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9-11-25徐仰良
徐仰良
(江苏科技大学 体育学院, 江苏 镇江 10289)
201 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使得“互联网+”迅速成为了热点。在政府的引导下,我国很多行业实行了“互联网+”的战略。“互联网+”的战略使得我国的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传统行业不局限于小的地理环境内而是朝着时间、空间等多方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1]。互联网的出现对高校的教育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很多高校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的需求,在教育方面也实行了“互联网+体育”这一模式。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高校体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分支,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等方面的专门性人才。很多专业性体育院校以及综合性的院校都结合了“互联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现存的问题仍不容忽视。
本文就“互联网+”视域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供了自己的对策。心想这对“互联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发展不无裨益。
1 “互联网+”视域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现存问题的剖析
1.1 授课方式单一,未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的了解,发现本专业开设的课程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社会体育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教育学以及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一些核心课程。虽然核心课程的设置有利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但是教学方式却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变,高校中有一批是高龄教师,这些教师对互联网教学模式使用的很少。很多核心课程依旧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方式单一。这种情况使学生对核心知识的了解仅仅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甚至形成错误的知识点。比如运动解剖学的学习,学生仅仅学习书本上的平面图很容易将知识点混淆。以及球类裁判员的学习。这些只通过教师的口头阐述以及书本上的讲解是无法准确掌握的,这样不利于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点。
1.2 教学器材及场地的管理体系不完善,信息不能及时反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场地和器材的保证是完成优质教学的前提条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具有实践性,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到体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进行教学实践活动需要用到教学器材及场地。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器材损坏或者突发情况,而器材的损坏或者突发情况的信息又不能及时传达到后来的教师,等后来的师生利用场地时才发现场地和器材已损坏,这样将导致原先的授课计划将被打乱,同时又浪费大量的师生上课时间。
1.3 相关的教师数量稀少,师资团队跟不上发展的需求
从“互联网+体育”的模式上考虑,既需要教师有丰富的体育知识,也需要教师懂得相关的互联网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互联网+体育”的模式,才不会形同虚设。高校现任的多数体育教师拥有丰富的体育知识,但是对互联网的信息知识了解却很少,只有少数体育教师既有丰富体育知识,也了解相关的互联网信息知识。很多情况下,大部分工作是有非专业的教师进行操作,效果明显大打折扣。这样显然不利于“互联网+体育”这一模式的发展。相关教师的数量的稀少,与“互联网+体育”模式发展的需求极不对等,严重地阻碍了“互联网+体育”模式的发展。
1.4 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不高,形成资源浪费
自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施了“互联网+体育”这一模式后,学校为了灵活的安排将部分课程录上了视频上传到学习系统上,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测试。但是部分学生并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只是将网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打开个人的学习终端并没有参与到学习中去,只是让课程在自行播放,当视频播放完毕学习也结束,测试时通过互联网搜索答案,这种情况最终的结果无非是将课程资源浪费掉,自身也没学到相应的知识。
1.5 高校缺乏有效的宣传平台
互联网作为一个宣传的工具,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但是目前的高校中缺乏有效的宣传平台,导致信息不能传播,资源不能共享。例如,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公众号,而且即使有公众号其管理也不完善,一个公众号出现与体育不相关的文章,使公众号的权威性大打折扣。这样使高校体育的宣传很难达到最佳的效果。
2 “互联网+”视域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
2.1 利用“互联网+”不断挖掘新的教学资源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设置目的是培养面向社会的专业性体育人才,这就需要专业的内容设置要充分地和社会接轨,利用社会需求变化来不断地丰富专业的课程内容。通过“互联网+”可以使高校的课堂的形式和内容加以丰富。传统的课堂形式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接受,通过“互联网+”可以扩展多种上课的形式,可以把新兴的体育项目引进高校体育的授课内容,使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场地进行参观和体验,并用摄像机记录需要学习研究的画面。也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观赏结束由师生共同分享经验。“互联网+”不仅仅可以扩展授课形式,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利用网站上发布的最新的体育锻炼知识或者最优质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分享,这样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扩展学生的体育知识。
2.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推进“互联网+体育”这一模式的发展
要想促进“互联网+体育”这一模式的发展,仅靠现有的师资水平是难以推进的,必须拥有一大批既懂体育知识同时拥有着丰富的互联网知识教师作为支撑,这样“互联网+体育”的模式才不会形同虚设,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因此,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通过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增加在职教师的互联网知识的储备。比如学校或学院请专业的互联网人才对学校的老师进行定期的互联网知识的培训,使在职教师掌握互联网管理及服务的知识,并及时地运用到学校的学习平台上服务于师生,同时也可以选择性让教师参加深造提升学历。二是加大财政的投入,招聘一些既懂体育知识又懂互联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对于高精尖的复合型人才只有招聘条件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2.3 利用互联网或者APP,完善“互联网+体育”模式的管理
传统的教育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虽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也带来了管理上的问题。充分发挥“互联网+”或APP的优势,形成系统性的管理方式才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否则不但不能发挥“互联网+”或者APP的优势,还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高校更加实际需求,完善人岗匹配制度。明确管理者的职责,实行责任制。通过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对场地、器材的管理职能。学会利用互联网或者校园APP将场地、器材的信息及时反馈,使备课教师能及时地掌握相关的信息,便于备课。
2.4 建立更加有效的互联网学习平台,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施“互联网+”的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的灵活了,学生并不一定需要教室或者教材[2]。学生可以通过掌中终端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进行阅读,大大地增加了学习的便捷性,但是“互联网+”的模式也有着很多的弊端。比如有的学生打开智能设备让视频动画自行播放,并没有参与到学习中去,甚至还出现代刷课的行为。这样的弊端掩盖了“互联网+”模式的优越性。因此必须建立更加有效的互联网学习平台,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比如教学视频添加人脸识别系统,不定时锁屏等功能。
2.5 利用“互联网+”营造校园的体育文化氛围,提高相关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互联网+体育”建设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推动高校体育的发展,需要老师、学生广泛地参与其中[3]。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各种APP层出不穷,比如:微信、微博、QQ、贴吧等一些社交软件。学校可以利用这些APP的公众号及时的发布体育赛事的信息、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信息以及相关的日常体育知识,使更多的在校学生能够加入到有关体育活动中,营造体育文化氛围。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体魄,增加趣味,也扩大人际间的交往。另一方面也扩展了体育知识的学习。
2.6 建立学校、企业一体化,及时发布最新招聘岗位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交流非常便捷,学校与企业已不是毫无相关的单独个体,而是互助互利的有机体。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等方面的专门性人才。专业培养的人才最终是服务于社会,用自己的所学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校与企业应该搭建有效的就业服务平台,形成校企一体化,这样便于学校及时地了解社会需求,也便于社会得知高校的培养模式。企业可及时地在就业服务平台上发布招募信息。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及时招募到合适的员工,另一方面也进一步解决了高校的就业问题,
3 结论
通过对“互联网+体育”问题系统的分析,在“互联网+”新的形势下,势必会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又一方面。“互联网+”对学校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正确地认识“互联网+”,充分发挥其优势。使“互联网+”这个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对于现存的问题要予以重视,利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解决,例如: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管理模式,加强监督,学校企业一体化模式等方式发展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从而使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