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教育学学科生态困境及其应对

2019-11-24张芳兵常海洋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张芳兵 常海洋

摘要:学科生态是影响学科成长的重要因素。我国比较教育学在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完善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依然面临着学科生态困境的阻隔。比较教育学的生态困境主要表现在其学术公信力缺少认同、研究方法缺乏创新和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等方面。化解比较教育学科所面临的困境,一是要在比较教育学研究中立学科潮头,发教育先声;二是要勤于思考,寻比较教育之道;三是要具备学科自信和理论自信,做到居高声自远;四是要彰显学科魅力,培育特色人才。

关键词:比较教育学;学科生态;学科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 7836(2019)10 0010 04

比较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经历近20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其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依然存在争议。近几十年来,生态学的发展为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照。生态学认为学科发展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学科生态系统的要素、结构和环境及其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动态性特征,都是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因素[1]。学科生态要求我们摆脱局部的、短期的、功利的实体思维和线性思维的限制,用系统思维的方式来审视和处理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构建健康的学科生态[2]。如果说教育学是一棵大树,那么比较教育学就是其中一个分支,如何让这个枝桠发出新芽,结出丰硕的果实,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比较教育研究者思考的重要课题。面对比较教育学在学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阻碍,我们要保持理性,深入思考,努力探寻化解比较教育学科生态困境的策略,助推比较教育学科全面繁荣和发展。

一、困境:比较教育学学科生态之阻隔

比较教育学是指以人类教育领域为研究对象,对当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教育发展规律及特定表现形式,借鉴有益经验,推动本国或本地区的教育研究和改革的一门科学[3]。近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学在学科建设、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科体系也因此得到了完善。曾有学者对比较教育学年会参会者进行了有关学科成员的现状调查。调查发现,超过82%的受调查者对比较教育的作用高度认可,超过72%的人对其未来发展表现出乐观的态度。不过,仅有39.5%的人对我国比较教育学界目前整体的研究现状感到满意[4]。从一定程度上讲,比较教育学存在的学科生态危机将关系到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地位及发展态势。当前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中,仍存在学术公信力缺少认同、研究方法缺乏创新和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等问题。

1.比较教育研究学术公信力缺少认同

公信力,即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众权威的表达。判断一门学科的公信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是审视其理论是否科学系统,是否有一定的成果和绩效。比较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必然有其科学性,并具有被社会认同的公信力,但比较教育学在公信力方面还存在颇多争议。一是学科的前瞻性与领先性不够。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学术研究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5]。前瞻性作为比较教育学的功能之一,是必不可少、不能或缺的。比较教育学作为研究当代教育现象与教育规律的学科,应当走在教育发展的前沿,掌握世界各国教育的最新动态,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而我国的比较教育研究通常跟随于教育实践之后,等到出现问题才通过借鉴别国先进的经验来弥补我国教育上的失误。而这种借鉴又常常用“翻译介绍”代替“深入研究”,将两个国家或者不同区域的教育现象抑或政策文本,浅度“比附”,盲目借鉴,简单“拿来”。假如仅仅停留在这种“拿来”的层次上,而不能为其他学术领域提供可供消费的学术观点,其结果必然是可悲的[6]。正是由于本应具备的前瞻性和领先性不够,造成比较教育研究落后于其他学科,导致其学科本身的公信力不足。

二是比较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缺乏特殊性。如果想建构一门科学,首先我们必须确定它的对象(或客体)是什么[3]。布列钦卡对于教育学学科发展曾满怀忧虑地指出,如果关于教育学的基础、使命、对象和方法总是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和不一致性,那么在教育学科分离争得一门被认可的科学地位后,仍可能存在一种衰退、乃至解体的危险[7]。如果说,教育学的基础、使命、对象和方法存在分歧的话,比较教育的研究基础、对象和方法更是在学界引起非议。日本学者冲原丰认为,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教育领域,比较教育学是以现代的两国以上的教育做横断面的水平比较[8]。吴文侃和杨汉清认为,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从研究领域、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确认。其中,研究领域指教育的整个领域,是教育学所研究的问题;时间上主要是研究当代教育;空间上以国家为单位,研究对象是世界各国的教育,或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区域的教育[9]。由此可以看出,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不像其他教育学科,具有特定的、具体的研究对象,其研究触角几乎伸展到了教育学二级学科的各个领域。例如,比较学前教育、比较高等教育、外国教育史等。比较教育无所不包的研究范围,着实让人们感受到这门学科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科学性和专属性。那么,比较教育是否可以被其他学科的研究所包含?比较教育作为学科的存在是否必要[10]正是由于这些质疑,才使得很多学者对比较教育学是否应当成为一门科学产生质疑,致使其学科公信力进一步下降。

2.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缺乏创新

研究方法的运用是比较教育研究的关键。抓住国外一点什么,翻译介绍一番,最后总说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借鉴”意义,这并不是比较教育[11]。有些学者认为,比较方法是比较教育学研究特有的方法,但是随着18世纪到19世纪中后期比较主义思潮的兴起,比较生物学、比较地理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政治学、比较经济学等一批比较主义学科问世,比较方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各学科中广泛地运用起来,形成一股学术“比较”的高潮。这样看来,比较法并不能将比较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在研究方法上区别开来,将比较法作为比较教育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的观点不免显得偏颇。法国学者卡里(J.M.Carree)有这样一句名言:比较X学不是X学的比较,不是X的比较研究。有缘于此,一些學者发出质疑的声音,认为比较方法不过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在比较教育学科和在其他教育科运用中并没有自己独特之处,比较的方法本身无助于划定一种研究领域的界限。

另外,在资料的收集上,目前大部分比较教育研究者采用的都是一种“书斋式”的研究方法。由于比较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异质文化资料的搜集给研究者带来很大困难。不少研究者并没有研究对象国的生活、学习经历,通常阅读文献来收集所需的资料,很少运用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证研究方法,在分析中不能将研究对象放入特定的时空中进行整体把握。比较教育旨在以世界性的眼光探讨多元文化语境中不同国家、不同文明或不同学科的教育运行机制。饶从满认为,比较方法与比较思维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比较视野,才是比较(教育)研究中最为本体的比较[12]。由于比较教育学的学科特性,跨学科、跨文化、跨领域研究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手段,我们需要的不是停留在简单层面的比较,而是挖掘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不同教育制度、教学模式存在的合理性及适应性。陈时见等人从比较的生成逻辑上思考并认为,比较教育学中,比较是对所比对象进行分析的思维过程,它甚至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融入其中,它不是从技术方法层面,而是从思维过程层面成为比较教育学科的基本属性。比较教育中的比较是一种思维过程,是异质对象的比较[13]。因此,我们不应该把比较教育中的”比较”仅仅当成一种工具、方法,而是要形成一种“比较”视野或“比较”思维。

3.比较教育学科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人才问题是影响学科发展的核心问题[14]。目前,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的人员呈现多而复杂的特点,主要有比较教育研究人员、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和教育部门的行政人员等。薛理银将这些进行比较教育研究的相关人员分为三类:决策主体、研究主体(包括比较教育研究人员)和实施主体[15]。其中,研究主体是比较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关键,但是在研究主体的培养中存在着人才特色不明显、不突出的问题。比较教育是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当代外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找出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发展趋势,以作为改革本国教育的借鉴[16]。因此,比较教育的人才素质构成既要强调其外国语言的运用能力,又要具备较为深厚的教育学涵养。

但就目前来讲,我国比较教育学科人才培养的特色尚不突出。一是比较教育研究者的语言基础欠缺,尤其是外语翻译能力。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经常会接触到大量外文文献,不少研究者没有受过真实的文化语境的熏陶,通常只能理解其字面意义,而对其深层含义则把握不当,造成比较教育研究结果的失位与偏差。二是比较教育研究者的理论功底不足。有些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并非是教育学的相关学科,对教育理论知识掌握不够使其难以承担相应的比较教育研究任务。三是缺乏实践研究经验。虽然研究者进行的是比较教育研究,但事实上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研究国的实际状况,仅凭个人对相关资料的理解和把握就进行推测和判断,难免在比较教育的研究过程中出现失真现象。学科的前瞻性要求研究人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创造力。正是比较教育学科人才培养特色的缺失,使我们的学科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特色,使我们的研究缺乏前瞻性、实践性,更像是一种空谈。

二、应对:比较教育学学科生态之优化

发现比较教育学学科困境并不意味着它将会走向衰退或消亡,而是代表学科的重生与发展,代表其对教育体系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恰恰因为这些危机,我们才能够看到比较教育学学科所存在的不足。作为比较教育研究者,不仅要从宏观层面关注学科外部和学科间的关系结构,更要从微观层面关注学科内的生态状况。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优化比较教育学的学科生态:一是立学科潮头,发教育先声,及时捕捉各国教育研究的前沿热点。二是钻研比较之道,做到必本于思,并从文化、哲学、实践等层面来探寻学科的发展。三是完善学科建设,具备学科自信和理论自信,做到“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四是突出学科优势,彰显学科魅力,展学科之不同,育特色之人才。

1.立学科潮头,发教育先声

比较教育学是以研究当代外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使命的学科,理应站在“世界”前沿,掌握教育学科发展的最新状态,把世界最新的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引领教育学的发展,成为教育研究的先声和教育管理的智库。但由于比较教育研究中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和领先性,丧失了学科的公信力和自信心,从而影响了比较教育学科的身份地位,使学科存在的意义遭到质疑。要想发出教育的“先声”,我国比较教育学的研究者就要敢于争当世界教育大潮中的弄潮儿,站在学科的最前头,致力于学科自身的建设,找回比较教育学的学科自信和理论自信。首先需要比较教育研究具有科学性。科学性是通过运用客观的、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研究而体现的。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要进行创新,即站在一种多元文化视角下,形成一种适用于该学科的特定的多元文化“比较视域”,而不是单纯地运用一种方法。要具备比较思维,坚持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宏观与微观、历史分析和因果关系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尽可能体现学科的科学性。其次需要比较教育研究具有创新性。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一味地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而没有自身的学术创新,其未来发展注定是可悲的。要想学科有一定的发展,学术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它需要研究者具有批判思维、创造能力以及对学科矢志不渝的热爱。学科具有领先性和前瞻性,就是要求研究者对信息要具备高度的敏感度和洞察力,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比较教育学能够站住学科潮头,引领世界教育的方向。最后需要比较教育研究具有实践性。检验学科被大众所认可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其能否产生绩效,如果说科学性决定了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那么创新性和实践性便造就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发展空间。实践性要求我们立足本土,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探索和发现科学真理。只有这样,我国的比较教育才能形成完备的学科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与发展。

2.比较之道,必本于思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正如贝雷迪(G.Z.F.Bereday)而言,从认识别人而得到自我认识,是比较教育所能提供的最有价值的教育[17]。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教育在自身学科建设中,除了单纯地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之外,还应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以一种正确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研究国外教育制度的作用,其实际价值就在于它将促使我们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我们自己的教育制度[18]。既然比较教育是研究当代外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寻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发展趋势,就必然要求比较教育研究者不是简单地介绍、肤浅地比对,而是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把文化的异质性和互补性作为研究的关注点,生产出有价值的知识、一流的研究成果和高水准的专业判断。如今的比较教育仍旧处在借鑒时代,其研究大多停留在介绍他国教育经验的层次上,并机械性地将两个国家的教育现状或教育问题进行比较。这样置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深层原因于不顾的研究无疑是荒诞的、站不住脚的。

“比较之道,必本于思。”比较教育研究所要考虑的是深层次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和借鉴别国的教育现象。例如,国外的教育好在哪里?又存在哪些缺陷?什么因素造就了他们的教育优于我们的教育?我国与他国的教育存在哪些不同?我们该如何将先进的教育与我国的教育实践相结合?我们也要对学科自身理论进行思考。学科知识谱系是任何一门学科开展研究的基础,比较教育研究并非是一种简单的逻辑演绎,而是要考虑和照顾学科发展知识谱系的内在要求[19]。完善我们的学科知识谱系需要比较教育研究者的共同努力,由于跨学科、跨文化等性质使比较教育研究在教育思想实践、教育制度改革、国际理解教育、跨文化教育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我们要根据学科特点,站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的视角下,对不同国家的教育进行诊断,探究影响教育制度的各种因素,对症下药才是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王道。

3.居高声远,展学科自信

比较教育话语权依赖于比较教育的学科自信。我国的比较教育从无到有再到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在国际上民族本位话语的失落和对话中的“失语症”,使我国的比较教育在国际交流中逐渐丧失学科自信。学科自信何以必要?学科自信何以可能?学科自信何以生成?是所有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的人员所关心的问题。比较教育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理想社会的教育”,以发达国家的教育为范本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片面地赞美西方教育制度的优越,从而缺少对本国教育制度合理性的认可,呈现一种西方中心主义。久而久之,发达国家的学者们仿佛更具有发言权,而发展中国家的观点却不被重视。不仅在比较教育学,甚至在整个教育领域,这些言论与观点的权威基本都攥在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手中。是我们的经济实力不足?还是人才太少?显然不是。论经济实力,我国如今已是世界第二经济体;论人才,每年教育产出几百万上千万的人才,却依然不能解决这种问题。我们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瓶颈在于缺乏学科自信和理论自信。学科自信需要理论自信的支撑,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了解本民族文化特性,提高自我认知和文化自觉。在研究和借鉴别国教育时,不要简单地进行好坏判断,全套照搬,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选择地借鉴,这样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科体系。另外,进行跨国比较要有学科自信,我们在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时要利用大数据进行因素分析,把我国的教育放在世界大环境中去检验,只有学科做大做强,在教育学科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树立起学科自信和理论自信。

4.彰显学科魅力,培育特色人才

学科研究人才的培养,是该学科能够健康快速成长的关键。我们也要把握比较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培养有特色的研究人才。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比较教育研究者只有通过自身的专业化,才能在自身所属领域内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树立学科自信[19]。因此,我们在培养比较教育研究人才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培养具有比较教育专业根基的人才。对于没有学科背景的比较教育研究者而言,对教育知识和比较教育学科没有深刻的理解,就无法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因此,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加强对其理论素养的培育,在课程设置上安排系统的教育学和比较教育学课程。其次要调整和改革学校的外语课教学。掌握研究对象国的语言是比较教育学者进行跨国、跨文化研究的前提与基础。要解决课程单一、教学模式固化的问题,综合设置多种外语选修课供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同时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加深学生对他国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的掌握。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最后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跨文化的比较视域。比较教育研究當代的国别教育,要求研究者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站在教育前沿,理性借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全息的比较视野,在对某一特定研究领域的基础上对世界的教育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即部分与整体相统一,不能单纯地割裂区域之间的联系。在培养研究人才时尽量为其提供能够去国外学习的条件,将研究者放到真实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田野研究,深入理解被研究国家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背景,从而真正地造就比较教育研究的专业人才,彰显自身学科的特色与魅力。

参考文献:

[1]学科建设:一个生态学视角的研究框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89—93.

[2]学科生态: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原生动力[EB/OL].钟声新闻网,2018 04 02.

[3]冯增俊,陈时见,项贤明.当代比较教育学(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4.

[4]孙进.学科自信心与满意度——中国比较教育学科成员的现状调查[J].比较教育研究,2015(11).

[5]刘翠航,朱旭东.教师资格“国考”研究热点、问题与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5(9):97—102.

[6]李现平.比较教育身份危机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5.

[7][德]布列钦卡.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成功:教育科学体系引论[M].彭正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日]冲原丰.比较教育学[M].刘树范,李永连,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2.

[9]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

[10]陈时见.论比较教育的学科属性与学科体系[J].比较教育研究,2008(6):1—7.

[11]马骥雄.比较教育学科的重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89(5):60—63.

[12]饶从满.教育的比较视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5.

[13]陈时见,袁利平.比较教育学科视野下比较的生成逻辑[J].比较教育研究,2010(5):1—6.

[14]鄭湘晋,李易青.创建和谐学科生态环境培育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2):56—59.

[15]薛理银.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5.

[16]王承绪,朱勃,顾明远.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7.

[17]G.Z.F.Bereday.Comparative Method in Education,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964:6.

[18]Sadler. How Far We Learn Anything of Practical Value from the Study of Foreign of Educ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Feb, 1964.

[19]马健生,陈玥.论中国比较教育的重生——基于学科制度结构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15(9):38—47.

[20]姚舜.比较教育学需明晰的几个问题——兼论比较教育的学科危机[J].社会科学战线,2013(11):214—217.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isciplinary Ecology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ZHANG Fang bing, CHANG Hai ya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Abstract:The discipline ecolog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growth of disciplines. China s comparative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with the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improvement over the years, but there is still a disciplinary ecological obstacle. The ecological dilemma of comparative pedagogy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its lack of recognition of academic credibility, lack of innovation in research methods and lack of characteristics in personnel training. To solve the dilemma faced by the discipline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we should first take the lead in the research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and develop the leading edge of education; secondly, we should be diligent in thinking and seek the way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thirdly, we should have discipline self confidence and theoretical self confidence in order to achieve greater improvement; fourthly, we should highlight the charm of the discipline and cultivate characteristic talents.

Key words:comparative education; discipline ecology; discipline confid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