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NBA中“砍鲨”战术的研究
2019-11-24杨志,陶于
杨 志,陶 于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3)
在球类运动中,战术的多变性是球类运动发展的重要动因,篮球中的防守战术多种多样,有包夹防守、区域联防等。篮球运动发展至今,防守战术的针对性越来越强,有针对个别球员的防守战术,也有针对整个球队的防守战术。“砍鲨”战术作为两者的结合物,在防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可以决定比赛的走势甚至是胜负。不过也需注意到,“砍鲨”战术的确影响了比赛的观赏性和流畅性,如何解决战术运用和比赛观赏性这一矛盾关系已成为篮球比赛中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1 “砍鲨”战术的介绍
1.1 “砍鲨”战术的起源
“砍鲨”战术由小牛队前主教练老尼尔森发明,他通过采用犯规战术对付奥尼尔,以此减少“鲨鱼”投篮命中的机会。“砍鲨”战术虽然因施用于奥尼尔的身上而成名,但这种战术并非专门为奥尼尔设计。
其实早在张伯伦时代,各支球队为了限制其在内线的绝对统治力就采用了类似的战术,只是当时人们没有为这一战术命名。当时张伯伦在季后赛的罚篮命中率只有46%,但是他每场比赛却能获得11次罚球机会,这与针对他的“砍鲨”战术不无关系。张伯伦过低的罚篮命中率促使对手更加频繁地在他身上施加犯规,他本人也对这种所谓的无赖战术表示反感。但现实不会因为张伯伦的反感而改变,对手的犯规手段和犯规时机日趋多变,不但在张伯伦持球时犯规,很多时候,张伯伦平白无故地就被送上了罚球线,到后来,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很多球队在比分胶着的最后时刻都会追着张伯伦犯规,目的是得到球权。张伯伦为了应对这种战术,甚至改变了原本的赛场打法,在接球后更多地选择了传球或者原地起跳中投[1]。早期的“砍鲨”战术雏形可以说是由此形成。
1.2 “砍鲨”战术的发展
唐·尼尔森在1999年第一次对奥尼尔实施了“砍鲨”战术,从此这一战术被正式命名为“砍鲨”战术。
“砍鲨”战术发展到现在不再限定于特定的某一个人,其运用对象既可以是罚篮命中率较低的一类人,也可以是整个球队,目的是用犯规来破坏进攻方既定的进攻战术,打乱进攻方的进攻节奏,中断对方的得分势头,从而影响进攻方的进攻效率。例如新世纪湖人三连冠的夺冠历程里屡次被人用到“砍鲨”战术,对手借用“砍鲨”战术的名义实质是想破坏湖人队整体进攻的连贯性,比赛节奏往往会在这时候被打得七零八落,每当湖人队的进攻要起势头时,都会被一个无情的犯规而叫停[1]。毫无疑问,这个战术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对手降低湖人队的得分效率。“砍鲨”战术的发展无疑丰富了比赛的战术,但是过多的犯规,反复地中断比赛严重影响了比赛的观赏性与流畅性,这也是“砍鲨”战术发展中的最大弊端。
2 “砍鲨”战术与主动犯规战术
主动犯规战术是指教练在比赛中根据双方攻防的特点和临场情况的变化,有预谋地布置全队战术行动,抓住战机针对性地运用犯规行动达到制胜目的的战术[2]。主动犯规战术篮球比赛中常用的防守战术,一般在比赛临近结束,球队比分落后时采用。
“砍鲨”战术是与主动犯规战术具有类似的效果。两者相同点:都是主动犯规,给对方提供得分机会。两者相异点:主动犯规战术的犯规时间一般是在比赛的最后阶段,而“砍鲨”战术可以贯穿到整个比赛;前者的犯规对象通常是全体队员,而“砍鲨”战术的犯规对象是既定的对象;主动犯规战术对比赛的节奏影响较弱,而“砍鲨”战术则会干扰比赛的连续性与流畅性。
3 “砍鲨”战术的相关分析
3.1 “砍鲨”战术产生的原因
篮球运动发展至今,在市场化的影响下球队的战绩显得格外重要[3]。有时候一场比赛的胜负,可能关乎球队背后财团的股市涨跌,这就给球队教练员及运动员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战绩不好的教练可能下课,球员可能会被解约。在这种形势下,“砍鲨”战术的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3.2 “砍鲨”战术与比赛观赏性的矛盾
“砍鲨”战术直接影响了比赛的观赏性,这是不争的事实。球迷要看高质量的比赛,而不是球员反复的罚球,那种充满技战术且流畅的比赛才能吸引球迷,过多的“砍鲨”战术势必会引起球迷的反感。适当地运用“砍鲨”战术不会影响比赛的观赏性,有时还可能会提高观众的热情,过度的运用必然会降低比赛观赏性,因此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到头重要。
3.3 对“砍鲨”战术“被砍对象”的分析
“砍鲨”战术本是为对方送分的行为,主动送分的行为显然是合乎情理的,只是当被砍对象罚球不进时,人们就会认为这种战术是一种无赖战术。其实“砍鲨”战术是利用了对方的弱点进行布局,如果每位队员罚球命中率都很高,这种战术也就不复存在了。从张伯伦到奥尼尔,他们都具有相似的特点:统治力强,罚篮命中率低。但“砍鲨”战术发展到今天,其对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被砍对象从巨星到一般明星,甚至是替补队员,他们没有奥尼尔强大的统治力,但是“砍鲨”战术却能影响他们的得分效率。比如2014—2015赛季NBA常规赛中,马刺对火箭的约什·史密斯实施了砍杀战术,仅仅半场就造就了26次罚球,创下了历史记录。以前“砍鲨”战术是为了限制巨星球员的发挥,利用对方队员自身短板影响对方的进攻,现在的“砍鲨”战术是利用得分效率来影响对方,被砍的对象已经扩大化,并不是单纯的“砍鲨”。“砍鲨”战术的战术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从当初的限制巨星球员进攻,到现在的打乱对方进攻节奏以及争取更多进攻时间,我们必须承认任何战术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其自身瑕疵,我们要做的不是消除它,而是如何更好地完善它。
4 “砍鲨”战术的完善措施
如果比赛双方都不停使用“砍鲨”战术,那比赛就不能被称之为比赛了,而变成了罚篮表演。如何限制“砍鲨”战术的过度使用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其实NBA针对“砍鲨”战术早已提出了一些限制方法,例如防守方在比赛结束前两分钟对无球及没有做出控球准备的队员进行犯规,进攻方可在罚球(1次或2次)后保留球权,这样的规定使某些球队在最后时刻快速获得球权的希望破灭,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砍鲨”战术。但是,这一规定也使得球队在比赛的其余时间里使用“砍鲨”战术的频次激增,这似乎又给了“砍鲨”战术时间和规则上的包容。
足球与篮球同为同场对抗性项目,我们可以从足球中发掘完善“砍鲨”战术的方法。两种运动在犯规到达一定程度时都会实施惩罚,足球是罚点球,篮球是罚篮,而两者的效果不尽相同,点球的威慑要远远高于罚篮。那么,在篮球比赛中,可以增加每次犯规罚球的数量以及相应的球权移交。足球中有一种可以被警告的犯规叫做“连续违反规则”,通常在2~3分钟内,一名队员连续或间隔地犯规3次以上(含3次),就是“持续违反规则”[4]。该规则旨在保护技术性球员不被过分侵害,从而加强比赛的流畅性。我们可以对足球中的“持续违反规则”稍作改动使其适用于篮球,具体为:在一段时间内一名或几名队员连续或间隔地对对方一名或几名队员犯规3次以上(含3次),则构成篮球中的“持续违反规则”,可以给予一次技术犯规加两次罚球,另外保留被犯规方的球权。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①“砍鲨”战术并不是专门为奥尼尔而专门设计的战术,而是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的极端化的主动犯规战术。②“砍鲨”战术是一种成功的战术,不能完全否定其战术价值,但也要正视其对比赛观赏性的消极影响。③“砍鲨”战术产生的原因除经济利益外,还包括球队对被砍对象过度依赖。④“砍鲨”战术的本质决定了禁止“砍鲨”战术是不合情理的。
5.2 建议
建议保留“砍鲨”战术,并且对其进行改良,限制“砍鲨”战术的过度使用,并在不影响比赛整体观赏性的前提下予以其适度的生存空间。可以加强罚篮对犯规的约束,增加每次犯规罚球的数量。通过引用足球中连续违反规则的规定,对于在一定时间内连续对某队员或某队进行“砍鲨”战术的行为进行处罚。