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守住荒凉的年轻人

2019-11-24

意林·作文素材 2019年20期
关键词:莫高窟航天年轻人

作文君:2019年4月27日,《新京报》上一篇名为《守护莫高窟的年轻人》的文章将莫高窟守护者们的故事纳入舆论视线,让人们看到了那些守在莫高窟的年轻人的代代传承以及从“待不住”到“待得久”的心路历程,也在高离职率这一社会背景下,引发了有關年轻人职业选择的思考。

在日新月异、繁花似锦的现代生活中,有的年轻人反而背道而驰,一头扎进似乎看不到未来的“荒凉之地”:他们,是前赴后继的莫高窟面壁人,是大凉山里潜心钻研的航天人,是自然保护区里的志愿者,也是海拔四千米上的守路人。这些年轻人有梦想,有志向,有犹豫,但最终选择了坚守,他们犹如夜空中的点点星光,点染了相似而又不同的青春韶光,他们的故事,值得更多人知道。

守护莫高窟的年轻人

在敦煌,年轻人把去莫高窟上班叫“上山”,去市区叫“进城”。过去几十年里,五湖四海的年轻人离开故乡,在甘肃省会兰州中转,然后沿着河西走廊抵达敦煌。2018年,有机构发布“第一份工作趋势调查”,数据显示:70后职场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离职时间是四年以上,80后是三年半,90后是19个月,而95后,只有7个月。但在莫高窟工作的年轻人,几乎大部分都留了下来。不是没有诱惑,当大千世界和莫高窟这个世外桃源碰撞,年轻人也会停下来思考,分析职业,也通过职业反观自己。

陆佳瑜:不进则退,想要不停探索的讲解员

来莫高窟工作之前,出生于1993年的姑娘陆佳瑜在一个地质公园当导游。每天站在通往景点的大巴上,给游客讲述地形地貌、名称来由、民间传说,日复一日。“觉得每天都很闲,不会有提升空间,也不会想未来怎样。”生活节奏被打破,是在2016年,她看到莫高窟招聘讲解员,考虑到“它背后的东西非常厚实,应该可以获得成长”,陆佳瑜来到莫高窟。两个月的培训时间里,看完八本书,笔记写满两个A4本,陆佳瑜发现,“莫高窟的东西根本学不完,自己来对了。”上岗后,陆佳瑜平均每天带三批游客,在1.5小时内完成8个开放洞窟的讲解。最多的一次,她在一天内带了五批游客,中午饭拖到晚上才吃。2019年是陆佳瑜在莫高窟从事讲解工作的第三年,生活渐渐和工作融在一起。以前看《解忧杂货铺》,现在看《敦煌石窟艺术简史》,去书店都是直奔专业类的方向。陆佳瑜说她不能忍受每次进一个洞窟都讲同样的内容,觉得是在退步,“莫高窟没有尽头,只会让你想要不停探索”。

俞天秀:数字化保护洞窟的“IT男”

2005年,俞天秀从兰州交通大学毕业,听说敦煌研究院在招人,便投了简历,心里却纳闷:“莫高窟招计算机专业的干吗?”进入数字化研究所后,他被安排住在窟区的公寓里,楼旁是杨树林,树林旁是戈壁,没什么人,更没有一点儿声音。俞天秀耐不住寂寞,只能自娱自乐,去洞窟旁边的水渠里捞鱼,去沙丘上烧烤,有时凌晨被朋友从被窝里拽起来,天南海北地聊天。前几个月的“动摇期”过后,他慢慢发现了莫高窟的魅力。俞天秀和同事的任务是在互联网上建莫高窟,将莫高窟的影像以数字化的方式保存起来。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成员大多以80后、90后为主。借助前辈的技术积淀和年轻人的创造力,他们至今已经完成了200多个洞窟的数字化工作。到如今,俞天秀已经在莫高窟待了14年,在他看来,莫高窟就像一个乌托邦,不仅有永远汲取不完的艺术养分,还有世外桃源一样的环境。“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没有太多诱惑,也没有太多功利的东西,非常纯粹。”

传承:前赴后继的莫高窟人

在莫高窟对面,是嶙峋的三危山,沿着山脚的戈壁滩一直朝南,在九层楼正对着的沙丘上,是一个墓园,安葬在那里的,是莫高窟的第一批年轻人。1935年,留学法国的青年画家常书鸿在旧书摊遇到《敦煌石窟图录》,回国、四处逃难,在八年后去了敦煌;1944年,重庆国立艺专国画系学生段文杰遇到张大千的“敦煌壁画临摹展”,完成学业后,几经辗转,终于来到莫高窟。从1947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洞窟里“面壁”,欧阳琳、史苇湘、李其琼、窦占奎……到现在,曾经的青年已经进入暮年,其中一些人已然辞世。二十余座黑色墓碑卧在沙丘上,隔着佛塔、戈壁、干枯的河道,和莫高窟对望。“没有可以永久保存的东西,莫高窟的最终结局是不断毁损,我们这些人用毕生的生命所做的一件事就是与毁灭抗争,让莫高窟保存得长久一些,再长久一些。”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对媒体这样说。

【素材运用】和前辈们相比,如今守在莫高窟的年轻人除了传承历史意义外,自我个性和价值的实现同样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人们在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职业也在挑选着适合它的人。最后真正留在莫高窟的人,无疑是适合它并热爱它的人。

【适用话题】热爱;传承;价值;自我实现

大凉山里搞航天的年轻人

于新辰:为了这份事业,愿意坚守下去

2019年7月30日,#90后小伙成火箭专家#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这个90后小伙,叫于新辰。2011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于新辰认为在清华学习了四年的航空航天知识,祖国又处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阶段,应该把所学所获贡献给航天事业,于是放弃读研的机会,来到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发射场一线,在山沟里一待就是8年。2019年3月10日0点28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了第300次发射,3天后,《新闻联播》播出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卫星发射成功后,现场人员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向祖国表白的画面,其中,就有于新辰的身影。而在“嫦娥三号”“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风云四号”“北斗三号”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中,同样有于新辰的参与。作为优秀科技人员代表,2018年新春之际,27岁的于新辰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首长微笑着点头说,年轻人已经担任了骨干,很好。希望以后继续努力。”由于工作繁忙,再加上交通不便利,于新辰一般一年回家一次。他说:“闲下来的时候也想家,但是为了这份事业,我愿意坚守下去。”

【素材运用】航天事业是“万人扛一杆枪”,心有所定,志有所立,事有所成。行胜于言,是航天人最嘹亮的号角。2018年,中国全年航天发射次数首次超过美国,位列世界第一。托舉嫦娥,助飞北斗,一心想着做好岗位工作,中国奇迹的创造,源于无数像于新辰这样的航天人的默默坚守和付出。

【适用话题】航天精神;年少有为;榜样;科研进步

自然保护区里的年轻人

刁鲲鹏:年轻人和保护区,互相成全

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保护站中,白熊坪是最偏远、海拔最高的,但也是名气最大的。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两个大熊猫野外观测站之一。这里人来得多,走得也多,在这个几乎人人进城的时代,年轻人要在远离城镇的深山中坚守,自然很苦。1989年出生的刁鲲鹏,在白熊坪保护站实习、工作共10年。2014年他从中科院硕士毕业,攻读领域就是大熊猫研究。白熊坪保护站招募志愿者的帖子,文字活泼——“与天地自然做邻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里海拔1868米,人迹罕至,坐拥天然氧吧,盛夏的时候没有酷暑。”说的都是保护区的好,清苦却透于字里行间。刁鲲鹏忆起他来保护站的前几年,全靠水力发电,一到冬天河里结冰常常断电,一断电就是两三个月。“山里最冷时,零下20多摄氏度,取暖全靠抖。”刁鲲鹏想建一个全新的保护机构,专注于为全国各个自然保护区输送专业对口的年轻人以及相对成熟的工作经验,他说:“我来到保护区,以为仅仅是保护区需要年轻人,但是后来发现,保护区的环境,也能够让年轻人成为被培养的对象。”

超链接·“科技感”十足的白熊坪保护站

在白熊坪保护站,年轻的志愿者们巡山、救助动物、写程序代码、修红外相机、建太阳能电站,用青春和才智为自然贡献着力量。2018年10月,几位工程类院校的学生,为保护站建立了各类智能系统,还建立了小型太阳能发电站,解决了站里的用电问题。长期从事软件开发与编程的志愿者陈奂琦,得知每次从野外取回红外相机后都需要人工处理数以千计的照片后,立刻花了几个晚上编写了一套图像识别程序,实现了红外相机内存的智能读取和照片识别。如今的保护站不仅“科技感”十足,也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

海拔4000米上的年轻人

武警青海总队执勤支队:青春热血护天路

抖音上曾有一个很火的视频:戍守在高原上的战士,每天正以48小时的速度衰老。因为,这里的温度,最低可达零下41℃;这里的开水,永远只有78.2℃;这里的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50%。但在海拔4772米的地方,有这么一群人,长年累月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缺氧、寂寞、寒冷……他们就是武警青海总队执勤支队,这里的士兵,平均年龄只有23岁。随处可见的氧气罐、散布在每个角落的红景天、各式各样的降压药,这种似乎只会存在于养老院或者医院的东西,却真实地出现在战士们身边,并且是那么自然。没有人会排斥它们,因为,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这些药物就会成为“必需品”。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承担了75%的进出藏旅客和物资运输保障任务,开辟了西藏现代化铁路交通的新纪元,而一茬又一茬官兵也担起了守护青藏线的神圣使命,13年来,共有13万多辆列车在他们的守护下平安通行。在矮矮的哨楼中,没有网络,没有人群,没有任何娱乐设施,只有朝夕相处的几位战士。一名站哨战士说:“忠诚,就是站好每一班岗,做好每一件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多一次站岗巡逻,对祖国的热爱就会更深一分。”

【素材运用】青春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家国和边关。这些戍守在天路旁的战士,守护着一方的和谐稳定,守卫着祖国的昌盛和平,更在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这样的青春,无憾亦无悔。

【适用话题】坚守;家国情怀;热血青春

猜你喜欢

莫高窟航天年轻人
航天梦,我的梦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逐梦航天日
年轻人如何理财
莫高窟,走过千年
莫高窟第245窟主尊定名考
年轻人
莫高窟第445窟的造像组合与功能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