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士岗位体能需求下中职护士生体能训练的探索

2019-11-25程云红北海市卫生学校

灌篮 2019年9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医患岗位

程云红 北海市卫生学校

一、前言

随着我国新一轮医疗改革政策的不断深化,近年来居民就诊率率年均提升21.3%,住院率年均提升约14%。护士作为医疗一线基层工作的主力军,其工作节奏加快的同时工作压力、强度也不断提升,颈腰椎等职业病及身体劳损等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和年轻化态势。而中职院校是护士人才培养的主力单位,在当前条件下,中职学校护士生教育应在加强护士省相关职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更要重视护士生体能锻炼,提升其职业体能水平,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体能训练手段。该教研探索不仅具有时代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新医疗政策背景下当前护士职业体能现状及体能要求解析

(一)分工更加细化和工作要求更加综合化使护士岗位工作强度提升,对体能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当今医院的分工也随之细化,护士已经从单纯的医嘱执行者转换为病患的主要服务者和沟通者。我国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指出:“完善护理教育方式,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加大人文关怀理论力度”,随着医患社会地位的转变和“人文关怀”要求的提出,当今护士群体的被呼叫率较过去提升了约35%,护士工作期间休息时间过少,工作强度加大已成为常态,“三班倒”的工作制,特别是长夜班的工作时间特点对其体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职业胜任力要求更高、更加综合化,护士面临更多业务学习任务,需要消耗更多体能

随着医患社会地位的转变,当今护士岗位对职业人的职业胜任力要求更高、更加综合化,护士面临更多业务学习任务,他们除了要完成本职工作岗位职责要求外,还要定期参加医院组织的培训、实践工作,因此更多业务学习任务的现状使得他们的身体的平均“待机”时间更长,再加上护理专业的主要从业人员基本为女性,她们同时还面临着下班后的家务及家庭琐事,因此比其他岗位需要消耗更多体能。

三、新医疗背景下中职院校护士生体能训练提升策略探析

(一)中职院校护士生专业要将体能素质培养要求提升到专业高度,制定职业体能训练体系

在新医疗背景下,当今医患比的一再攀升的社会现实使得当今护士生未来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和工作要求不断升高,对其职业体能要求不断提升。面对这样的社会背景,中职院校护士生专业首先要提高对护士岗位的体能要求认识,必须改变过去只注重专业技能、忽视体育教学的做法,将体能素质培养要求提升到专业高度,制定职业体能训练体系对护士生的在校体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二)学校层面应创设体育常规活动制度,提高护士生体能训练自我约束意识培养

根据人体运动学原理,体能是一个积累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和“一曝十寒”就能获得的,只有让机体处于经常、有效的锻炼中,才能获得相应的运动能力。因此,鉴于中职院校当前的培养思想和课程设置是很难保证护士生良好的职业体能的持续性增长的。因此除了常规体育课的开设,学校层面应创设体育常规活动制度,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开展频度高的校园体育活动的创设盘活校园体育活动氛围,以此来提高护士生的体能训练自我约束意识和培养 主动体育锻炼的习惯,靠高效的体能完成日常学习及生活。

(三)加强体适能考核力度,将体适能纳入护理教育组成部分,切实提升护士生职业体能水平

当今医疗体系中护理工作琐碎、量大而待遇低,护士的成就感与自我价值的认可感低已经是从业常态,因此该职业所带来的身体疲劳会引发更低的职业工作体验,因此体适能的高低和质量将直接影响护生未来的职业素质和临床工作能力。鉴于此,护士生的培养应加强对体适能的正确认知,特别要通过加强体适能的考核力度这一举措,将体适能纳入护理教育组成部分,通过这样强制性的手段,使得体育教师和学生自身两教学主体加强对体适能价值的认识,提高认知能力的同时,主动通过有效体育锻炼手段获得较好的体能水平,为日后的职业体能胜任力打好身体素质基础和思想认识基础。

四、结论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居民的医疗体验主要通过承担着与患者进行沟通和服务的主体——护士群体而获得的,因此护士群体的工作质量和职业胜任力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患者服务质量的高低,更关系到医院的形象。特别是在当下居高不下的医患比情况下,切实提升护士生职业体能和临床工作效率是各医疗机构的工作重点。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追溯到中职院校护士生培养源头,将体适能纳入护理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获得较好的身体素养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更适用、高效的体能培养手段是非常必要的。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医患岗位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