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静与从容:对太极拳艺术精神的研究
2019-11-25漆才杰郑明远
漆才杰 郑明远
1.武汉纺织大学体育部,湖北 武汉 430200;2.广东东软学院,广东 佛山 528225
著名武术家蔡龙云先生指出:“武术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它既有实用的价值,又对身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表演上也具有高度的艺术性”。[1]太极拳亦是如此,它是一项身体运动,也是一种艺术,有着独有的艺术精神,渗透了中国优秀的本土文化。沉静与从容是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一种优秀品质。一般而言,沉静是指性格、心情、神色等安静,平静,稳重,镇静。从容的基本意思是指人处事不慌张,很镇定,舒缓悠闲的样子。所谓“从容于心,淡定于行”是也。沉静与从容是先人在感受自然,感悟生活,体验生命和艺术创作过程中追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境界。对艺术家而言,沉静与从容的心境可以使其在创作的过程中摆脱世俗的干扰,超越功利,保持心灵深处的恬澹,最终达至“虚静”的艺术境界。[2]这种精神同样隐含于传统太极拳的编创、练习和体悟之中。久而久之,也形成了太极拳“沉静与从容”的艺术精神。
1 太极拳的艺术精神诠释
太极拳以静立形,以动写意,气韵生动的艺术特点,追求“中正安舒,直而不僵,松而不懈,轻灵而沉稳,动中有静,静中育动”的审美效果。太极拳的修炼从上至下,从里到外都有诸多的细节和要求。例如,太极拳对身形的要求,对心境的要求,对内外的要求,对整体的要求等等。这些因素注定太极拳的修炼过程必然是漫长的,需要修炼者不断的练习,不停的思考,不绝的体味。将繁杂的技法不停的加工,再三的锤炼。有造诣的修炼者不会因为太极拳修炼的繁复而意兴阑珊,而是超越功利,以越发沉静的心态和从容的胸怀,以清明的心智统摄整个修炼的过程,使自己在漫长的修炼过程中不断的加深自身的体悟,心神专一地享受整个过程。太极拳从里到外,由静至动都蕴含着“沉浸与从容”的艺术气质。这种艺术气质内化为“沉浸与从容”的艺术精神在运动中,在呼吸中,在意境中,在练习中,在对抗中无所不在。正如拳谚所说的那样:“拳技以沉着为本”。
1.1 太极拳“动作中”的沉静与从容
中国武术十之有九追求力量之大,速度之快,从而形成了刚猛,快速的招式动作,每招每式中都体现出无坚不摧,争胜欲极强的外在精神气质。例如,南拳讲求短小精悍、刚猛迅速;长拳讲求“拳似流星眼似电”。再比如,在兵器演练动作中有“刀如猛虎,剑似飞凤”之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武术中的这些拳种无不透露出锐利的气势。然而,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的拳种之一却恰恰相反。太极拳追求动作柔和、松静沉稳、连绵不断、轻柔圆缓。正如太极拳谚所说的那样:“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神宜内敛” ,再如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言:“心静体舒,精神内固”,又如拳谱:“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的规定,再如《陈鑫太极拳论》语录:“动静缓急,运转随心”,“四体从心而动,官骸皆悦以顺从”,“心身不可使气,轻轻运动”“一举一动,至虚至灵”等等都透露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这些拳谚和拳谱中提出的“轻灵”“内敛”“心静体舒,精神内固”“中正安舒”“运转随心”“从心而动”等等都透露出太极拳动作对“沉浸与从容”的追求。
1.2 太极拳“呼吸中”的沉静与从容
呼吸对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学者提出了:“我们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间,呼吸是人与自然界保持联系的基本方式。”的客观论断,表明了呼吸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太极拳运动同样把呼吸当作至关重要的一环,并提出了自然呼吸、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拳架呼吸等特殊的呼吸方式。在练习中是以腹式呼吸为主,但不管何种呼吸方式都追寻“悠、匀、细、缓、稳、深”来达到生理上的健康和心理上的平静与安舒。这种达到心理上的平静与安舒即是通过太极拳运动中对呼吸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控制来完成的。正如科学瑜伽开拓者斯瓦米·库瓦雷阳南达在《瑜伽呼吸控制法》中指出的那样:“控制了你的呼吸,就控制了你的身体;控制了你的呼吸,就控制了你的心灵;控制了你的呼吸,就控制了你的命运。”太极拳运动在呼吸中通过“悠、匀、细、缓、稳、深”这样沉静与从容的呼吸,让我们在一呼一吸之间深深地体味生命的至纯至净,在每一个循环中得到能量的提升和压力的释放,然后焕然一新,得到心灵深处的宁静、自然而然的喜悦和真气鼓荡的满足之感,让人流连忘返。
1.3 太极拳“意境中”的沉静与从容
宗白华先生在论《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说:“什么是意境?唐代大画家张璪论画有两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和心源的凝结,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结晶体,鸢飞鱼跃,剔透玲珑,这就是‘意境’,一切艺术的中心之中心。[3]意境就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就粗浅方面说,就是客观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调的交融渗透”。而且,中国艺术意境之表现,还总是具有强烈的宇宙意识、天人意识、生命意识,而成为“‘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的终极根据”。宗白华认为,“以追光摄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化表达出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的成就。[4]
太极拳也存在着这种“造化”和“心源”的凝结。“外物形象”与“主体情意”的统一体现出太极拳这一艺术形式的中国特色。太极拳还有一个特色,他不仅“外物形象”中表现出沉静与从容,而且“主体情意”中也蕴含主体形象(指身体)以外的能表现沉静与从容的“客体形象”,保持这种对“客体外形”的联想可以产生“宇宙人情化”和“人情宇宙化”的物我交融的境界。这种“能表现沉静与从容的客体形象”的外象之物我们可以从一些拳论和拳谚中找到。例如,《太极拳解》中道:“静如山岳,动若江河”[5],即是用“山岳”和“河流”的沉静与从容的状态来折射太极拳中的动与静,通过心意之中有山河从容与沉静之境来贯穿于太极拳的动静之中表现太极拳沉静与从容的气质;武禹襄《十三式行功心解》“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即是用“猫行”与“抽丝”的沉静与从容的动作来反映太极拳中“步法”与“运劲”的从容不迫和小心翼翼。杨澄莆先生说:“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未事耳”;拳论曰:“以意行气,务令沉着,仍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随,才能顺利从心。”《行拳述真》中讲“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这些都是意境中的沉静与从容。[6]
在太极拳运动中讲求意念沉静与从容,是将习练者的思想引入大自然中,勾勒一幅高山、流水,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美好景致。
1.4 太极拳“对抗中”的沉静与从容
在我们日常的对抗中总会把“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作为一种告诫,把“抢占先机”作为一项要诀,把“快、准、狠”作为一种追求。然而,太极拳追求的则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不是一种“猴急”的动,而是一种沉静与从容的动。就如《太极拳论要解》所说的那样:“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5],有如《太极拳论》所言:“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6]还如《太极拳全书》指出的一样:“中气贯足,切忌先进,浅尝带引,静以待动”。[7]不以暴力的“打”,而是一种沉静与从容的“打”。就如《打手歌》所言“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又如《解拳经总歌》所言:“诸靠缠绕我皆依”。无论任何来势,太极拳家皆以沉静从容的方式应对,这些并不是在显示自身的优势,而是着重强调太极拳技法的实际价值。同时也显现出太极对抗不是“暴力心态”或“浮躁心态”的打斗,而是一种追求心灵深处“沉浸与从容”的对抗。
1.5 太极拳“心境中”的沉静与从容
唐代著名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辩证的论述了客观物象与主观精神的关系,其前提均是要求主体以沉静与从容的心态去把握自然美的规律。此外,东晋顾凯之在他的《画论》中提出的“以形写神”“迁想妙得”。[8]的思想论即要求主体面对审美对象时要摆脱世俗的干扰,摆脱客观物象的束缚,不仅表现物相的外形,而且还要靠沉静与从容的内心去感悟和体验,表现内在精神。太极拳的练习过程都是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周身协调。意要安宁,气要沉稳,身要协调,最后达到有精神深度,由内而外的沉静与从容。
太极拳的特点是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配合的一种沉静缓慢、柔和圆活、匀速连贯、以弧形路线为其动作特点的拳术运动。通过意识、呼吸的沉静与从容,最后内化到心境之中。这种心境中的沉静与从容就如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的那样:“心静体舒,精神内固”;武禹襄在《太极拳论要解》提及的那样“心贵静,神宜舒”;陈鑫在《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记载的那样:“心静身正,以意运功”。
2 太极拳艺术精神的文化缘起
太极拳沉静与从容的艺术精神的产生主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先贤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不欲以静”,太极拳大师们将这种虚静理念注入太极拳理论,以此来指导太极拳运动技术的发展,要求习练者练拳前首先要静心,做到心静体松,追求“以静御动”,“虽动犹静”的境界。老子作《道德经》,开创了道家学派。庄周继承和弘扬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太极拳吸收《道德经》中“守柔”和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形成意、静、慢三维一体的太极拳技术思维,渐有以柔克刚,出神入化,无为无不为之妙技。[9]
沉静与从容作为一种艺术精神形态,一直蕴藏在中国古代美学体系和古人的艺术创作当中,并成为古人精神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2]源自于老庄哲学的“虚静”学说在魏晋南北朝已经成为一种达成共识的审美理论,强调当审美主题进入创作时要达到一种适宜的状态,倡导艺术家应当在不受任何主客因素干扰的精神状态下,强化其内在心灵和对自然之美的体验。在这种内心“无为”状态之中,自然感情向艺术感情的迁移也随之完成。这种内心“无为”的状态也是一种沉静与从容的心境。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也是一种艺术,她是集中国的攻防格斗之技,修身养性之术,传统哲学之理于一体,独具特色的中国艺术。沉静与从容也贯穿于太极拳创编与修炼的始终,并成为太极拳练习者精神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3 太极拳艺术精神的表现形式
太极拳的艺术精神表现在外在身体动作形成的线条和运行轨迹。太极拳那些经过千锤百炼的身体及肢体运动,运量成富有神韵的线条,以其纯净的运行轨迹,不仅述诸视觉也诉诸神经。那些太极拳运动中形成的身体线条和肢体轨迹变化丰富、莫测端倪,其势也无穷、其意也无穷、其情也难以穷尽。在身体线条和肢体运动形成的轨迹中,可见练习者心形合一的纯度,已经化成一片天机的律动,让人通过这种身体的动、静、起、落、站、立、转、折、轻、重、快、慢所留下的画面,反观练习者的心路旅程,体验拳家的心灵世界。因为这种身体的律动披染了文化的情怀和艺术的精神。练拳者就如艺术家一样能够在这种身体运动的律动中感受到别有的文化情怀和艺术精神。
4 太极拳艺术精神的时代价值
当今的竞赛太极拳在国家体育部门的推动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一味地向西方体育高、难、美、新的评判标准靠拢,使得练习者有意或无意的,或多或少忽略了原本蕴含于太极拳中的传统艺术风味。特别是艺术的精神、审美风格和意境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因此,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太极拳的艺术精神,有利于太极拳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原有的风味,守住太极拳文化中的精髓,不至于在时代的潮流中迷失自我。
中国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国民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生活方式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一面,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种情绪焦虑、性情急躁的普遍现象,我们称之为“社会浮躁”。[10]社会浮躁心态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社会中一些群体、一些人,对社会事务或群体利益、个人利益在表达关注和追求时,所呈现出的某种盲目性、非理智性的反映。”[10]这种缺乏理性的浮躁心态已经演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充斥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之中。一时之间,“社会浮躁”作为一种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病态心理,对人们的经济生产与社会生活产生着广泛的消极影响。中国艺术不以视觉愉悦为目的,而要追求一定的精神品格与境界。[11]太极拳是一种艺术,每一次练习也是一种创作,也是一种领悟,通过这样练习和领悟来塑造自己的生命。所以到了一定程度,太极拳的演练亦如成就者吟咏的悟道歌一样,在某一个境界当中,自然、饱满而灵动地流露出来。庄严、圆满的拳架,富有韵律的线条,典雅和谐的运动,这些都是一种生命的感悟,理性和感性,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基于此,笔者对太极拳中所蕴含的沉静与从容的艺术精神进行理论分析,一方面让读者更深层全面的去了解太极拳的文化意蕴。另一方面旨在为当今社会最为普遍的“浮躁社会心态”,运用太极拳运动所蕴含的沉静与从容的精神,注入一剂“安宁剂”,让浮躁的人们找到回归“宁静家园”的路途。最后,为太极拳练习者提供一些理论指导,让人们“先知而后行,行必有所为”。
5 结语
沉静与从容是太极拳艺术精神的核心。这种艺术精神蕴含在太极拳的运动中,呼吸中,意境中,练习中,对抗中都无处不在。而且各个部分、层次的的“沉静与从容”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化作一片天机。太极拳沉静与从容的精神对当下的“社会浮躁”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当然,太极拳中蕴含了更多的艺术精神,有待于学者们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