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
2019-11-25张慧敏何丽影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体育部
张慧敏 何丽影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体育部
一、前言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健康中国”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习主席的“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讲话精神为我国今后体育教育指明了方向。而做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栋梁人才的大学生主体的体质健康状况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现状
调查和统计显示,大学生体质已呈现逐年下降不断下滑的趋势。相比 2005 年,我国大学生在力量、耐力、灵敏性和柔韧性等方面的身体素质指标均呈下降趋势,肥胖率持续上升,甚至猝死情况频频发生。大学生群体体质健康状况的这种严峻的形势不得不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没有好的身体素质,如何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如何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滑的原因
(一)政府在体育健身等政策制定上的主导意识和责任意识不足
在健身理念的宣传和倡导上不够积极,没有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的主导作用。全面发展只停留在口号上,没有真正地落实。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视度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制度和体质监测法规。这就导致无论从学校教育还是学生本身都存在对体育教育的轻视,重“智”轻“体”的现象十分严重。
(二)学校对体育健身教育的重视不够
1.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做好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经常出现体育课被语数外等主课占用,或者因担心学生出现运动意外伤害而不敢或不愿进行相关身体训练,这就从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认为只要学习好,体育课是不重要的,是可上可不上的。造成体质健康意识和基础的薄弱。
2.大学阶段学校体育教育不但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而且内容单调。许多高校只在大一和大二年级开设每周一到两次的体育课,大三大四体育教育又向学生的考研、找工作等需求做出让步,只有体质测试没有体育课,这样的体育课程安排不但不能给予大学生系统连续的体质训练,更无法对大学生的体质提升起到基本的引导和提升作用。学校体育教育和考核的缺位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体育运动量不足、体质下降。另外,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比较单一传统,不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健康理论教学时间很少,大学生健康知识知之甚少,因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时选择适合的健身方式。同时学校也很少有针对体测情况给出健康建议和指导咨询。
(三)大学生自身健康意识不足
由于竞争就业等压力,大学生的精力更多地放在提升个人专用技能上,加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抽烟喝酒、长时间上网等,造成大学生很少主动参加健身运动,没有运动健身意识。总认为自己还年轻,身体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健身是中老年应该做的,却不知道长期的透支会给身体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等身体有不良反应时就已经到了悔之晚矣的程度了。
四、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健康教育主导作用和责任意识,大力宣传和倡导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理念,让终生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建立健全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法律法规,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培养、运动设施的投入和体质监测政策法规的制定。通过年度评审等制度规范化管理和提升高校体育教育水平。
(二)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计划,加强系统及连续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高校体育教学更加灵活多样,内容丰富,让学生能在其中发现自己适合和喜爱的课程并能坚持锻炼。举办各类活泼有趣的体育竞赛、健康知识讲座等,或鼓励学生组织各类体育社团,吸引学生参加。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各类评优考核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对体质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反馈给学生并给出相应健康建议、辅导或预警,引导学生做好健康管理。
(三)加强大学生健康理念教育,通过对健康理念的宣传,让大学生认识到体质健康才是根本,要实现人生价值,建设祖国没有好身体一切都是空谈。鼓励大学生主动地参加健身,逐步养成良好的运动和生活习惯。大学生自身应该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克服懒惰、散漫、放纵等人性的弱点,塑造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结论
健康中国视域下,要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首先应该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和责任,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其次不断改进高校的体育教育体制,提升高校对体育课程重视程度,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第三通过大力宣传倡导全民健康理念,提高大学生主体的健康理念和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民健身的活动中去,最终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形成终生锻炼的健身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