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迷与移动互联网的双向互动研究

2019-11-25林振华

武术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体育迷赛事社交

赵 磊 张 敏 林振华

1.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2.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3.昆山市第一中学,江苏 昆山 215300

1 问题的提出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增强体质、愉悦身心的健康生活方式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推崇,大众对具有观赏性、竞技性、健康性的体育运动逐渐提高了关注度,越来越多的体育爱好者在及时和便捷的体育信息获取环境下滋生,成为了“体育迷”群体中的一员。移动互联网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介质阻隔和传播的时空限制,其全球性、匿名性等特征降低了信息生产的门槛,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网络带来的社交工具变革,丰富了体育赛事传播的主体构成,使体育迷的社交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互联网与体育的融合为体育迷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和花式多样的体育资讯。进入到移动互联时代,体育迷群体的行为方式和互动模式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其与移动互联网的良性互动影响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1]

2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迷文化的重塑

体育竞赛作为一种竞技性、表演性、观赏性极强的赛事活动,影响着体育迷的行为方式与价值取向,深受广大观众的支持与热爱。体育迷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大众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体育赛事转播单向传递的信息,而是演变成了一种多元的、公开的、及时共享、持续互动并产生影响的互动过程。体育迷以热情的方式参与其中,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为喜欢的球星和支持的球队呐喊助威,体育明星的竞技行为、衣着配饰、技术动作等符号标志往往是广大体育迷竞相模仿的对象,甚至明星的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到体育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体育迷通过穿戴具有明星标志的衣着、模仿球星的招牌动作、学习球星的比赛方式等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来表达对体育的热爱。虚拟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全面渗透,网络虚拟社区成为了体育迷获取赛事信息的主要方式和日常生活中普遍交流的场所,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迷文化的互动机制经历着一次全新的改革:体育赛事的传播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并呈现出传播场景虚拟扩大化的趋势;体育迷观看比赛的场所从现场的看台挪移到了虚拟的社区,移动互联网下极低时延的传播格局使得体育迷不仅可以通过线上线下购票的方式到现场观看比赛,同时也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同步观看比赛直播;体育资讯、短视频的去专业化和去中心化的生产特性使得体育迷从受体转为主体;体育迷的互动模式突破了传统的线下交流模式,同时在线上交流的基础上加入社交属性:移动智能终端的无线属性使得体育运动从真实的场景化搬到自媒体的小屏端,同步观赛、实时共享成为了体育迷日常生活的新常态。移动互联网为体育迷和体育赛事之间提供了多元的交流方式和互动平台,实现了竞技体育、移动媒体和体育迷的三位一体。竞技体育与移动互联网的紧密结合,扩大了体育文化的传播路径,扩充了体育迷的群众规模,增强了体育文化的推广力与影响力。

3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迷文化的互动机制

3.1 从线下到线上:体育迷文化的虚拟传播场景扩大化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及5G通讯技术的逐步成熟,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体育传播加强了互动方面的设计,以其先进的社交理念、前沿的媒介技术和广泛的传播范围突破了纸媒、电媒等传统媒介以往的单向传播模式,使线上和线下融为一体,实现了体育迷与移动互联网之间虚拟的双向互动模式。线上线下的互动和全新产业链的形成为体育迷搭建了自由沟通、互动分享的虚拟场景,使得体育迷对于体育赛事的关注方式不再仅限于现场、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而是进一步的参与投入到虚拟社区的场景互动中,体育虚拟社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普遍交流的场所。在“随看、随聊、随播”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迷边观赛、边评论、边互动,真正实现了体育迷零距离、零时差、零延误看球的愿望。体育迷除了能及时、同步地观看赛事直播,还可进入虚拟社交平台,自主选择交流的场景,例如进入QQ群、微信群、直播互动区、赛事留言区、球队微博、贴吧等虚拟场景中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场外风云,进一步扩展成群体性的互动文化机制。“移动互联网传播场景虚拟扩大化使得体育迷的群聚不再局限于在现实中的球迷公会、社团、协会等组织和统一服装、队形、号令等形式,虚拟的社群组织更能引起体育迷的广泛参与。”[2]虚拟传播场景的扩大构建了体育迷之间新的交互行为。梅罗维茨认为,社会场景的融合并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新的地点或者空间来替代原有的场景,而是会在新的场景空间中,通过移动互联网、VR技术等第三维度的媒介,塑造在其中活动的角色。

3.2 从现场到场外:体育迷的互动方式全新多样化

体育迷文化的盛行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即时在线”和“缺场交往”成为了体育迷互动交往的新常态。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V R/AR、随身智能设备等技术联手,以社会化分享与传播的革命性力量,弥合了体育赛事线下和线上的边界,为体育赛事的话题讨论、内容生产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技术支撑。线上观赛和线下观赛不再是相互替代和此消彼长,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体育迷在观看赛事直播时可以进行赛事竞猜来提高自己的观赛期望,通过“刷礼物”的方式支持自己喜爱的球队,新兴的互动方式满足了用户渴望自我展示的需求,弹幕作为赛事直播和视频传播的新场景,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相连接,使得体育迷在不同时空下居于同一视频之中,营造了超时空的集体观看体验,同时也形成了互动区群聊的氛围,“对于视频上传者、话题制造者、弹幕评论者和“吃瓜群众”者而言,他们在弹幕互动中获得了不同的社交体验,也能够从中获得参与感、存在感和认同感。”[3]“在当前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新的数字技术构建了新的场景,因此逐渐庞大的体育迷群体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集结,开启了体育迷文化的新一轮重构。”[4]

互联网突破了传统的线下交流模式,同时加入社交属性,体育迷不再只是信息传播的客体,在手机、平台电脑等移动便携设备的支持下,体育迷转变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可以随时将现场的情况进行转播,也可将录制的视频佩文发表在贴吧、微博、公众号等交流平台上与球迷讨论,例如,央视将2018年俄罗斯足球世界杯的线上转播权授权给了优酷、咪咕两家互联网平台。球迷不仅可以通过电视收看世界杯的现场直播,同时可以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智能设备下载央视影音客户端、优酷视频客户端以及咕咪视频客户端在线观看直播。央视网络媒体通过旗下CCTV5节目预告、CCTV5体育新闻、CCTV5央视体育等官方微博账号实时发布节目预告、赛事资讯、比赛战况以及赛事集锦,通过微博留言评论和话题讨论等方式与球迷进行互动交流,充分发挥了移动互联时代多屏互动的优势,打造全方位的体育赛事传播矩阵。2018-2019赛季的NBA赛事直播,球迷除了可以在电视机前收看赛事直播,还可以在腾讯体育客户端的直播界面进行赛事观看、弹幕吐槽,在腾讯体育社区交流互动,在话题讨论区回复评论等。每个球迷都会有自己关注比赛的方式和互动交流的社交平台,小到单场比赛的输赢,大到赛季冠军的归属,赛前对双方比分结果的预测,赛中对裁判判罚结果的讨论,赛后对球员数据表现的分析,体育迷乐此不疲地从微博、论坛、公众号、门户网站等网络媒体中摄取大量体育信息,在社交平台上则体现为更碎片化的内容体验、更便捷的搜索体验和更自由的交流体验。移动互联网为体育迷提供了全新多样的交流方式和互动分享的交流平台,体育迷群众基础的扩大促进了体育文化的推广和体育经济的发展。

3.3 从有线到无线:手机媒体智能终端的移动化

手机是数字化多媒体终端,在网络带宽速度加快以及无线网络的平台支撑下,手机媒体技术更先进、功能更强大、受众更广泛、使用更便捷、互动更充分,其接受音频、视频、图文、数据的物理性能赋予了手机强大的媒介融合能力,“体育运动也从真实的场景化搬到自媒体的小屏端,在内容上不断深化发展,传播形式也逐渐丰富多样,”[5]对于生活节奏较快的现代大众而言,具有随身、移动性能的手机媒体越来越受到体育迷的喜爱,互动式观赛的方式为体育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各种运动社交软件不仅提供在线直播,还可以进行体育短视频的回放、点播和下载,随时观赛、适时评论、即时互动成为了现代体育迷的新常态。

移动通讯网在全球覆盖和全球漫游的趋势下,解除了时空维度对体育新闻传播的限制,消除了传与受的界限,使新闻传播更多地表现为个性化行为,手机用户可以实现超越空间的沟通,通过移动数据连接随时随地接收、发送体育新闻或相关消息,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尤其是处在社交媒体时代,大众的社交与体育活动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用户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变得更加便捷。手机媒体的功能不断拓展,用户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使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在线实时交流,借助一键转发功能,可以将赛事消息实时、迅速地传递到受众面前,移动化的信息流动模式使得受众不再局限于接受信息,而是趋向于创作与整合信息资源、关注实时共享的体育动态,发布多种形态的赛事资讯至微信、微博、公众号 等媒体平台,以获取粉丝与影响力,这一现象的出现打破了传者与受者单一中心主导的线性交流,呈现出“去中心化”的互动交流趋势。

3.4 从分化到整合:体育资讯社区平台的垂直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推进使得体育迷获取信息的渠道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转移到如今的移动媒体,大量的运动资讯类软件不断涌现,包括篮球、足球、健身、跑步等项目有关的APP涵盖了大量的体育信息,功能强大并独具个性,能够吸引广大的体育迷群体,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众参与体育社交的积极性。体育资讯社交APP充分利用了国内外顶级赛事资源,以手机、平板等终端为传播载体与体育迷连接,以多媒体为工具传播体育新闻,提供花边报道。在移动互联越来越力求垂直化发展的趋势下,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多元开放的网状传播。在信息的传播模式上,构建出了人际之间的链式传播模式、版块内容的圈式传播模式,降低了受体转换成主体的“过渡性”成本。

各大主流体育类 APP 从最初的平台化、门户化过渡到某项运动中的资源整合、精选与创新,将散落在各大综合类体育网站、论坛、贴吧的球迷碎片重新聚合,以“线上+线下”的活动形式扩大影响力,形成以某项运动为中心的具有专业性、稳定性与活跃性特点的社群[6],板块构架内容丰富,版面内容专注于某项运动或某个领域,显示出了全面性和专业性,并提供相应资讯和服务。体育资讯社区平台垂直媒体着力打造“带媒体属性的球迷社区”“体育资讯社区使得球迷脱离了现实社会的束缚与羁绊,不再分性别、年龄、地点与地位,将单维度的社交群体划分成不同兴趣方向的小群体,实现社群与社群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建立一个活跃又有序的体育资讯社区”。[7]体育资讯社交APP的架构主要包括:赛事资讯、明星动态、运动员和教练员采访、技战术分析、运动技巧分析、论坛、体育游戏、比赛数据等全方位的信息,不仅进行常规的文字、图片报道,同时加入视频集锦、GIF 动画等等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阅读性。其核心在于对目标受众和内容生产精准定位,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订阅,根据受众需求进行内容生产,通过球队将用户进行划分,球迷不再是孤立的个体,也不再孤立地阅读,用户通过各种类型的信息菜单选择自己喜欢的球员和球队,加入感兴趣的社区获取有关球员或球队的动态、赛程和资料,根据自己的喜好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圈子,随时随地关注喜爱的球队,打造每个用户的专属“新闻”,这种“分众化”的社区管理模式,有效的避免了不同球队球迷“口水战”的发生,由于网络社区的匿名性,人们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表达符号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社区的版块化、分众化运营,体育资讯社区成为一个个社群,社群中的用户之间相互交流,形成了信息的群体传播。由于网络社区的开放性,网络上的大众都可以进入社区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那些备受关注的信息被人们多次转发、评论,形成网络上热议的话题,信息接收者与传播者身份可以是自由转换并相互统一的,用户在达到版块发帖要求后,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用户发布的帖子通过版主的审核后会呈现在论坛中,引起其他用户的讨论、评价,在多对多的讨论组中,通过不断的看帖和回帖取得不同论坛的发帖权,以实现自我观点的表达,参与话题的讨论和互动,用户可以使用文字+图片的聊天方式,不仅能够体现传播的多样性,还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共享,使发帖者在与其他用户交流中获得认同感。“这种用户生成内容的模式可以让各据所长的论坛成员们获得发挥才华、畅所欲言的空间,从而增强了用户黏性。”[8]

3.5 从受体到主体:体育移动短视频的自主创作化

“移动短视频以移动智能终端为接收终端、以声画结合的视频为传播媒介,”[9]在生产上打破了专业化壁垒,在传播中颠覆了中心化模式,满足了体育迷更加碎片化、个性化的诉求,为体育迷带来了新型的互动模式与社交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8年8月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全国8.02亿网民中短视频用户规模约为5.94亿,占比74%。2019年2月CNNIC发布了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增长到6.48亿,占比从2018年6月的74%增长到87%。”[10]移动短视频用户今年来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视频点击率和浏览量明显提升,整体展现了移动短视频良好的发展态势。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短视频的拍摄与传播, 改变了体育赛事新闻话语权的控制和传播主体的构成,使得体育赛事传播节点呈现出信息传播多元化和评论回复交互性的新格局,体育迷从赛事传播的“ 旁观者”直接转变为赛事传播的“当事人”,体育迷观看、拍摄短视频带动了一股全新的网络热潮,观看时间更加碎片化,观看场所更加自由化。体育短视频目前已表现出碎片化、垂直化、分众化的特征。碎片化、趣味化、可滑动式的短视频赛事集锦,方便了体育迷观看赛事中的精彩瞬间,广告投放的减少、流畅便捷的观看体验符合体育迷阅读碎片化的特点,也因此移动短视频用户近年来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这反映出移动短视频对于现代体育迷观赏比赛的方式有所变化,体育迷兼具了“传播者”和 “受众”的双重身份,不仅可以观看和分享短视频,还可以直接与社交平台连接,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向用户垂直传播,实现传播内容以用户为中心的点对面传播,集生产与分享于一体。在4G网络支持下,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就可完成短视频的拍摄、编辑、发布与分享,而且在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技术成本、硬件配置、制作时间要求较低。“体育迷可以剪辑发布体育明星的比赛集锦、赛事采访、日常活动等内容,也可以进行实景拍摄,以炫技、教学、娱乐等方式在平台内构建体育明星、体育迷、普通用户相互交流沟通的高活跃度社交圈。”[11]移动短视频相比传统的短视频具有去专业化的交往特性、去中心化的传播属性、娱乐化的媒体属性和虚拟化的社交属性,赋予了观众更多的话语权和自主选择权,其多元化、内容碎片化,信息浓缩化的特性引起了体育迷的广泛关注,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与关注等方式进行互动,体育短视频不受时空限制,无需借助中介媒体,支持随时随地点播,用户可以打开软件、登陆网站及时观看最新的信息,不像以往的体育信息需要通过媒体的转化才能呈现在公众眼前,并且可以进入搜索平台输入关键词观看自己感兴趣的视频,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可以通过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通过弹幕参与互动交流。用户在发布体育短视频表达自我的同时,也寄于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得到他人的关注,进而实现社会交往与互动。去专业化的生产所带来的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可以使每个用户构成各自的传播中心,通过短视频的多重关联来展示个人作品、实现社会互动,从而获得点赞与关注,更好地满足社会互动需求。[12]

猜你喜欢

体育迷赛事社交
社交之城
本月赛事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国外体育迷研究的热点、网络与趋势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1975-2019)的知识图谱分析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社交距离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关于“体育迷”对武术申请入奥态度的分析
赛事赞助沟通对感知匹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