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本位下综合实践教学与核心素养教改的融合切入

2019-11-24徐珊珊

教育界·上旬 2019年9期

徐珊珊

【摘要】在新课标改革观点提出并取得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之后,核心素养教学改革要求的提出为生本位下综合实践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要求。文章以生本位为基本原则,尝试探讨生本位下核心素养教改与综合实践教学融合的可行性及融合切入方式,分析和阐述了两者融合应用的注意事项等。

【关键词】生本位;综合实践教学;核心素养教改

一、生本位下核心素养教改与综合实践教学融合的可行性

(一)生本位下核心素养教改与综合实践教学诉求一致

生本位下的综合实践教学属于实践性的课程,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为基础,按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进行课程的创新开发与资源利用。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综合实践教学兼顾学科知识和非学科知识逻辑序列的基本规则,其强调使用社会参与性学习、优秀学习及操作性学习等多种方式来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提升学生调查研究、大胆质疑、探索发现、社会参与、合作交流、实验论证、技术实践和劳动技术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素质与意识等。这与生本位原则下的核心素养教改要求是一致的。双方的立足点以及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是异曲同工的。由此,在生本位教学原则下,强化核心素养教改与综合实践教学的融合与应用,可作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意识、能力和素养的最佳载体。

(二)生本位下核心素养教改与综合实践教学互为补充

综合实践教学与核心素养教改均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和态度、良好的技术素养、动手与动脑融合能力、技术实践能力与技术意识等。与综合实践教学要求相比,核心素养教改的要求描述更为具体,也更易于操作。这意味着以综合实践教学作为载体进行学生核心素養教改的实效性、可操作性更强。

以综合实践创新素质的培养为例,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诉求下,教师可整合教材中与本土文化、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素材与主题,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此项文化目前的传承方式、存在的问题、学生动手操作和深入研究的可行性,继而使用互联网搜索其载体如皮影戏、扎风筝、糖人、大阿福等的发展历史、制作方式、制作素材与流程等,要求学生自行动手操作或者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动手操作,体验其制作工艺的奇妙,以及融入自己思想、情感后创新的成就感等。核心素养教改提出学生需要在综合实践中学会利用已经学得的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按照特定条件和具体情境选择并使用合理的解决方案,能形成掌握相应技术的意愿和兴趣,能具有将方案与创意转化成工程思维及有形物品,或者对已有物品进行优化与改进的意识、能力等。

以上要求的提出,恰好为综合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应用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向与思路。以核心素养教改要求为标准,在精准掌控学生实际学情与生命性成长引导诉求后,进行综合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创新应用,更能契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学理念。

二、生本位下核心素养教改融入综合实践教学的切入点

(一)激发学生探究意识,教、学、评一体化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类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学生无论处在何种生命发展阶段,其对新事物的兴趣都是无法泯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应该按照一体化的操作方式推进。比如在核心素养教改要求下,按照学生对课堂讲解方式改革的接受程度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架构能力、认知能力等,尝试引入探究记录、主题讲演、设计模型、调查报告等作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载体与成果呈现方式。另一方面,将综合实践教学改革作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机会,将课程的创新、修改过程中的有用信息转化成综合教学实践所需的教学资源。

在激发学生探究自主性和意识的过程中,教师综合实践教学的教、学、评需要按照一体化的方式设定,并将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贯穿在教、学、评一体化体系中,如以核心素养对学科教改的要求作为教改的标准,将学生的基本学情、诉求、能力以及综合素养阶段性提升的可能性等视为引导学生自学的依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评价和考查学生的行为表现、态度,并按照“知行合一”的要求评价学生的行为表现。

事实上,评价是保障教学改革计划或者方案有效落地的载体。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仅可按照核心素养对学科教学改革的要求评估学生的行为、态度、成果等,而且可评估学生各类成果交流与分享的方式、成果和过程,评估学生主题探究的方式、方法、技巧、结果,评估学生的研究方式与进展,合作成果与存在的问题等。将核心素养教学贯穿到学生当前发展诉求、阶段性成长诉求以及未来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学习诉求中,并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及执教,实际也是生本位下核心素养教改融入综合实践教学的根本性诉求[1]。

(二)重视三维度融合,深挖主题应用效能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应用中,教师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学生创造与学习、合作交流能力、技术素养、媒介、问题解决能力、关爱能力与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具体呈现方面。对于实践探究活动开展中涉及的学生与同伴合作促动探究,兴趣激发与维持,问题提出的价值性,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媒介技术应用的方式与信息搜集的能力,学生能否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形成自己的看法与思维等,可作为教师挖掘探究主题深层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完成自我、他人、社会三维度融合的考虑对象。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探究结果并不能代表核心素养教改要求下的综合实践教学本身,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课程执行关注的对象应该是活动如何执行和展开,对学生自我塑造和自我发现的效应。

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核心素养教改要求下的综合实践教学以“是什么”“如何”作为最终目标。事实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将“做人”“做事”作为核心目标,兼顾“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样是什么”几个方面。

以“勤奋”主题的综合实践教学设计与应用为例,教师和学生对核心素养教学要求均具有基本认知,教师为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行探索,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全班交流对《三字经》中关于“勤奋”故事的搜索结果和认知,如“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王冕学画”等。教师和学生的确探讨了国学中与“勤奋”主题相关的内容,并将话题延伸到学生身上,要求学生反思,再讲一讲如何增强自己的勤奋意识。但是按照核心素养教学要求,“勤奋”主题的探究点和落脚点是什么?培养学生学习勤奋心?至于学生应该如何勤奋,教师没有提到,学生也未曾谈及。勤奋的诉求和目的是什么?为功成名就还是增长自己的学识?教师和学生同样没顾及。至于综合实践教学和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充实学生精神,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等,同样没有提及。

由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并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献计献策时,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考虑探究和重构对象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重审和验证对象,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打磨学生对错误现象的敏感度,培养学生“三省吾身”的意识与能力等。

三、生本位下核心素养教改融入综合实践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以“我”为中心,重视还原综合实践教学实践性

教师不能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核心素养的融合视为步骤组合程序而忽视对物我关系与价值关系的触及,否则学生所获得的只能是零散的知识片段或者机械化的探究方式。很多教师重视课堂呈现方式,使生本位下核心素养教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呈现很是红火。比如在分析生物学科教改中,教師要求学生分析课本上的植物,并利用互联网搜索了大量的与课本中植物相关的素材,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表现,然而课堂中的高谈阔论能否与现实生活中学生身临其境的观察、研究媲美?虽然课本中形态各异的植物在生活中未必能找到,但是能找到的植物能不能带到课堂上或者将课堂搬到室外?比如植物园?感受新鲜事物,观察新鲜事物,感受生命的美好与鲜活,需要学生直接与自然接触而不是“看起来很好”“听起来很美”[2]。

(二)合理设定评价指标,合理利用质评与量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活动的表现方式、评价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使用怎样的形式表现,都需要以对话、解释、展示、描述等质性评价方式为主来评估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学习方式方法等。量评的方式可应用在小组综合实践探索及学生一段实践区间内的知行评估诉求中。学科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不能左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活动的设计与应用[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活动的评价需要贯穿于师生互动、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教学改革、资料搜集和使用、学生自学与探究中。相比单一化的考试,以恰当、真实、简洁的记录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成长情况的介质,更利于深刻分析和解读学生在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和教改中核心素养培养指标具体执行的成效。但是需要注意评价指标的设定要保持有效性和全面性,要区分关键指标和主要指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作为关键指标要迎合学科综合实践教学设计的诉求。指标不能固定化,教师可尝试利用过程型档案袋方式来反哺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活动。

【参考文献】

[1]李海艳,江丽.学前教育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1):43-47.

[2]耿玉成.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探索——以“商科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为例[J].黑龙江科学,2019,10(05):10-12,15.

[3]周玉宝.问题导向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评论,2019(02):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