(36):69-70.
[2]曾正中.我国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2015,5(26):210-212.
[3]胡精超,赵斌.我国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9(29):851-854.
[4]王定宣,陈巧玉,彭博.中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调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42):103-108.
[5]胡尧,谢卫.成都中医药大学运动康复专业特色课程开设现状及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6,1 (18):63-66.
[6]甄希成.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教学体系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5(6):208-212.
[7]康露,周浩.北京市运动康复产业发展趋势及问题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7,763(1):29-30.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Specialty in PE Institutes under Background of Large Health
GUAN Caixia, etal,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 Guangdong, China)
关彩霞(1974—),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